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震, 劉振寰
腦性癱瘓(簡稱“腦癱”)是自受孕開始至嬰兒期非進行性腦損傷和發(fā)育缺陷所致的綜合征,主要表現為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1]。語言障礙是腦癱兒童常見的并發(fā)障礙,國內報道其發(fā)生率約為70%~75%,最高報道達95%,國外報道約為50%[2]。這種障礙在不同程度上阻礙患兒日常生活的語言交流,使其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直接影響患兒的認知發(fā)育、學習、社會交往能力。目前腦癱患兒伴隨語言障礙無特效藥物,國外主要采取康復訓練,國內以針灸、按摩等康復治療為主。現將國內外腦癱兒童伴隨語言障礙的研究現狀作簡要綜述如下。
腦癱患兒由于圍產期廣泛性腦損傷,一方面直接損害語言腦區(qū),另一方面常合并感覺系統異常、智能異常、口運動異常及行為異常等[3]。這些出生時已存在的神經心理學問題使語言的輸入、輸出和中樞處理過程受損,限制了正常模式的語言發(fā)育,而家庭和社會對患兒不適當的護理更促成語言障礙的發(fā)生。導致患兒出現語言障礙的主要病因如下。
1.1 聽覺障礙 以手足徐動型多見,此類患兒大多伴有高音區(qū)域感應性聽力障礙,多在母孕期受到風疹等病毒感染所致。語言障礙在手足徐動型的腦癱中占88%。
1.2 發(fā)音器官功能障礙 皮質延髓系統受損,與語言運動相關的肌肉麻痹或運動不協調所致。受運動的范圍、力度、速度、運動的準確程度、運動的穩(wěn)定性的影響,發(fā)音器官運動功能在基本因素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
1.3 交流意欲障礙 腦癱患兒由于缺乏表達性表達,不能隨意運動,發(fā)育以及上肢進行手勢表達等功能均有一定障礙,表達意愿能力低下,主動交流意識差。
1.4 其他方面的障礙 腦癱患兒對外界反應異常,特別是存在刺激性緊張,過度緊張會出現異常的姿勢反射,從而阻礙了對新刺激的反應。
近年來的研究顯示,伴隨語言障礙的患兒在交流方面表現不積極,談話過程中常使用較局限的句型,不能掌握連詞的使用[4,5]。另有研究表明,言語意識和語音短時記憶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正常兒童早期閱讀技能的發(fā)展水平,然而對于腦癱兒童來說,言語產生是早期閱讀能力最重要的預測。該研究提示,伴隨語言障礙的腦癱患兒在今后很可能發(fā)展為文盲[6]。
查閱文獻發(fā)現,痙攣型雙癱患兒語言障礙的研究較多,該類患兒中有17%表現出言語能力的障礙,其中13%~40%有言語記憶損傷的表現,并且持續(xù)存在語言發(fā)育落后。Roser Pueyo[7]在研究中進一步證實,與其他類型腦癱相比,痙攣型雙癱患兒在語言理解能力方面得分較低。在對腦癱兒童神經發(fā)育評估語言測試中,快速命名能力受損占60%,存在理解能力的改變的占13%~27%,表明命名能力與理解能力之間存在差異[8]。
國外普遍認為,語言治療的目的在于控制患兒的語速、音量、語調和單詞間正常的停頓。而構音障礙與腦癱的類型、聲道結構均有密切聯系,通過增加呼吸和下頜運動使口腔氣流量增加,可以提高語言音量并降低多余的鼻音。Dr Lindsay Pennington[4]應用語言系統方法來控制患兒的氣息支持,發(fā)音和語速,提高了患兒的語音清晰度。
國內治療語言障礙的治法著重于醒腦開竅、補腎益智、調理氣血法。針灸、按摩取穴偏重于頭部穴位。頭部取穴流派眾多,其中以焦氏頭針、靳三針、頭針國際標準方案應用較多。
3.1 頭皮針 張全明等[9]將腦癱語言障礙患兒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給予針刺治療,主穴取四神針、顳三針、腦三針、智三針、舌三針、風池、啞門;對照組口服腦復新、γ氨酪酸,肌肉注射神經生長因子。結果:觀察組有效率占87%,對照組有效率占59%,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同時觀察組結果顯示,早期治療效果較好,提示針刺對腦性癱瘓兒童語言障礙有明顯的改善作用。
3.2 體針 李潔巍等[10]在通里、商丘穴位上用fMRI針刺監(jiān)測,結果:電刺激通里、商丘穴與大腦語言皮質功能區(qū)的激活具有相關性。
3.3 按摩 盧紅云等[11]采用發(fā)音器官按摩、構音訓練治療,同時配合呼吸訓練、發(fā)聲訓練等。結果:構音障礙腦癱患兒的有效率占91%,語言發(fā)育遲緩者有效率占76%,總有效率占88%。
3.4 穴位注射 安美平[12]采用穴位注射治療。取雙側語言Ⅰ區(qū)、語言Ⅱ區(qū)、語言Ⅲ區(qū)中任意4穴,取腦蛋白水解物或腦苷激肽分別注入4個穴位,經過綜合治療,104例腦性癱瘓兒童的語言障礙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4例患兒的語言障礙無改善,總有效率96%。
3.5 綜合療法 姚寶珍等[13]對語言障礙者采用綜合療法治療。觀察組采用構音及韻律訓練等常規(guī)康復療法、頭皮針、頭部按摩、藥物治療。對照組用構音及韻律訓練等常規(guī)康復療法治療。結果:觀察組的語言、智商水平提高明顯高于對照組。此外,腦癱兒童的康復訓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家長的心理狀態(tài)起著決定性因素。
