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蘇娟
(浙江金華市中心醫院 321000)
腸瘺是腹部手術后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一經明確診斷即應行禁食、胃腸減壓、控制感染、營養支持、糾正內環境紊亂及保持腹腔引流通暢等治療。我院自2001年1月至2010年1月共收治腸瘺患者45例,通過積極治療和精心護理,獲得滿意效果。現將護理要點介紹如下:
45例中,男39例,女6例;年齡25~83歲,平均56歲。本組腸瘺均為外瘺,其中十二指腸瘺20例(44.4%),結腸瘺7例(15.6%),小腸瘺5例(11.1%),胃腸吻合口瘺4例(8.9%),闌尾殘端瘺3例(6.7%),直腸瘺3例(6.7%),回結腸吻合口瘺2例(4.4%),輸入輸出襻吻合口瘺1例(2.2%)。24例(53.3%)經手術治療,其中22例治愈(1例瘺復發經保守治療而愈),1例死于感染,1例肝、胃、空腸破裂合并脛骨骨折患者予腸切除后發生腸瘺,轉入我院行腸吻合口修補術等,最終死于嚴重感染及多臟器功能衰竭;21例(46.7%)行非手術治療,治愈17例,3例惡性腫瘤患者死于腫瘤晚期全身衰竭,1例車禍患者死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及嚴重腹腔感染。
2.1 心理護理 腹部手術后發生腸瘺對患者來說是個很大的打擊,尤其是需要再次手術者。對疾病預后和巨額醫療費用的擔憂,以及疾病折磨造成的身心痛苦,易使患者產生悲觀絕望的心理,喪失治療信心。根據患者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有的放矢地做好心理護理,耐心講解與疾病相關的知識,介紹同類成功病例,講解現代醫學在治療腸瘺上取得的進步。鼓勵家屬多關心、陪伴患者,幫助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本組1例多發瘺患者(系十二指腸殘端瘺和胃腸吻合口瘺)因病程較長,從外院轉入后一直拒絕治療,意志消沉,甚至企圖拔除引流管及輸液管。詳細詢問后得知,患者為了治病已欠下不少債務,害怕疾病無法治愈而人財兩空。護士及時給予解釋、疏導和鼓勵,在治療護理上盡量考慮患者的經濟承受能力,還給患者買日用品,使其深受感動,逐漸打消顧慮,并積極配合治療痊愈出院。
2.2 評估滲出液量和性質,監測水、電解質變化 腸瘺可引起大量消化液的丟失(尤其是高位高流量瘺),造成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護理過程中應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注意有無皮膚黏膜干燥、口渴、倦怠等脫水癥狀,準確記錄24h出入量。了解腸液丟失情況,計算方法是將24h腹腔沖洗引流量減去沖入量。瘺口腸液溢出較多時,亦應計算在內,計算方法為一塊毛邊紗布(大小為10cm×12cm×8cm)完全濕透含滲出液12~15ml,一次性棉墊濕透后的重量減去未使用前的棉墊重量即為腸液滲出量。觀察腹腔引流液及瘺口滲出液的性質,分析腸瘺的部位,便于治療和護理,觀察腹部體征變化,以了解疾病的轉歸。動態監測血氣分析、血生化等實驗室檢查,以了解內環境紊亂糾正情況。
2.3 引流管的護理 發現腸瘺時腹腔內通常潴留較多積液,瘺口周圍水腫,感染嚴重,若不及時引流可致腹腔膿腫及全身性感染,甚至死亡。保持腹腔引流管通暢至關重要,充分的引流既可控制感染,也有利于腸瘺的愈合[1]。腸瘺患者通常有多根引流管,為了明確其所在位置及作用,護士在每根引流管上做好標記,并妥善固定保持引流通暢。保持引流管口及瘺口周圍皮膚清潔、干燥。本組3例患者發生瘺口周圍皮膚濕疹,通過及時清除流出的腸液、糞便,局部涂以氧化鋅軟膏及紅外線燈照射后濕疹治愈,未發生皮膚糜爛。
