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HortScience》(2012年 7月)的一篇研究報道,來自哥倫比亞密蘇里大學植物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研究了嫁接于“AU-Cropper”和“Qing”實生砧木上的中國板栗莖解剖結構特征和嫁接成功率。中國板栗嫁接不易成活。有人認為是由于板栗砧木莖的次生韌皮部纖維干擾結合部的形成,也有人認為砧木高的含水量降低了嫁接成活率。此項研究旨在探究中國板栗實生砧木次生韌皮部纖維的精確排列方式及與嫁接成活率的關系。研究人員也調查了砧木與栽培基質含水量對嫁接成活率的影響。1年生砧木莖的維管束形成層橫截面是規則的五淺裂的圓柱形。初生韌皮部纖維以不連續環形排列,次生韌皮部纖維通常在淺裂之間的形成層外側簇集。當接芽形成層的排列干擾了次生韌皮部纖維時有利于嫁接成活。嫁接前砧木接口處濕度為56%和62%時嫁接成活率為25%,嫁接前不澆水的樹,接口處濕度為48%的植株嫁接成活率為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