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
局限性硬皮病是以局限性皮膚組織的纖維化、硬化,最后發生萎縮為特點的皮膚病。祖國醫學稱之為“皮痹”。目前該病病因不清,西醫采用糖皮質激素外用等治療,方法局限,效果不佳;而祖國醫學用于治療該病的方法較多,但目前無充分有力的數據說明。本研究采用口服中藥湯劑配合中藥熏蒸治療局限性硬皮病患兒的療效較好,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2008-03/2011-08沈陽市第七人民醫院皮膚科門診和病房收治16例局限性硬皮病患兒。其中男6例,女10例;年齡2.5~13歲,平均7.6歲;病史2個月至4年,平均1.12年。
1.2 診斷標準 均符合《臨床皮膚病學》[1]中局限性硬皮病的診斷標準。
1.3 納入標準 (1)符合西醫診斷標準;(2)中醫辨證屬于“皮痹,風寒濕證和血瘀經脈證”;(3)年齡<14歲。
1.4 排除標準 (1)伴有嚴重肝腎疾病者;(2)嚴重的心肌炎等內外科疾病者;(3)伴有嚴重的病毒、結核桿菌等感染者;(4)參加其他臨床研究者及依從性差者。
1.5 治療方法 應用口服中藥湯劑+中藥熏蒸治療,根據辨證施治的原則,風寒濕證選方如下:獨活、寄生各15g,防風、蒼術、白芷、川芎、杜仲、牛膝、秦艽、茯苓、桂心、當歸、白芍、干地黃各10g,人參8g,甘草6g;血瘀經脈證選方如下:血藤、紅花各15g,生地、白芍、當歸、川芎、桂枝各10g。水煎100mL,8歲以下每次1.5mL/kg口服,8歲以上每次1.8mL/kg口服;熏蒸方:桂枝、桑枝、紅花、血藤、透骨草、伸筋草各10g,水煎100mL,每次3mL/kg,隔日熏蒸1次;上述選方用藥,根據患兒體質量及隨證酌情加減。1個月為1個療程,觀察3個療程,每個療程間隔5d,隨訪6個月。
1.6 療效判定標準 (1)治愈:病變處皮膚腫脹消失,皮膚顏色恢復正常或基本正常,關節活動恢復正常,皮溫恢復正常,病變面積無擴大或有縮小;(2)顯效:皮膚腫脹、潮紅癥狀明顯減輕,皮溫接近正常,病變面積無擴大;(3)有效:皮膚腫脹、潮紅減輕,皮溫下降,病變面積無明顯擴大;(4)無效:皮膚腫脹、潮紅、皮溫高等癥狀無變化,病變面積仍有擴大[2]。
1.7 觀察指標 治療后的愈顯率和隨訪階段的復發率。
2.1 治療結果 16例患兒中治愈1例,顯效10例,有效4例,無效1例,愈顯率為68.75%。
2.2 復發率 對所有入選病例隨訪觀察6個月,僅在第5個月時有1例患兒復發,復發率為6.25%。
2.3 副反應 2例患兒出現食欲減退,改為飯后服藥,上述癥狀減輕,未見其他副反應。
局限性硬皮病病變僅局限于皮膚,而未侵犯內臟。本病早在《素問·痹論》篇就有論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可見本病主要是由機體正氣不足,衛外不固,風寒濕邪侵襲,絡脈不通,氣血運行不暢而致。有學者認為本病多為脾腎陽虛,衛外不固,腠理不密,風寒之邪乘隙外侵,阻于皮膚肌肉,以致經絡阻隔,氣血凝滯,營衛不和,而痹塞不通,所以稱為“皮痹疽”,病因主在虛與寒,病位主為肺脾腎[3]。還有學者認為硬皮病病因或外感,或內傷,或內外合邪,但以內因為主,瘀、虛是其病機關鍵,故將其分為血瘀和血虛兩型辨治[4]。筆者認為,硬皮病乃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病癥。虛,總的來說是正氣不足,包括氣虛、陽虛,血虛,陰虛,當以陽虛較為多見;實,主要是指風寒濕邪。虛實夾雜就會產生氣滯血瘀,氣虛血瘀等病理變化。在這些復雜的病機改變中,當抓住寒和瘀兩個要素,再根據不同病情隨證加減。現代醫學認為,硬皮病病因尚不清楚,大多可能與遺傳、慢性感染等因素相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硬皮病是兒童時期的主要的結締組織病之一,有較高的致殘率[5],故應引起足夠重視。
本研究通過對局限性硬皮病進展期,且辨證屬風寒濕證和血瘀經脈證的患兒施以中藥湯劑口服、中藥熏蒸的中醫療法,發現中醫療法的臨床療效明顯,復發率低,且未見明顯不良反應,安全有效。本研究病例有限,尚需大樣本的臨床觀察進一步證實。
[1] 趙辯.臨床皮膚病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667.
[2] 彭連雙,郭剛.清開靈注射液聯合中藥治療局限性硬皮病發展期106例[J].遼寧中醫雜志,2007,34(3):323-324.
[3] 蔡念寧.硬皮病辨治經驗概述[J].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09,8(6):384-386.
[4] 王用峰.辨證分型治療硬皮病14例[J].新中醫,2006,38(11):66-67.
[5] Peterson LS,Nelson AM,Su WP,et al.The epidemiology of morphea(localized scleroderma)in Olmsted County 1960~1993[J].J Rheumatol,1997,24(1):7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