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巖
我院于1999年開展橫式切口剖腹產3000例,產婦平均年齡26歲,孕周38~44周,初產婦2400例,經產婦600例。文化程度大專300例,中專1000例,高中以下小學以上1500例,文盲200例。新生兒體重2000~4500 g,平均體重為3250 g。Argar評分為8~10分,平均9.1分。
社會因素占第一900例,瘢痕子宮600例,骨盆狹窄400例,頭盆不稱300例,胎兒窘迫200例,巨大兒100例,妊娠合并癥150例,胎位異常200例,高齡初產150例。
①麻醉傳統的硬脊膜外麻醉。② 術前常規準備。③切口選擇取髂前上棘連線下2 cm橫弧形切開皮膚,長度約10~13 cm,切開切口中段皮下脂肪及前鞘層長約6 cm,用剪刀均勻向兩側緩慢推進剪開筋膜,牽拉皮下脂肪,長度與皮膚切口相等,上下分離筋膜與腹直肌間隙,遇有血管應避開,或做雙重結扎,與髂前上棘連線水平以食指鈍性打開腹膜并左右擴大腹壁切口,充分暴露子宮及附近器官,檢查子宮及附近器官有無畸形粘連。在子宮與切口邊緣間塞入大塊多層帶尾紗布,防止羊水流入腹腔引起感染。④ 切開子宮確定子宮角,于子宮下段距漿膜界限2 cm處奶白色無血管區橫式切開子宮肌層,先切一小口放出羊水,待羊水放完后,延長子宮切口,緩慢鈍性向兩側撕開約10 cm,不可用力過大,常規取胎兒,胎盤。用四把卵圓鉗夾子宮兩角及上下緣,用紗布仔細清理胎膜,檢查有無出血,有無胎盤遺漏。⑤ 縫合子宮為兩次縫合,第一層連續全層縫合,第二層漿膜層包埋縫合。用鹽水紗布清理腹腔,清除積血,檢查有無損傷,滲血,拉上大網,以可吸收線縫合臟層腹膜,將腹直肌對合,繼續以可吸收線縫合前鞘,脂肪,皮膚。縫合結束后雙手擠壓刀口,平整,無滲出,無硬結。
手術平均用時30 min,術中出血平均為200 ml,住院天數為4~5 d,切口愈合率為98.5%。
三分治療,七分護理。護理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治療效果和康復效果。① 術前護理 手術畢竟是一種創傷性治療,所以手術患者的心理狀態比較復雜,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對手術的順利進行有直接的影響,所以除常規的軀體護理外,必須注重患者的心理護理。患者普遍對手術有疑慮、緊張、害怕的心態,這種負面情緒會導致術中出血甚至麻醉意外等。擇期手術巡回護士要根據手術通知單提前到病房和產婦取得溝通,安慰患者,講解手術中的注意事項,提前有效清洗術野皮膚,說明手術的安全性和良好效果,講解如何做好麻醉的配合和體位的配合,和患者建立起最初的良好的認知關系,讓其以放松平靜的心態進入手術室;② 手術中護理剖腹產患者都是在清醒或半清醒狀態下進行手術,因此醫護人員的任何言行都會對患者成為一種不良刺激,如大聲說話或開玩笑。護士要語言親切溫柔,動作輕緩,轉移患者注意力,和患者一起配合麻醉師盡快完成麻醉,對產婦擺放麻醉體位的不適要理解并予以安慰。新生兒取出常規處理后要及時做母嬰皮膚接觸,和母親貼臉,讓母親親吻孩子,并準確告知性別后將孩子交給家屬。③手術后護理鼓勵母親盡早和新生兒接觸,盡早哺乳,因橫切口的疼痛較輕,所以鼓勵產婦盡早坐起,早活動。護士要給患者以鼓勵和支持。
自理能力判斷,術后6 h撤除尿管后能自行小便,24 h內肛門排氣,術后當天自行哺乳,洗漱,如廁。為優。第三天能自行完成全部新生兒護理,能全部自理,為自理能力良好。術后當天哺乳,第二天撤除尿管后自行小便,第三天自行洗漱,如廁,對嬰兒部分護理為一般。產婦有依賴行為,術后第三天仍不能給嬰兒哺乳,不能自行下床,洗漱,如廁,食欲差,為自理能力差。護士進行記錄的同時要針對不同的情況,不同的護理問題,制定護理對策。一般第一天的自理良好率為85%,第五天的自理良好率為95%。
從生理角度看,橫式切口剖腹產的腸管暴露時間短,腸功能恢復快,對腹腔的干擾少,可以有效減少術后的腸粘連。術中不推膀胱,減少了對膀胱的干擾,從而縮短了尿管的放置時間,可以有效的預防感染。切開皮下組織,剝離皮下脂肪,使行走在其中的血管,神經借助本身的彈性保留下來,減少出血,減輕創傷。橫切口位于恥骨聯合上方,血管神經分布少,疼痛較輕有利于患者早活動,有利于早期哺乳,并減少肺部感染和靜脈炎的發生。下腹部皮膚松弛,橫切口的張力低,有利于傷口的愈合。
現代女性對人體體表的審美要求很高,腹壁橫切口正適應了這種審美要求,疤痕小,柔軟,美觀,增加了女性產后的自信。而良好的手術方法加上針對性的護理使產婦盡早的進入了母親角色,產婦在術后短時間內可下床活動,并自行護理嬰兒,增加了母親的責任感,成就感,幸福感。并有效的減少了住院時間。讓女性在經歷手術分娩后仍能成為一個健康的完整的社會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