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淑斌, 王霄倫, 林格芳, 焦愛萍, 王菊紅
巨細胞病毒(cytomegaoviyns,CMV)感染在中國極廣泛,據(jù)文獻報道[1],全國育齡婦女血清CMVIgG陽性率高達96%,是嬰兒肝炎綜合征常見病因之一。治療不規(guī)范可以導致肝硬化,甚至可以致殘。因此,其影響中國兒童健康水平和國民素質不可忽視的因素。為探討該病的有效治療方法,筆者對本院住院確診為CMV肝炎患兒,采用更昔洛韋誘導、鞏固規(guī)范治療,但仍有32例患兒治療效果不佳;現(xiàn)對其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具體失敗原因,為臨床優(yōu)化CMV肝炎防治方案提供參考,提高該病的治愈率。
1.1 臨床資料 2007-01/2011-12寶雞市婦幼保健院附屬兒童醫(yī)院兒科確診為CMV感染患兒626例,其中男327例,女299例,男女比例為1.1∶1;無黃疸型186例,黃疸型就診者440例,構成比例為1∶2.4;32例患兒治療失敗,占規(guī)范治療患兒的5.1%(32/626)。32例中男18例,女14例,發(fā)病年齡1個月內患兒18例,~3個月10例,大于3個月4例。年齡中位數(shù)0.9個月,平均病程(24±9.3)d,無黃疸型12例,膽汁瘀滯型20例,無黃疸型病例年齡中位數(shù)1.1個月,平均病程(21±8.3)d,膽汁瘀滯型年齡中位數(shù)2.6個月,平均病程(31±5.3)d。
1.2 診斷標準 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制定的CMV感染診療方案確診標準[2]。
1.3 納入標準 (1)肝功能異常,膽紅素分類中表現(xiàn)為直接膽紅素及間接膽紅素雙相升高,直接膽紅素與總膽紅素比值>0.20;(2)血漿 HCMV DNA載量>103copies/mL;(3)血清 HCMV-IgM 和或IgG陽性。
1.4 排除標準 膽道系統(tǒng)畸形、代謝性肝病、藥物中毒性肝炎和甲、乙、丙型病毒、弓形體等其他病原感染導致的肝炎。
1.5 治療方法 所有患兒均按CMV肝炎國際通用治療方案給予更昔洛韋,采取誘導和鞏固期兩期近4個月治療。更昔洛韋誘導期用量按5~7.5mg/(kg·d),每次間隔12h,連用2周,鞏固期按10mg/(kg·d),每周3次,連用3個月。部分無黃疸型誘導期給予復方甘草酸苷注射液1mL/kg+5%葡萄糖適量靜脈滴注,每日1次,同期治療2周。有黃疸型部分患兒給予茵梔黃注射液1~2mL/kg+5%葡萄糖適量靜脈滴注,每日1次,治療2周。鞏固期在更昔洛韋基礎上,增用茵梔黃顆粒中藥輔助治療。
1.6 觀察指標 肝功能、血象、尿或血液中病毒抗原、血清HCMV-IgM和IgG、不良反應、臨床表現(xiàn)等。
1.7 療效判定標準 隨訪4個月,結合血HCMV-IgM抗體定性及血或尿樣本中HCMV的熒光PCR抗原定量,并參考有關文獻[3]及《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4]判定。(1)治愈:HCMV-IgM 抗體檢測轉陰,血或尿樣本中HCMV的含量檢測值<103copies/mL,黃疸及肝脾腫大消失,肝功能恢復正常;(2)好轉:總膽紅素下降50.0%以上,肝臟較前回縮,肝功能部分恢復,轉氨酶下降;病毒抗體滴度、標本病毒DNA載荷值有所下降;(3)無效:病毒抗體滴度持續(xù)陽性,病毒載荷值居高不下,肝功能無變化或有所加重。
2.1 感染相關因素 先天性疾病感染18例,圍生期感染6例,后天獲得性感染8例。先天性、圍生期隱匿性感染占整個治療失敗病例的75.0%(24/32)。
2.2 病原相關因素 32例中20例患兒病毒血清學抗體 CMV-IgM 檢測陽性,CMV-IgG、IgM 雙項陽性者6例,血或尿病毒抗原熒光PCR檢測陽性22例;骨髓病原抗體檢測、免疫熒光PCR抗原檢測陽性者26例,其中有7例外周血抗原檢測陰性,但骨髓檢測為陽性。18例患兒母親尿或血CMV包涵體,病毒血清抗體、抗原檢測陽性。
