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奇
腹痛是兒科臨床最常見的病癥之一,其病因多種多樣。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是造成兒童急性腹痛的常見病因之一,以冬、春季節多見,通常由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及腸道感染而引起,85%以上見于7歲以下兒童,男性居多[1]。對于兒童腹痛,采用高頻超聲與低頻超聲對比觀察具有很好的互補作用,低頻超聲凸陣探頭可做大范圍的掃查篩選,除外腹腔器官病變;由于兒童腹壁較薄,應用高頻超聲線陣探頭的高分辨率可清晰觀察到淋巴結的大小、形態、內部結構及腹腔、盆腔內的少量積液。現將30例急性腹痛患兒彩色高頻超聲腹部掃查情況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2010-02/2011-12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兒科就診腹痛患兒30例,年齡2~7歲,其中男18例,女12例。超聲檢查前臨床主要表現為上呼吸道感染癥狀,如倦怠不適、咳嗽、咽痛等,突發腹部疼痛,伴惡心、嘔吐、腹瀉、便秘、發熱等來診。
1.2 診斷標準 除臨床癥狀、體征外,高頻超聲主要表現為淋巴結最大切面的長軸徑>10mm,短軸徑>5mm,長短軸比≥2;或淋巴結成集簇狀、串珠狀排列,彩色超聲多普勒顯示淋巴結內血流增多[2]。
1.3 納入標準 (1)臨床表現為急性腹痛;(2)年齡2~7歲;(3)超聲檢查同一區域3個以上淋巴結顯示,其中包括腫大淋巴結;(4)家長知情同意。
1.4 排除標準 (1)急性闌尾炎、腸梗阻、腸套疊等疾病引起的腹痛;(2)腹腔內未見明顯淋巴結回聲者;(3)不配合檢查者。
1.5 檢查方法 禁食、空腹檢查。取仰臥位,使用PHILIPS-IU22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先用腹部低頻凸陣探頭C5-2(頻率為5.0~2.0MHz)逐一掃查肝、膽、胰、脾、雙腎有無異常,再進一步掃查腹部有無腸管擴張、腸套疊、腸梗阻等征象,闌尾有無腫大及腹腔有無包塊、盆腔及腹腔內有無移動性液體回聲;改用高頻線陣探頭L12-5(12.0~5.0MHz)進行“剪草機”式掃查腹部。
30例腹痛患兒經腹部高頻超聲檢查均觀察到不同程度的腸系膜淋巴結充血、腫大,散在、多發,腫大的淋巴結分布于腹腔腸管周圍,腫大淋巴結的分布與疼痛部位相一致,以右下腹部最為常見,可見多個大小不等1.1~2.2cm實質性低回聲結節(圖1,見封三),呈長橢圓形,界限清晰、規整,光滑,皮髓質界線清晰,中央部髓質回聲增強,周邊部皮質呈低回聲,其內可見多處點、條狀較為豐富的彩色血流信號,以結節邊緣一點為中心呈放射狀分布(圖2,見封三),其結構完全符合淋巴結的超聲表現,其中2例伴有腸間隙少量液體回聲。
30例患兒經抗炎、抗病毒、補液及對癥治療7~10d后,腹部高頻超聲復查發現,腫大的淋巴結明顯縮小至正常范圍、數量減少或消失。
小兒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發病原因主要由于上呼吸道感染后,病毒、細菌及其毒素沿血循環到達淋巴結,引起炎癥,造成腸系膜淋巴結充血、腫大。腹痛是本病最早出現的癥狀,可在任何部位。小兒腸系膜淋巴結沿腸系膜動脈及其動脈弓分布,十分豐富,回腸末段和回盲部尤為明顯,致病因子主要侵及末段回腸的淋巴結,故以右下腹部淋巴結腫大比較常見。也有學者認為兒童回盲瓣的關閉作用使回盲部產生大量毒素及細菌代謝產物造成該區淋巴結腫大[3]。兒童急性腹痛臨床較常見,但因病因復雜,且患兒對疼痛耐受性差,主訴不夠明確,造成臨床鑒別診斷困難。隨著超聲影像技術的迅猛發展,影像顯示越來越清晰;由于兒童腹壁薄,干擾因素少,聲衰減減少,可清晰顯示腫大的淋巴結形態、數量、分布、結構及血流情況,有利于排除急性腹痛中的闌尾炎、腸梗阻、腸套疊等疾病,明確患兒診斷。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腸系膜淋巴結腫大皆可診斷為腸系膜淋巴結炎,例如小兒一過性功能性腹痛也會引起淋巴結腫大,應通過臨床癥狀加以鑒別;當腫大淋巴結L/S<2時,還應排除非良性淋巴結的可能。
高頻超聲對小兒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診斷準確、可靠,檢查方便、無痛、無損傷、實時動態影像、患兒易接受,可作為該病準確診斷及隨訪觀察首選檢查方法;且助于盡早明確腹痛原因,及時合理治療,防止誤診。
[1] 張芳.張周龍.高頻超聲及彩色多普勒超聲對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的診斷價值[J].中外醫療,2009,28(20):163.
[2] 孫斌,陶靜,初洪鋼,等.淺表淋巴結病變的聲像圖特征及病理分析[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01,10(11):679-681.
[3] 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