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錦楠 紀洋洋 徐林根
(1.江蘇省鹽城市第三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江蘇 鹽城 224001;2.復旦大學附屬金山醫院耳鼻咽喉科,上海 201508)
耳源性疾病被認為是繼發性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重要病因[1],包括梅尼埃病、遲發性膜迷路積水、突發性耳聾、耳毒性藥物中毒、前庭神經炎、中-內耳術后等。但目前耳源性BPPV的臨床表現及預后尚未見系統報道。為探討耳源性BPPV的臨床特點,本文分析了67例耳源性BPPV患者的臨床資料,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2010年1月—2012年6月江蘇省鹽城市第三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共收治耳源性BPPV患者206例,其中男性60例(29.1%),女性146例(70.9%);年齡16~80歲,平均年齡(51.7±13.2)歲。所有患者均具有眩暈癥狀,經神經系統體檢及腦CT或MRI檢查,癥狀不能用其他疾病解釋。BPPV診斷參照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會制定的BPPV診斷依據和療效評估方案及美國BPPV的診療指南[2]。梅尼埃病、突發性耳聾、前庭神經元炎及迷路炎的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標準[3]。具有明確耳源性疾病的患者歸入耳源性BPPV組(n=67),無明確病因者歸入原發性BPPV組(n=119)。
1.2 方法
1.2.1 病史采集 收集患者的如下資料:(1)一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2)首次診斷、病程、誘因、發作形式、時間特征、發作次數、眩暈或頭暈特征、伴隨癥狀、治療方法等;(3)既往史,尤其是相關的耳源性疾病史(耳科手術史、前庭神經元炎、迷路炎、梅尼埃病、突發性耳聾及耳毒性藥物的應用史等);(4)輔助檢查,包括聽力學、頭顱CT或MRI及顱、頸部血管檢查結果;(5)治療方法及治療結果等。
1.2.2 治療方法 對患者進行耳石手法復位治療。對后上半規管BPPV采用Epley法治療,對水平半規管BPPV采用Barbecue翻滾法治療。
1.2.3 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眩暈或位置性眼震完全消失;有效:眩暈或位置性眼震減輕,但未消失;無效:眩暈和位置性眼震無變化、加劇或轉為其他類型的BPPV。所有患者均至少隨訪3個月。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定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定性資料以例數(%)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的比較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耳源性BPPV患者與原發性BPPV患者一般資料的比較 所有患者從首次眩暈發作至本次以位置性眩暈就診的時間為3 h~30年。67例耳源性BPPV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49例,男女比例1∶2.7;平均年齡(50.6±13.0)歲,均為單側發作。耳源性BPPV以損傷后半規管為主,其中后半規管BPPV(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PPV,PC-BPPV)47例(70.1%),外半規管BPPV(1ateral semicircular canal BPPV,LC-BPPV)19例(28.4%),前半規管BPPV(an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PPV,AC-BPPV)1例(1.5%),無混合型 BPPV(multicanal BPPV,MC-BPPV)。119例原發性BPPV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85例,男女比例為1∶2.5;平均年齡(43.5±12.0)歲;116例患者為單側發作,3例患者為雙側發作。耳源性BPPV患者與原發性BPPV受累半規管情況及復位治療次數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不同類型的耳源性BPPV患者的一般資料、治療及預后 67例耳源性BPPV患者中,繼發于突發性耳聾者22例,梅尼埃病患者13例,中耳手術后患者8例,迷路炎患者17例,前庭神經元炎患者7例。本組患者中無因應用耳毒性藥物而致的BPPV患者。
在耳源性BPPV患者中,繼發于突發性耳聾的患者22例,占32.8%。男女比例為1∶3.4;平均年齡為(63.6±11.5)歲,顯著大于原發性BPPV患者(P<0.001);突發性耳聾與BPPV發病時間間隔為4d~5個月;以累及PC-BPPV為主,占72.7%;繼發于突發性耳聾的BPPV累及半規管及手法復位次數與原發性BPPV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繼發于梅尼埃病的BPPV患者13例,男女比例為1∶12;梅尼埃病病史為2個月~12年,平均(4.4±3.4)年;所有患者均于梅尼埃病發病后出現BPPV;與原發性BPPV比較,繼發于梅尼埃病的BPPV患者采用手法復位治療的效果較差 (P=0.003)。繼發于中-內耳手術的BPPV患者共8例,男女比例為1∶1,平均年齡(50.0±12.8)歲;3例患者為膽脂瘤摘除術,4例患者為人工耳蝸植入術,1例患者為聽神經瘤切除術;手術至BPPV發病時間為6h~11d,平均為(3.9±3.6)d;1例發展為頑固性BPPV,但其總體治療效果與原發性BPPV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繼發于迷路炎的BPPV患者17例(25.4%),男女比例為1∶1.4,平均年齡(42.8±10.4)歲。繼發于前庭神經元炎的BPPV患者7例(3.4%),平均年齡(42.3±11.4)歲。繼發于迷路炎與繼發于前庭神經元炎的BPPV患者的年齡、半規管受累情況及手法復位治療次數與原發性BPPV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耳源性BPPV是由于內耳疾病引起耳石脫落所致,對應的半規管功能正常或功能未完全喪失。