2.3 臨床相關因素 大部分病例都出現(xiàn)消化道癥狀,發(fā)生肝硬化者24例;伴有嘔吐、腹水、消化道出血18例;合并膽管梗阻,出現(xiàn)間歇白陶土大便12例;并發(fā)消化道外合并癥者12例,占37.5%(12/32)。合并先天畸形8例,其中復雜性先天性心臟病2例,小頭畸形1例,肛門閉鎖、腹壁發(fā)育不良3例,多發(fā)畸形2例;大部分患兒最終死于肝硬化及其合并癥,3例患兒尸解證實合并有間質性肺炎、閉鎖性膽管炎。
2.4 治療措施相關因素 接受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的8例,接受國際通用方案治療者21例,分別占25.0%和65.7%,后期放棄治療4例;因病程長、依從性差出現(xiàn)反復、復發(fā),最終導致治療失敗者18例(56.3%)。其中反復4次者12例,1次者2例,反復次數(shù)愈多,治療失敗率越高。19例患兒為無癥狀性感染,早期拒絕治療,癥狀明顯后接受治療而效果不佳,6例患兒初期雖然采取了相應治療,但治療欠規(guī)范。
CMV具有潛伏活動的生物學特征,多為潛伏感染,在免疫缺損性宿主和先天性感染的嬰兒中,可由潛伏病毒再激活,引起嚴重的CMV疾病,臨床表現(xiàn)多樣,先天感染,可使胎兒出現(xiàn)先天性畸形、幼兒智力低下以及出生后視聽能力和智能發(fā)育落后等遠期后遺癥。特別是宮內、早期感染,容易產(chǎn)生漏診。該病治療周期長,易復發(fā)反復,合并癥多為該病另一特點。因此,對CMV感染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的重要手段。
目前治療CMV肝炎,國際通用方案是采取更昔洛韋誘導和鞏固兩期抗病毒治療[3]。國內外資料報道以及本研究資料表明,采用更昔洛韋治療仍是該病的主要手段。它能抑制病毒復制,終止活動期病毒對肝臟損傷,起到很好的抗病毒、保肝作用。
為分析規(guī)范治療失敗的具體原因,為以后制定合理化治療方案提供依據(jù),本研究中32例患兒的治療失敗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原因:(1)治療不規(guī)范,方法單一,缺乏靈活性,是失敗的主要原因。更昔洛韋能抑制活動期病毒的復制,但對抑制期病毒及病毒引起的膽汁排泄異常、降酶、保肝作用弱,遠期對肝纖維化無明顯治療作用,也無免疫調節(jié)作用[5]。CMV肝炎的病理基礎是早期病毒生物性損害作用,后期為繼發(fā)免疫損傷和膽汁淤滯累積毒理作用。所以治療措施應根據(jù)病程,臨床分期分階段實施。臨床急性期檢測顯示,病毒感染活動期宜采取抗病毒治療,疾病后期、病毒抑制期宜以保肝、對癥為主。整個病程一味采取抗病毒治療,不但起不到治療作用,最終因為藥物副反應、病程長、依從性差導致治療失敗成為不可避免。本因素占整個失敗病例的56.3%(18/32)。(2)檢測方式的選擇是影響治療效果的另一個值得關注因素。傳統(tǒng)的病毒血清抗體CMV-IgM,IgG檢測,對潛伏期感染、病毒抑制期、疾病窗口期,診斷價值有限,出現(xiàn)假陰性、假陽性結果高。特別是CMV-IgG,也不易與胎傳抗體相鑒別,以此為診療手段,易造成漏診或誤診,這也是造成先天性、無癥狀潛伏期感染患兒失去最佳治療時期的一個主要原因。此因素占本研究的75.0%(24/32)。近年開發(fā)出的熒光探針定量基因檢測技術,是在常規(guī)PCR技術上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型HCMV DNA定量檢測方法,該法以 HCMV DNA載量大于103copies/mL作為預測HCMV感染活動性的指標[6]。敏感性、特異性高,與臨床符合率較一致,是國內外公認的診斷CMV感染的一個有效的指標。因此,把HCMV DNA動態(tài)監(jiān)測值作為該病轉歸、判斷臨床療效、調整臨床用藥的指標,可使該病診療更趨于科學、合理,可減少漏診、誤診。缺點是技術要求高,不便在基層推廣。實踐證明,骨髓是CMV的庇護所,傳統(tǒng)血清學檢驗方法,中心血陽性率、臨床符合率明顯高于外周血,本研究中骨髓病原檢測陽性高出外周血21.9%(7/32),因此在基層不便開展熒光PCR檢測的單位,骨髓病原學檢查可作為優(yōu)化方案的參考。