目前國外主要從發(fā)病原因、特點及診斷方面進行探討,有關治療的研究較少,且方式較為單一。國內治療方式則多樣化,傳統醫(yī)學發(fā)揮了獨特的作用,以頭針、頭部按摩為主,療效確切,但目前無統一的標準方案,無法在國際上進行推廣。筆者以為,應將二者結合起來,根據不同的發(fā)病原因,各種不同類型腦癱患兒伴隨語言障礙的臨床特點,采用針灸、按摩等治療方法,制定適合患兒本身的康復方案。如痙攣型雙癱的患兒主要表現為理解障礙,在給這類患兒進行治療時應以醒腦開竅為主。
由于腦癱患兒存在某些缺陷,其社會交往能力必然低于同齡兒,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越發(fā)顯示出交往能力的不足。而社會交往與語言發(fā)展有密切的關系,語言是人類獨有的交往工具,故應十分重視患兒的語言訓練。存在語言障礙的腦癱患兒,必須努力提高其主動性,充分利用手勢語、表情等進行語言表達。幫助他們參與社會活動,鼓勵與正常兒童一起玩,增加其社會交往能力。只有如此,才能促進患兒的語言發(fā)育,提高生活交流能力,早日回歸社會。
[1] 中國康復醫(yī)學會兒童康復專業(yè)委員會、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小兒腦癱康復專業(yè)委員會.小兒腦性癱瘓的定義、分型和診斷條件[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07,29(5):309.
[2] Kennes J,Rosenbaum P,Hanna SE,et al.Health status of school-aged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information from a population-based sample[J].Dev Med Child Neurol,2002,44(4):240-247.
[3] Reilly S,Skuse D,Poblete X.Prevalence of feeding problems and oral motor dys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a community survey[J].J Pediatr,1996,129(6):877-882.
[4] Pennington L,McConachie H.Interaction betwee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and their mothers:the effects of speech intelligibility[J].Int J Lang Commun Disord,2001,36(3):371-393.
[5] Holck P,Dahlgren Sandberg A,Nettelbladt U.Narrative ability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J].Res Dev Disabil,2010,32(1):262-270.
[6] Peeters M,Verhoeven L,de Moor J,et al.Importance of speech production for phonological awareness and word decoding:the case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J].Res Dev Disabil,2009,30(4):712-726.
[7] Pueyo R,JunquéC,Vendrell P,et al.Neuropsychologic impairment in bilateral cerebral palsy[J].Pediatr Neurol,2009,40(1):19-26.
[8] Pirila S,Van der Meere J,Korhonen P,et al.A retrospective neurocognitive study in children with spastic diplegia[J].Dev Neuropsychol,2004,26(3):679-690.
[9] 張全明,靳瑞.針刺治療腦性癱瘓兒童語言障礙臨床觀察[J].中國針灸,2005,25(10):699-701.
[10] 李潔巍,張云亭.刺激穴位激活語言皮質的fMRI研究[J].臨床放射學雜志,2005,24(12):1039-1043.
[11] 盧紅云,曹建國,郭新志.發(fā)音器官運動障礙矯治結合構音訓練治療腦癱兒童言語障礙療效分析[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4,19(12):897-899.
[12] 安美平,馬學軍,任文文.針刺、穴位注射配合語言訓練治療小兒腦癱語言障礙108例[J].針灸臨床雜志,2008,24(1):62-63.
[13] 姚寶珍,凌偉,夏利平,等.腦性癱瘓患兒語言障礙的綜合治療[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06,28(3):19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