耳源性BPPV中以突發性耳聾并發BPPV最為多見。本研究中突發性耳聾繼發的BPPV患者均在突發性耳聾發病后5個月內發作,所有患者在突發性耳聾之前無BPPV發作史,提示兩種病變之間可能存在共同的致病因素。突發性耳聾并發BPPV多發生于后半規管,這與既往的研究結果一致[4],說明病變在迷路而非前庭耳蝸神經。目前認為,突發性耳聾并發BPPV的病因可能包括以下方面:(1)血管因素 內耳的血液供應來自迷路動脈(內聽動脈),迷路動脈在內耳有3個主要分支,分別為耳蝸動脈、前庭上動脈、前庭蝸動脈。根據內耳血供的解剖學基礎,Rambold等[5]推測突發性耳聾并發BP-PV的發病機制中存在兩種主要的損傷模式:伴有后半規管麻痹的耳蝸損傷、上及外半規管麻痹及橢圓囊損傷。本研究中,突發性耳聾并發BPPV患者的年齡顯著高于原發性BPPV患者,進一步支持了血管因素發病機制;(2)病毒感染 目前認為病毒感染是突發性耳聾和前庭病變的病因之一,可能存在多種耳蝸前庭損傷模式;(3)內耳微循環障礙 部分突發性耳聾并發BPPV的發病機制可用內耳循環障礙解釋。研究認為[6],前庭上神經較前庭下神經功能障礙出現的概率更高。
以往的報告[7-8]中,關于梅尼埃病并發BPPV 的發生率的差異很大,低的為1%~2%,高的達45%。本研究中梅尼埃病并發BPPV占所有同期BPPV患者的6.3%,所有患者的BPPV均發生于梅尼埃病同側。2009年Norimasa等[9]對梅尼埃病并發BPPV患者的尸體進行顳骨解剖發現,積水側的半規管管腔中及嵴帽上存在大量的嗜堿性沉積物(脫落的耳石),且這一現象高發于膜迷路積水側;故推測梅尼埃病并發BPPV的發病機制為膜迷路積水引起耳石膜擴張從而加劇了引流管的阻塞,隨著積水時程的延長受累的膜迷路病變范圍擴大、病變程度加重,最終導致壺腹嵴或橢圓囊耳石膜結構發生改變,引起部分耳石脫落,最終導致BPPV。本研究發現,梅尼埃病并發BPPV患者行手法復位治療的次數顯著多于原發性BPPV。半規管膜迷路的反復積水使得膜迷路反復膨脹,進而彈性下降,導致半規管膜迷路結構出現不同程度的阻塞或狹窄,甚至引起膜迷路部分塌陷、局部黏連,因此單次手法復位治療難以將脫落的耳石一次性完全送入橢圓囊中,需經多次手法復位治療。
由于中-內耳和前庭結構臨近,故理論上中-內耳手術有引起前庭功能障礙的可能。Magliulo等[10]對141例耳硬化癥術后的患者進行研究,發現8.5%的患者術后出現BPPV。目前對于中-內耳手術后出現前庭功能改變的原因尚不明確,可能是由于手術過程中損傷了橢圓囊、耳石脫落并聚集于半規管所致,也可能為術中損傷前庭神經而導致術后前庭功能障礙。本研究中,共有8例患者在手術后出現短暫眩暈,經Dix-Hallpike或Roll試驗均確診為BPPV;8例患者均在術后2周內發病;經手法復位治療后7例患者眩暈均消失,1例發展為頑固性BPPV。
本研究的繼發性BPPV患者中以耳源性BPPV最為多見,而以往報告繼發性BPPV患者中以外傷后BPPV多見,可能的原因包括:(1)本研究中耳源性BPPV的類型除了以往報告的繼發于突發性耳聾、梅尼埃病、前庭神經元炎外,還包括繼發于迷路炎的患者以及中-內耳手術后的患者;(2)本研究僅納入耳鼻喉科門診患者,未納入同期神經科及外科門診患者,可能遺漏部分患者。
內耳性疾病常伴有耳鳴、聽力下降等癥狀,BPPV則會進一步加重患者的痛苦。手法復位對大多數耳源性BPPV患者均能達到治愈的效果。對于合并內耳疾病的眩暈患者,應鑒別眩暈的性質,進行早期的診斷和及時的手法復位治療,緩解患者的痛苦。
[1]吳子明,張素珍,劉興健,等.內耳病變并發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7,42(11):821-825.
[2]Brevem M,Radtke A,Lezius F,et al.Epidemiology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apopulation based study[J].J Neura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7,78(7):710-715.
[3]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學分會.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診斷依據和療效評估(2006年,貴陽)[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7,42(3):163-164.
[4]肖軾之.耳鼻咽喉科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9:650-651.
[5]Rambold H,Helde W,Helmchen C.Horizontal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ing vertigo with ipsilateral hearing loss[J].Eur J Neurol,2004,11(1):31-35.
[6]Geobel JA,O’Mara W,Gianoli G.Anatomic considerations in vestibular neuritis[J].Otol Neurotol,2001,22(4):512-518.
[7]Baloh RW,Honrubia V,Jacobson K.Benign postional vertigo:clinical and oculographic features in240 cases[J].Neurology,1987,37(3):371-378.
[8]Hughes CA,Proctor L.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Laryngoscope,1997,107(5):607-613.
[9]Norimasa M,Sebahattin C,Shigenobu N,et al.Potential cause of Positional Vertigo in Meniere’s Disease.[J].Otology and Neurotology,2009,30(7):956-960.
[10]Magliulo C,Gagliardi M,Cuiuli G,et al.Stapedotomy and post-operative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J].J Vestib Res,2005,15(3):169-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