2.4 營養支持療法的護理 完全胃腸外營養(TPN)可提供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素,使小腸瘺的漏出量減少80%,使瘺口自然閉合率達到70%,已成為治療腸瘺的主要措施之一。但長期應用TPN可發生中心靜脈導管并發癥,而腸內營養(EN)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態,維護腸黏膜的屏障功能。因此,一旦感染得到控制、部分腸道功能恢復,應及時停用TPN,從腸外營養(PN)+EN逐漸過渡到EN。2.4.1 完全胃腸外營養的護理 中心靜脈置管前,應向患者解釋營養支持對治療的重要性,減輕其對置管的恐懼,取得患者的配合。置管后24h內應觀察有無氣胸、血胸等并發癥。穿刺部位用碘附消毒每日1次,并用無菌敷料覆蓋,觀察局部有無感染跡象。在凈化臺內配制營養液,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并注意有無配伍禁忌,溶液在24h內用微泵勻速輸入,輸液時不能經該導管抽取血標本或注射藥物,每日更換輸液器。觀察病情變化,注意有無代謝方面的并發癥,如低血鉀、代謝性酸中毒等。遵醫囑抽取血生化標本、測尿糖、收集24h尿標本測尿素氮計算患者每日的氮平衡。拔管時常規消毒穿刺點,用敷料輕壓數分鐘,并剪下導管頭端送培養。本組未發生中心靜脈導管及代謝方面的并發癥。
2.4.2 腸內營養的護理 對于十二指腸的高位瘺,可從瘺口插入胃管至空腸,或作空腸造口插管注入流質飲食,利用瘺以下的小腸段消化吸收。對于低位腸瘺,則需利用瘺以上的腸段吸收營養,可采用鼻胃管或鼻腸管持續滴入要素飲食[1]。營養液宜新鮮配制,嚴格保持液體潔凈,防止污染。用量和濃度宜從小到大,可先將1/2濃度的營養液以40~60ml/h的速度持續滴注,滴注速度每8h增加25ml,直至達到100~125ml/h。以后每8h增加滴注液濃度,直至3/4濃度或全濃度,達到患者能耐受并滿足營養要求的速度和量。輸注前將營養液復溫至37~40℃,避免溫度過低引起腸道功能障礙。每次滴注前后或檢查胃殘留液后用溫開水沖洗飼管,以防堵塞,滴完營養液后用無菌紗布包扎管口,以防細菌污染。觀察患者有無惡心、嘔吐、腹脹、腹瀉等不良反應,癥狀輕者可控制滴入量及速度,癥狀重者暫時停用。本組5例患者在管飼初期出現輕度胃腸道不適,經控制滴入速度及減少滴入量后癥狀緩解。每周測定血清電解質、血漿白蛋白1次,測定血肌酐、尿素氮、鈣、鎂、磷2次,病情穩定后延長監測間隔時間。
2.5 并發癥的預防 腸瘺患者因高熱、禁食、長期臥床、機體消瘦、抵抗力下降等原因,易出現口腔、皮膚、肺部并發癥,故應做好基礎護理。高熱者遵醫囑予以物理降溫或藥物降溫,每4h測體溫1次,及時更換浸濕的衣褲、被單。給予口腔護理每日2次,觀察口腔黏膜的變化,預防口腔炎的發生。長期臥床者可睡氣墊床,保持床單清潔、干燥、平整,定時翻身拍背,按摩受壓部位,并用紅外線照射,預防褥瘡的發生。指導患者有效咳嗽,每日行肺部叩擊、霧化等物理療法,以防墜積性肺炎的發生。通過護士的精心護理,本組病例均未發生上述并發癥。
[1] 趙偉華.腸瘺病人的護理要點[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7,21(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