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恬 王勇 黃鑫
胃癌是我國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居于我國消化道惡性腫瘤首位。胃癌可發生在各年齡段,但以中年和老年患者為主。當前,隨著胃癌診治水平的提高,患者術后生存率有所提高,但研究[1]稱其5年總生存率仍低于50%。本文對我院46例胃癌患者的臨床特點和手術治療效果進行報道。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住院、有完整隨訪資料的46例胃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颊吣挲g在25~78歲之間,平均為(51.5±6.2)歲。男31例,女15例。患者病程為1個月~3年之間,平均為(9.5±1.4)個月。所有患者均經胃鋇餐透視、CT檢查等確診為胃癌。
1.2 臨床表現 患者多表現為上腹疼痛、消瘦、乏力、惡心嘔吐、上腹不適和飽脹感,少數患者伴有噯氣、泛酸和食欲減退等癥狀。其中,23例患者以腹痛為首發癥狀,13例患者以腹痛合并幽門梗阻為首發癥狀,10例患者以腹痛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為首發癥狀。其中,25例患者有陽性體征,表現為腹痛壓痛感。
1.3 臨床病理特征 根據術后病理組織學分型,其中高分化腺癌6例(13.0%),中分化腺癌14例(30.4%),低分化腺癌7例(15.2%),未分化腺癌4例(8.7%),黏液腺癌8例(17.4%),潰瘍癌變5例(10.9%),其他2例(4.3%)。淋巴結轉移13例(28.3%)。腫瘤直徑在1.5~10 cm之間,其中直徑 <3 cm者9例(19.6%),直徑在3~7 cm者23例(50.0%),直徑>7 cm者14例(30.4%)。浸潤深度:3例為T1,10 例為 T2,22 例為 T3,11 例為 T4。
1.4 手術方式 所有患者均按照術前影像學檢查結果和術中手術探查的情況決定具體的手術方式。其中,全胃切除術4例(8.7%),近端胃大部切除11例(27.5%),遠端胃大部切除31例(77.5%)。對有可能淋巴結轉移的患者進行淋巴結清掃;術后采用氟尿嘧啶、奧沙利鉑、亞葉酸鈣化療或奧沙利鉑、希羅達化療,化療1~6個療程。
1.5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手術治療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腹腔引流量、術后排氣時間、術后并發癥等近期療效;對患者進行為期2~3年的隨訪,觀察生存時間、1~3年生存率、轉移等遠期療效。
2.1 近期療效 46例患者手術治療時間為225~310 min之間,平均為(250±42)min;術中出血量為120~290 ml之間,平均為(185±56)ml;術后腹腔引流量為65~160 ml之間,平均為(90±32)ml;術后排氣時間為2~5 d,平均為(3.3±0.5)d,排氣后患者開始進食流質食物。術后將切緣組織進行病理學檢查,均為陰性。所有患者術后均沒有腹腔內出血、吻合口漏等并發癥發生。
2.2 遠期療效 46例患者進行為期中位生存時間為2.5年,1年生存率為97.8%(存活45例,死亡1例),2年生存率為91.3%(存活42例,死亡4例),3年生存率為80.4%(存活37例,死亡9例)。淋巴結轉移者共12例(26.1%),其中9例死亡患者均有淋巴結轉移。
胃癌患者多數有慢性胃疾病史,通常早期因缺乏特異性的臨床癥狀和體征而較難診斷,確診患者多為中晚期胃癌。有研究[2]稱,約50%患者由于確診晚而無法施行根治性切除。因此,慢性胃病患者定期檢查是爭取早期確診和治療的關鍵。
有效的手術治療是胃癌患者延長生存時間、提高生活質量的有效保證。本研究發現術后患者沒有并發癥發生,且切緣組織的病理學檢查為陰性,手術效果較好。隨訪研究發現術后1~2年生存率均高于90%,術后3年生存率高于80%。術后淋巴結轉移是胃癌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隱患。因此,胃癌手術的關鍵是病灶及可能轉移淋巴結的徹底切除[3]。本例中死亡患者均有淋巴結轉移。可見,早期切除可能轉移部位的淋巴結對于提高術后生存時間有重要意義。
總之,胃癌患者多以上腹部疼痛為主,但早期癥狀不明顯,定期檢查非常關鍵。有效的手術治療是延長生存時間、提高生活質量的有效保證。
[1]周江,徐峰,張海濤.影響胃癌臨床預后的多因素分析.蘇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05,25(3):494.
[2]張桂英,王娟,張曉梅,等.55例早期胃癌的臨床與病理分析.中國內鏡雜志,2005,11(12):1269-1272.
[3]李寶偉,陳志宏.早期胃癌的臨床病理特征與手術方法的選擇.中國內鏡雜志,2008,14(4):4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