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鋒
(浙江瑞安市社會福利院 325200)
本文所指的重度腦癱兒童,指18周歲以下,具有痙攣性癱瘓與弛緩性癱瘓,智力低下或并有癲癇、肢體抽搐、感覺、認知、溝通、感知功能障礙等表現。患兒基本喪失日常生活能力,無溝通能力,智力嚴重障礙。
據了解,當前兒童福利院中,小兒腦癱占全院兒童20%~30%,個別福利院甚至達到50%。而在農村中還有不少居家的腦癱兒童,筆者根據多年的養護經驗,從日常生活護理、安全防范及康復護理三方面進行總結。
1.1 室內環境 要保證腦癱患兒室內的清潔衛生:室內保持空氣新鮮,陽光充足,通風良好,室內溫度20~22℃,濕度55%~65%。定期用紫外線照射消毒,每日兩次,每次1小時,地面經常用消毒液拖擦。
1.2 多曬太陽 春、秋季陽光充足時多曬太陽,但不宜讓陽光直射眼睛。夏季在早、晚陽光不劇烈時外出曬太陽。冬季在保曖情況下,中午時外出曬太陽。在曬太陽的同時,應予舒展肢體、被動保健操、全身撫觸。
1.3 清潔衛生 搞好腦癱患兒的清潔衛生,定期洗浴。有條件的福利院設立“水療室”。讓患兒頸部帶氣圈,在適宜溫度的水中浸泡5~10分鐘。在擦浴的同時,進行肢體康復、保健操、浴后撫觸、按摩推拿。
1.4 日常習慣 及時更換衣服、床單、被褥等。更衣時應注意患兒的體位,通常坐著脫衣較為方便。為患兒選擇穿脫方便的衣服,更衣時一般病重側肢體先穿、后脫。根據患兒年齡進行衛生梳洗訓練,養成定時大小便習慣。隨年齡增長教會患兒在排便前能向工作人員預示。
1.5 飲食營養 需供給高熱量、高蛋白及富含維生素的易消化食物,如瘦肉、肝、蛋、乳,新鮮蔬菜、水果等。經常性將粗糧與細糧搭配。根據患兒大便狀況增減副食品,如便干,宜加蜂蜜、香蕉等;便溏,宜加面食、山藥等。
1.6 口腔護理 對重度腦癱患兒,口腔護理極其重要。平時用棉球蘸0.9%氯化鈉注射液(生理鹽水)清潔口腔、齒縫食物殘渣。口腔、牙齦有感染,予0.02%氯己定(洗必泰)溶液;有真菌感染,予2%碳酸氫鈉溶液;防臭防腐用2%過氧化氫溶液。注意用藥后均用生理鹽水清潔。
1.7 皮膚護理 患兒多數長期臥床,側臥位適合各種腦癱患兒,工作人員常幫助患兒翻身,白天盡量減少臥床時間。及時清理大小便,適當撲干燥粉,保持皮膚清潔,防止褥瘡或繼發其他感染。若發現皮膚發紅,及早涂抹植物油或防褥瘡軟膏。
1.8 抱患兒的姿勢 對肌張力高的患兒,懷抱時盡量將其雙下肢外展、外旋,面對工作人員;或者讓患兒雙腿分開,騎跨在工作人員的身體一側,盡可能使患兒髖關節伸展,工作人員另一手托住患兒臀部。對肌張力低下的患兒,可讓患兒緊貼在工作人員身上,雙下肢自然屈曲,工作人員一只手從患兒腋下經過抱其腰部,另一只手捧住患兒屈曲雙膝,使其緊貼工作人員腹部,然后抱其臀部,給患兒足夠的支持與穩定,使患兒可以抬頭并伸直軀干。
2.1 防止意外傷害 重度腦癱患兒各種動作的發育嚴重遲緩,大部分患兒喪失自我控制體位能力,故應有專人守護。床位應有隔欄,坐椅應有體位保護圈。注意保護面部、牙齒、口唇碰傷或皮膚擦傷。
2.2 防范癲癇發作 據報道,至少有1/3以上的患兒在不同年齡階段出現癲癇發作,以痙攣型四肢癱、偏癱、單肢癱和伴有智能低下者更為多見。經常性發作癲癇的患兒,予以服用丙戊酸鈉溶液(德巴金),以控制癲癇發作。當癲癇發作時注意解開衣領,防止下跌;常備壓舌板纏繞紗布保護,保護牙齒與舌頭自行咬傷。癲癇持續發作時,應注射地西泮(安定)控制并予吸氧。
