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伸
骨竇綜合征是OˋConner1958年提出的,當時被認為是踝部扭傷的合并癥。我院自2008年至今,收治跗骨竇綜合征20例現將治療情況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例患者男15例,女5例,發病年齡17~56歲,平均29歲。左側7例,右側13例。20例均有外踝扭傷史,16例運動傷,4例生活傷,扭傷后癥狀出現時間,3個月-2年不等,平均6個月發病。單純外側副韌帶扭傷18例,外側副韌帶扭傷合并暫時性的踝關節脫位2例。外踝前下方疼痛,有時放射到足外側前方,行走、或踝關節內翻時疼痛加重,多數伴有跛行癥狀,局部壓疼癥狀明顯,偶伴腫脹。X現表現多數無異常,老年患者表現跟距關節關節炎。診斷主要靠踝關節扭傷史,癥狀、局部體征結合X線。
1.2 治療方法
1.2.1 局部封閉治療 1%利多卡因3~5 ml+曲安奈得12.5 mg或醋酸強的松龍12.5 mg行跗骨竇內注射,每周1次,連用3~4周。
1.2.2 理療+中藥熏洗 離子導入治療、熱療及舒筋散熏洗,主要作用是舒筋活血理氣止疼。
1.2.3 針灸治療 采用大六合和小六合針法相結合進行調理。
1.2.4 手術治療 硬外麻醉下進行,手術切口自足舟狀骨外側緣斜向外后下至外踝下方,分離諸層,切斷十字韌帶,牽開趾伸肌腱,顯露跗骨竇切除竇內脂肪、筋膜及滑囊組織,沖洗跗骨竇內殘留組織,用止血海面填充竇內,消滅死腔,關閉切口。加壓包扎,疼痛消失后下地行走。
單純局部封閉治療3例,理療、中藥熏洗1例,手術1例,針灸1例。在保守治療中有14例患者局部封閉出現反跳后又采用理療和針灸進行綜合治療。手術患者未出現復發。
跗骨竇綜合征多為踝關節內翻損傷的伴隨損傷[1]是踝關節扭傷的常見并發癥。為竇內組織受外力后引起無菌性炎癥,從而發生水腫、肥厚,日久粘連增生等一系列病理變化,造成相對狹小的跗骨竇內高壓引起疼痛不適等癥狀,本組20例患者,都有明確的踝關節扭傷病史,并且患者在踝關節扭傷時,X線片顯示骨質無損傷改變,2例暫時性脫位手法復位后,患者拒絕行固定處理。由于無骨質損傷表現所以患者很少接受固定處理。除1例手術患者,術后行石膏固定外,其余19例患者均未行石膏固定或其他方式的固定處理,且也未因扭傷而臥床休息,減少活動。毛賓堯認為對于單純性的韌帶損傷要固定10~14 d,對于韌帶完全斷裂并有距骨暫時性脫位的治療,一俟確診應充分背伸、外翻位石膏固定2~4周[2]。這樣處理不僅是為韌帶損傷的修復創造條件,同時可以預防踝關節不穩跗骨竇綜合征的出現導致跗骨竇內外傷所導致的水腫、積血、積液甚至于損傷的脂肪組織得不到修復逐漸出現變性壞死、機化,竇內組織內壓變高出現局部的疼痛不適癥狀。減少給患者日常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和痛苦。一但跗骨竇綜合征形成,在治療上存在許多困難,雖然現階段有人報道有多種治療辦法,但是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對于保守治療而言每種單一的治療手段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組手術患者1例,術后經過2年隨訪未出現疼痛不適癥狀。但是由于例數太少,不具備對于手術效果的評價依據。保守治療的19例患者中,采用單一的治療手段治療的患者有5例,兩年隨訪具有不同程度的反跳。采用綜合治療的14例患者中有9例出現反跳。據此我們認為,對于跗骨竇綜合征的治療目前無“一勞永逸”的特效治療手段。應當將預防作為重點,強化踝關節扭傷早期規范的外固定處理是關鍵。盡快轉變“無骨折就無病”的思想觀念,將“筋骨并重”的理念迅速貫穿到廣大患者和廣大骨科醫務工作者的思想中,提高對“筋傷”的理解,加強對“筋傷”的重視,減少或杜絕該并發癥的發生。
[1]張建華,李成才.跗骨竇綜合征16例報告.骨與關節損傷雜志,1998,(1):57.
[2]毛賓堯.足外科.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