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霞
河南省洛陽市第一人民醫院眼科,河南洛陽 471002
葡萄膜炎患者手術治療效果觀察
王曉霞
河南省洛陽市第一人民醫院眼科,河南洛陽 471002
目的觀察手術治療伴有相關并發癥的葡萄膜炎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 采用玻璃體切除聯合晶狀體切除術治療葡萄膜炎并發青光眼患者;采用超聲乳化吸除聯合人工晶狀體植入術治療葡萄膜炎并發白內障患者,觀察記錄患者術前和術后的最佳矯正視力和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結果葡萄膜炎并發青光眼組患者術前最佳矯正視力≥0.3者8眼,術后最佳矯正視力≥0.3者19眼。葡萄膜炎并發白內障組術前最佳矯正視力≥0.3者6眼,術后最佳矯正視力≥0.3者21眼,兩組患者術后最佳矯正視力均比術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結論采用手術治療伴有相關并發癥的葡萄膜炎患者術后并發癥少,治療效果滿意,值得推廣。
葡萄膜炎;玻璃體切除;超聲乳化吸除聯合人工晶狀體植入術;最佳矯正視力
葡萄膜炎指的是虹膜、睫狀體、脈絡膜的炎癥,是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如果治療不當可能導致失明,現已引起世界范圍內的關注[1]。治療葡萄膜炎的方法包括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本院2009年10月~2011年6月對46例(48眼)葡萄膜炎并發青光眼或白內障的患者進行了手術治療,術后隨訪取得了滿意的治療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本組患者共46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24例,最小年齡24歲,最大年齡66歲,平均(52.6±3.8)歲。葡萄膜炎病史6~20年,平均13年。其中,左眼21例,右眼 23例,雙眼2例(4眼)。急性葡萄膜炎患者26例(28眼),慢性葡萄膜炎患者20例(20眼)。46例患者均伴有相關并發癥,按相關并發癥分為兩組,葡萄膜炎并發青光眼組23例(24眼)患者,葡萄膜炎并發白內障組23例(24眼)患者,分別使用不同的手術方法治療。
術前兩組患者均行常規最佳矯正視力、檢眼鏡檢查等。疾病診斷標準是《眼科診斷學》中葡萄膜炎有關診斷標準[2]。葡萄膜炎并發青光眼組采用玻璃體切除聯合晶狀體切除術治療。此手術方法的基本術式是睫狀體平坦部閉合式三切口玻璃體切除,此外聯合晶狀體切除。葡萄膜炎并發白內障組采用超聲乳化吸除聯合人工晶狀體植入術治療,常規做透明角膜切口,超聲乳化吸出晶狀體核,在囊袋內植入人工晶狀體,吸出殘留皮質等。術后兩組患者均常規使用抗生素。
分別觀察記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以及患者術前和術后的最佳矯正視力。
數據使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術后46例患者均獲隨訪。葡萄膜炎并發青光眼組患者眼壓得到良好控制,在15~20 mmHg。兩組術后并發癥,術后1周有 6例(6眼)患者出現前房纖維素性滲出,經相應藥物治療后好轉,沒有復發葡萄膜炎,也沒有發生嚴重的手術并發癥。術后3個月了解患者的最佳矯正視力。葡萄膜炎并發青光眼組術前最佳矯正視力≥0.3者8眼,術后最佳矯正視力≥0.3者19眼。葡萄膜炎并發白內障組術前最佳矯正視力≥0.3者6眼,術后最佳矯正視力≥0.3者21眼,兩組患者術后最佳矯正視力均比術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治療葡萄膜炎的手術種類較多,手術治療可以避免長期用藥而導致的全身副作用,主要適用于藥物治療無效或有相關并發癥的患者。急性葡萄膜炎患者應在發病后7 d左右手術治療,這樣可以減少長期藥物治療導致的各種并發癥[3]。本組的23例(24眼)葡萄膜炎并發青光眼患者采用玻璃體切除聯合晶狀體切除術治療。結果顯示,術后患者眼壓得到良好控制,術前最佳矯正視力≥0.3者8眼,術后最佳矯正視力≥0.3者19眼,證明采用玻璃體切除術可達到提高視力的目的,臨床效果明顯。本組的23例(24眼)葡萄膜炎并發白內障患者采用超聲乳化吸除聯合人工晶狀體植入術治療,獲得比較理想的效果。術前最佳矯正視力≥0.3者6眼,術后最佳矯正視力≥0.3者21眼,最佳矯正視力均比術前有顯著提高。超聲乳化手術的優點主要是手術切口小,且手術時間短,減輕了對血-房水屏障的破壞,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了手術的臨床療效[4]。手術后1周,46例患者中有6例(6眼)患者的前房纖維素性滲出,經相應藥物治療后很快好轉,沒有復發葡萄膜炎,也沒有發生嚴重的手術并發癥。筆者的體會是,在治療過程中應根據每眼的具體情況采用個性化的手術方法,盡量做到操作熟練、耐心,減少對角膜和虹膜的損傷。術后要嚴密觀察患者的情況,積極控制炎癥反應,如有異常積極治療,這樣能減少術后并發癥,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1]金敏,高宗銀,胡燕飛.人工晶體植入術后遲發型急性前葡萄膜炎臨床分析[J].實用醫學雜志,2006,22(2): 160-162.
[2]宋振英.眼科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5:501-502.
[3]張景,王文強,蘇紅梅.葡萄膜炎223例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9):23-24.
[4]盧建民.超聲乳化手術在葡萄膜炎并發白內障中的康復效果 [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1,17(5):462-464.
R77
B
1674-4721(2012)06(a)-0180-01
2012-5-18本文編輯:魏玉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