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虹強 呂海文 秦燎陽
隨著社會發展,高能量直接暴力損傷致肱骨近端復雜骨折顯著增加,大多為嚴重粉碎性骨折。自2008年9月2010年10月我科采用 AO鎖定鋼板治療肱骨近端復雜骨折45例,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45例,男31例,女14例。年齡19~67歲,平均37.1歲。車禍傷29例,高處墜落傷12例,直接摔傷4例。按AO分類A3型10例,B1型7例,B2型9例,B3型10例,C1型5例,C2型4例;合并顱腦外傷11例,胸腹重要器官損傷14例,其他部位骨折32例。植骨31例。
1.2 手術方法 按常規仰臥,肩部墊薄枕,手術采用肩關節前內側入路,勿損傷頭靜脈,切開部分三角肌肌束起點,電凝止血,骨折處充分顯露后,清除血腫,盡量復位所有可能復位的較大骨折塊,必要時用克氏針暫時固定,將AO鎖定鋼板置于肱骨近端外側、后外側或前外側,視骨折情況選擇合適的放置位置,盡量維持骨折遠近端的解剖生理角度,鋼板近端肱骨頭處上3~5枚松質骨鎖定螺絲釘,鋼板遠端肱骨干處上3~4枚鎖定螺釘,最后對鎖定螺絲釘進行逐個鎖定。沖洗術野,留置負壓引流,逐層關閉手術切口。術后常規抗生素預防感染。切口負壓引流2~3 d,拔除引流后即可下床活動,鼓勵患者循序漸進鍛煉肩關節功能,定期X線復查。
1.3 手術要求
1.3.1 由于是復雜性骨折,必須首先將復雜骨折變為簡單骨折,復位后的碎骨塊使用克氏針暫時固定,近骨干處的折塊可使用拉力螺釘技術進行間接復位。植骨塊最好嵌夾于鎖定鋼板下骨折遠近端,植骨一定要充分。
1.3.2 止于大小結節的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和肩胛下肌腱,骨折創傷時大多從大小結節處撕裂或剝離,可以在肌腱部穿引縫合線,先將縫合物穿過鎖定鋼板近端的縫合孔,鋼板固定后,再將縫合物緊緊地固定于鋼板,利于術后功能恢復。
1.3.3 因腋神經穿四邊孔,繞肱骨外科頸走行,術中向后側牽引或剝離時,動作應輕柔,避免損傷或加重腋神經損傷。
術后早期X線檢查示骨折全部解剖復位,隨訪6~24個月,全部骨折愈合,無病例發生內固定松動或斷裂。肩關節功能優26例;良15例 ;中4例。優良率為91.1%。其中2例腋神經傷患者隨訪最后肩關節外展肌力恢復至4~5級,肩部皮膚感覺完全正常,均恢復術前工作
肩關節是全身活動最大的關節,肱骨近端解剖相對復雜,有解剖頸、外科頸、大結節和小結節,且為肩關節活動肌的止點。肱骨近端復雜骨折,尤其是AO分型B型和C型,骨折移位粉碎嚴重,甚至伴有肱骨頭脫位或半脫位,且一定程度骨缺損,對該類復雜骨折仍有作者[1]主張首選保守治療。毫無疑問,保守治療中骨折的穩定難于維持,畸形愈合率較高,肩關節功能恢復差。現在的觀點必須采用手術治療,手術治療有其明顯的優越性。
鎖定鋼板與普通肱骨近端解剖鋼板或“T”型鋼板的最大區別是,鎖定鋼板遠近端的任一螺釘孔上均帶有螺紋,能與鎖定螺釘釘尾螺紋很好地錨合。盡管骨折粉碎嚴重,但是鎖定螺釘及鎖定鋼板能將骨折遠近側完全鎖定成一整體,其理想的成角穩定固定非普通鋼板或“T”型鋼板內固定所能取得[2]。在肩關節功能鍛煉中可以很好保證骨折的穩定性,復位角度不會丟失,允許術后早期的功能鍛煉。鎖定鋼板內固定是一種內固定支架,能夠使粉碎后脫位或半脫位的肱骨頭在復位后的支持得到加強,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肱骨頭的血運。
[1]張作君.肱骨近端骨折國內外治療現狀.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0,7(5):478-481.
[2]fankhauser F,Boldin C,Schippinger G,et al.Anewloek ~ plate forunstable fracturesofproximal humerus.Clino ~ hop,2005,43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