2.3 進食注意事項 弛緩型腦癱患兒由于肌張力低下,易發生吸吮和吞咽運動的困難,還易出現進食困難,應人工喂食。痙攣型腦癱患兒在喂食時,切勿在患兒牙齒緊咬情況下將匙硬行抽出,以防損傷牙齒。喂食時應保持患兒頭處于中線位,患兒頭后仰進食可致異物吸入。如患兒進食的熱量無法保證,可進行鼻飼。
2.4 加強呼吸監測 弛緩型癱瘓兒童明顯的特征就是呼吸困難。患兒的呼吸由于呼吸機能的缺陷,呼吸運動比較淺,沒有力量,咳嗽也無力,容易發生呼吸道的堵塞。注意經常拍背,助其排出呼吸道異物、分泌物,必要時可用吸痰機吸痰。晚間注意被子厚薄、被子是否蒙頭,防止呼吸不暢出現意外。對呼吸較弱患兒,必要時可予間斷性吸氧。
2.5 注意保暖 腦癱患兒因四肢末梢循環不暢,肢體溫度低,秋冬季容易凍傷。應控制室內溫度,勤洗浴,多按摩,鍛煉肢體,多穿襪子保暖。
2.6 防止交叉感染 重度腦癱患兒免疫力相對低下,室內兒童容易發生上呼吸道交叉感染。因此,設立隔離室,及早發現,立即隔離。
癱瘓患兒大腦病損是靜止的,但所造成的神經功能缺陷并非固定不變。如不早期進行恰當治療,異常姿勢和運動模式會固定下來,同時還會造成肌腱攣縮,骨、關節畸形,進而加重智力障礙。嬰幼兒腦組織可塑性大、代償能力強,若康復治療措施恰當,可獲最佳效果。
3.1 及早技術康復 原則上要求“早發現、早診斷、早康復”。現階段我們開展的“0~6歲腦癱兒童搶救性康復”項目,一定程度上可確保福利院內患兒的初期康復。各福利院內部還應設立康復室,在搶救性康復結束后,回院進行繼續康復。同省民政康復中心、殘聯康復部保持溝通聯系,力保患兒康復具有針對性、連續性、完整性。
3.2 保持功能位 對患兒癱瘓的肢體保持功能位,可制作矯形器具,如矯形支架、矯形鞋、分指板等,并進行被動或主動運動,促進肌肉、關節活動,改善肌張力。還可配合推拿、按摩、針刺及理療。嚴重肢體畸形者5歲后可考慮手術矯形。
3.3 翻身訓練 保持患兒頭部安全中立,與軀干協同翻滾,或用大浴巾包裹翻動。先被動翻動,逐步鼓勵,引導上、下肢協助翻身,強化爬行訓練。
3.4 語言訓練 重度腦癱患兒存在智力障礙與語言障礙。應耐心地用簡單言語不斷地強化訓練,促使其對簡單言語作出反應,以增強患兒對工作人員的配合能力。按正常小兒語言發育的規律進行訓練,尤其0~6歲是理解語言的關鍵期。語言強化訓練應持之以恒。
3.5 吞咽能力訓練 使用硅膠牙刷蘸少許冰水,輕輕刺激軟腭、舌根及咽后壁;用拇指指腹對舌骨施行觸壓,誘發吞咽動作,提高吞咽力度,每次5min,每日2次。目的是增強吞咽反射,避免因吞咽反射減弱或延遲所造成的吞咽前吸入。
3.6 心理交流 注意同患兒接觸時,爭取目光對視,聲音宜溫柔清晰,動作輕柔有力,懷抱穩定。對患兒的表達方式,哪怕是一個眼神、一個肢體細微動作,均應予鼓勵。
3.7 康復護理內容 肢體按摩推拿、針灸、紅外線熱療、中藥泡澡等。內容繁多廣泛,專業要求高,宜與康復科進行配合。
3.8 感覺統合訓練 通過訓練器械,如旋轉盤、彈性床等訓練平衡感覺;通過滑梯、滾桶訓練前庭覺;通過手法撫觸、按摩、大籠球、皮膚冷熱刺激等,提高患兒觸覺發育;室內播放輕音樂,訓練聽覺能力;室內光電設施、風鈴、彩帶等,訓練視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