(3)中醫(yī)中藥對CMV感染,有一定的效果。國內外文獻報道[7,8]復方甘草酸苷、茵梔黃等對該病有一定的療效,聯(lián)合更昔洛韋治療可以彌補更昔洛韋的不足。本研究資料也顯示,經(jīng)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的患兒失敗率,明顯低于用國際通用方案治療者。因此,采取中西醫(yī)結合防治CMV肝炎,可以起到很好的臨床療效,同時可以減輕西藥的副反應。(4)有效控制先天性宮內感染、早期無癥狀感染以及母親潛在感染,是提高治愈率、減少復發(fā)的不容忽視因素,也是減少合并癥、致殘率的重要控制環(huán)節(jié)。本研究32例中37.5%(12/32)的患兒因先天性感染,出生后已合并有各系統(tǒng)先天畸形,失去最佳治療時機;56.3%(18/32)母親病原學檢測陽性,影響患兒治療效果;59.4%(19/32)患兒為無癥狀早期感染,因未早期治療,癥狀明顯后再接受導致治療。另外,為阻斷母嬰水平及垂直傳播,應做好預期保健。病毒血清抗體、抗原檢測陽性者,孕期要早期規(guī)范治療;生后母嬰應同步治療,并減少母子密切接觸;為減少母乳傳播可采取早期人工喂養(yǎng)。因此,對嬰兒CMV肝炎,更昔洛韋仍是主要的治療措施,免疫熒光PCR檢測法是其主要檢測方法;臨床應根據(jù)病毒抗體、抗原動態(tài)檢測結果調整方案,細化治療;中藥對該病有一定的優(yōu)勢,采取中藥加更昔洛韋聯(lián)合治療不僅抗病毒作用強大,而且還有協(xié)同退黃、促進肝功能恢復、促進膽汁排泄、防止肝硬化等其他功效,中遠期療效確切,合并癥發(fā)生率低,副反應小。臨床治療嬰兒HCMV肝炎應優(yōu)化方案和療程,以期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1] Maber KG,Rajv k.Human cytomegalovirus:clinical aspects,immune regulations and emerging treatments[J].Lancet Infect Dis,2004,12(9):725-738.
[2] 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感染消化學組.巨細胞病毒感染診斷方案[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0,15(2):121.
[3] 董永綏.嬰兒巨細胞病毒肝炎[J].臨床兒科雜志,2006,26(2):74.
[4] 劉瑞海,劉華林,王斌,等.嬰兒巨細胞病毒肝炎臨床分型治療研究[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6,14(3):235-240.
[5] 覃肇源,黃鑫薪,李劍波,等.嬰兒瘀膽型巨細胞病毒肝炎臨床研究展望[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9,25(15):2401-2404.
[6] 陳奮華,何政賢,潘思年,等.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檢測技術在小兒巨細胞病毒感染診斷和治療中的應用[J].中華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志,2002,15(2):187-90.
[7] 宋方聞,李學俊,江元森,等.復方甘草甜素(SNMC)對肝病理改變觀察[J].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01,11(11):24.
[8] 日本Kgoto地方醫(yī)院第三內科學系.甘草酸苷對肝細胞糖皮質激素信號通道的影響[J].Digestive Disease and scieences,2002,47(8):1775-1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