胡雪利
(浙江慈溪市人民醫院 315300)
剖宮產是婦產科最常見手術之一,而在術中發生出血,則可能會影響到順利分娩,甚至會造成產婦休克、胎兒窒息等,嚴重威脅母子生命安全和新生兒日后生活質量。了解出血的高危因素,為術中護理工作提供針對性較強的指導,可以降低出血發生率。
1.1 一般資料 選擇從2008年12月至2011年2月本院婦產科剖宮產產婦200例作為研究對象。年齡20~39歲,平均29歲。孕周37~41周,平均40.3周。將發生術中嚴重出血(500~3800ml)的100例產婦作為觀察組,另100例未發生嚴重出血(<500ml)的產婦作為對照組。1.2 方法 統計所有產婦常見出血因素,大致包括以下幾類:胎盤因素,包括胎盤早剝、胎盤粘連、胎盤前置、巨大兒;產婦因素,包括年齡>35歲、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嚴重營養不良、體重指數>28kg/m2、孕胎數(雙胎);分娩因素,包括宮縮乏力、子宮切口方式、切口撕裂。統計上述因素在兩組中所占構成比差異是否有統計學意義,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為可能的高危因素。
1.3 數據處理 相關數據采用SPSS11.5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術中出血的常見因素比較 [例(%)]
由表1可見,胎盤粘連、巨大兒、年齡>35歲、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嚴重營養不良、宮縮乏力和切口撕裂所占百分比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導致剖宮產產婦術中發生出血的因素很多,由于各種因素可以單獨或組合存在,給臨床預測性采取措施帶來困難。這些高危因素,是與出血最相關的因素[1]。從我們的臨床統計來看,在常見出血因素中,胎盤粘連、巨大兒、年齡>35歲、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嚴重營養不良、宮縮乏力和切口撕裂產婦,發生術中出血的比例要更大,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我們要對這些因素進行重點關注。
從我們的臨床體會來看,部分因素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給予提前預測。如胎盤因素,可以在孕期通過B超、CT等手段提前預知胎盤情況,對胎盤異常者,提前給予糾正;不能糾正者,也可以在分娩前給予預防性處理[2]。臨床醫護人員可以通過臨床觀察、查閱病歷和口頭交談等形式了解產婦個人身體狀況及年齡,對于體質虛弱、合并妊娠相關疾病以及年齡>35歲的,一定要給予重點關注。
對于有出血可能的產婦,要提前準備好搶救器材,分娩過程中密切關注產婦血壓、呼吸、脈搏等指標以及出血量、瞳孔等的變化情況[3]。一旦發生出血,除積極采取止血措施外,還要注意觀察產婦有無休克征兆,提前采取措施。值得注意的是,出血常見因素可能導致出血,也可能不導致出血[4]。因此,臨床工作中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綜合分析,在關注常見因素的前提下,結合產婦的具體情況,給予有針對性的預防處理,盡量減少術中出血發生率。
[1] 應豪,段濤.B-Lynch及其他保守縫合法在產后出血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9,25(2):102-104.
[2] 吳永艷.第二產程剖宮產術中出血相關因素分析[J].山東醫藥,2009,49(27):89-90.
[3] 夏律貞.縮宮素早期干預減少剖宮產術中出血的臨床觀察[J].河北醫學,2010,16(8):980-981.
[4] 陳敬華.剖宮產術中出血73例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9):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