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忠
(浙江諸暨市人民醫院 311800)
術后胃癱綜合征是指以胃排空障礙為主要征象的胃動力紊亂綜合征,是腹部大手術后常見的近期并發癥之一。胃癱綜合征患者胃排空功能的恢復需要時間較長,常導致原發病病期延長,影響患者生存質量。本文對腹部手術后胃癱綜合征的危險因素進行了歸納分析。
1.1 研究對象 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腹部手術患者880例。其中男430例,女450例;年齡15~82歲,平均(52.7±17.8)歲。原發病為賁門癌、胃間質瘤、膽管結石、胃癌根治術后、胃穿孔修補術后、結腸癌根治術后、急性粘連性腸梗阻等。
1.2 胃癱綜合征診斷標準 ①腹部手術后胃腸減壓去除后,進食出現腹脹、反酸、惡心,嘔吐大量胃內容物需要再次胃腸減壓;②術后留置胃管超過l0d,且每日引流量大于600ml,夾閉胃管后出現腹脹、惡心、呃逆等;③經影像學或胃鏡檢查排除機械性梗阻;④未應用影響平滑肌收縮的藥物;⑤無水、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平衡失調。
1.3.1 分組方法 回顧性分析880例患者的病歷資料,根據胃癱綜合征診斷標準結合病史記錄中的相關情況進行診斷,發生胃癱綜合征作為觀察組,按照1∶1比例選擇未合并胃癱綜合征的患者作為對照組。
1.3.2 分析方法 參考相關文獻[1-2]兼顧臨床情況和作者的經驗進行歸納總結,整理成13項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影響因素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原發疾病性質(良性/惡性)、體重指數、基礎疾病(營養不良、低蛋白血癥、糖尿病等)、術前出現幽門梗阻、心理焦慮、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開始腸內營養時間、術后應用鎮痛泵、術后腹腔感染等。
1.3.3 統計學處理 Excel數據庫錄入數據,SPSS13.0統計軟件包處理,單因素分析方法包括計數資料χ2檢驗,計量資料兩獨立樣本t的檢驗,多因素分析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檢驗水平α=0.05。
2.1 胃癱綜合征發病危險因素單因素分析 880例患者發生胃癱綜合征50例(5.7%)。胃癱綜合征危險因素單因素分析詳見表1。

表1 胃癱綜合征發病危險因素單因素分析
由表1可見,年齡、體重指數、術中出血量觀察組均大于對照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基礎疾病、術前幽門梗阻、心理焦慮、術后應用鎮痛泵與術后腹腔感染的發生率均高于對照組;上述9項指標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性別比例、文化程度、原發疾病性質與術后腸內營養時間,兩組水平接近,這4項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2 胃癱綜合征發病危險因素多因素分析 以胃癱綜合征為應變量,其他統計量作為自變量賦值后進行非條件多因素分析。術前無幽門梗阻=0,有=1;手術時間<3h=0,≥3h=1;無心理焦慮=0,有=1;無基礎疾病=0,存在=1;年齡≥60歲=1,<60歲=0;體重指數≥24kg/m2=1,<24kg/m2=0;術中出血量≥400ml=1,<400ml=0;術后應用鎮痛泵=1,無=0;術后腹腔感染=1,無=0。胃癱綜合征發病危險因素多因素分析見表2。
由表2可見,術前幽門梗阻、手術時間≥3h、心理焦慮與存在基礎疾病這四項指標是胃癱綜合征的密切危險因素,OR值均在2.6以上。年齡≥60歲、體重指數≥24kg/m2、術中出血量≥400ml、術后應用鎮痛泵、術后腹腔感染這五項指標,P值均大于0.05,OR值在1以下,與胃癱綜合征的關系不大。

表2 胃癱綜合征發病危險因素多因素分析結果
胃癱綜合征是腹部外科術后的一個早期并發癥,多見于上腹部手術,特別是胃、胰腺和門靜脈高壓癥斷流手術,發生率0.3%~10.0%[3]。目前研究認為,胃迷走神經損傷、腹部手術創傷、胃解剖結構及內環境的改變誘發正常神經激素對胃排空的調節是其發生機制,這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本研究結果顯示,單因素分析的9項因素與胃癱綜合征可能有關。我們通過Logistic回歸分析排除變量之間的干擾因素,結果顯示術前幽門梗阻、手術時間≥3h、心理焦慮、存在基礎疾病這4項因素與胃癱綜合征的發生密切相關。
術前幽門梗阻的存在是導致胃癱綜合征發生的最危險因素[4],本文其OR值最高。患者合并幽門梗阻時由于梗阻近端的胃擴張,導致胃張力降低,甚至引起胃蠕動疲勞;黏膜水腫可引起吻合口組織不對稱,功能不協調;梗阻存在常引起營養不良,易加重吻合口水腫。因此,應手術前通過禁食、胃腸減壓,避免胃過度緊張;應用高滲鹽水、硫酸鎂胃管注入以減輕胃黏膜水腫;糾正低蛋白血癥,術后供給適量血漿、白蛋白等。
本組結果顯示,手術時間≥3h發生胃癱綜合征是手術時間<3h的3.45倍(OR=3.45)。手術時間長,腹腔溫、濕度變化大,局部組織嚴重粘連、出血后的組織水腫、解剖關系不清以及異物反應增加均致殘胃及Oddi括約肌發生炎癥、水腫,有礙術后殘胃功能的恢復。另外,麻醉時間的延長及麻醉藥物的直接抑制作用,增加胃癱綜合征的發生幾率[5]。因此,對可能使手術時間延長的因素,要充分完善術前準備;術中樹立微創理念,保證操作規范、動作精細,盡可能減少組織損傷,縮短手術操作時間。手術操作避免過多的胃刺激,注意對殘胃組織的保護,謹防殘胃迷走神經損傷,胃腸吻合口縫線針距適當,不宜過密,以免影響組織血運。
患者對手術及預后顧慮重重,精神處于高度緊張狀態,或者術后精神受到外來刺激,其心理焦慮不良情緒可通過大腦皮質擴散到邊緣系統,影響自主神經系統,直接導致胃腸功能失調,分泌出過多的胃酸和胃蛋白酶,使胃血管收縮、排空障礙[5]。我們通過讓患者了解疾病的治療、預后及康復的過程,從而對疾病有充分的認識,產生積極的心態,從超負荷的心理壓力造成的嚴重失衡狀態中恢復平衡,由此帶來情緒和行為的改變,減輕負性情緒對疾病的影響。
基礎疾病因素也是關系到術后是否發生胃腸功能障礙的重要因素,本文基礎疾病因素的OR=2.67。營養不良、低蛋白血癥、全身免疫力低下等情況,均可引起術后吻合口漏、水腫,甚至輸出袢狹窄,而致胃內容物積滯。糖尿病可導致支配內臟的神經及自主神經病變,導致胃張力減弱,排空延遲,高血糖對胃動力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并與其升高的程度呈正相關[6]。手術前要認真評估患者的營養狀況,盡可能糾正存在的營養不良及電解質紊亂,積極治療伴發的糖尿病等內科疾病。
[1] 閆保功.術后胃癱綜合征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9,3(3):35.
[2] 宋瑞,陳學謙,姜占武.手術后胃癱綜合診治進展[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09,12(6):511-513.
[3] 張群,于健春.胃手術后胃癱危險因素的臨床分析[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05,20(11):741-742.
[4] 鄭祖祥.腹部術后胃癱綜合征26例治療體會[J].中國現代醫生,2009,47(24):77.
[5] 秦榮,劉瑞軍,崔科英,等.早期不當進食對胃術后胃癱綜合征發生的影響[J].西南國防醫藥,2009,19(6):602-604.
[6] 鞠萬東,趙楊.胃大部切除術后胃輕癱的診斷與治療[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14):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