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麗瑞 張毅 葛利 關曉陽 蔣繼珂 申其娟
極低出生體重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及呼吸暫停的護理
于麗瑞 張毅 葛利 關曉陽 蔣繼珂 申其娟
目的探討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與呼吸暫停的臨床護理效果。方法分析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62例極低體重早產兒患者,其中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43例,呼吸暫停(apnoea)患者19例,采取生命體征監測護理、氣道護理、保暖護理、預防感染護理及減少咽部刺激及食道返流對策。結果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痊愈36例,死亡6例,放棄1例,成活率83.7%(36/43)。呼吸暫停患者痊愈15例,死亡2例,放棄2例,成活率78.9%(15/19)。結論通過系統嚴密的臨床護理,對極低體重呼吸暫停綜合征及呼吸暫停患兒具有一定的臨床效果,值得臨床推廣。
低體重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呼吸暫停;護理
早產兒肺泡數量少,呼吸中樞發育不成熟[1],毛細血管與肺泡的間距較大,呼吸道上皮細胞呈扁平立方形,氣體交換有一定困難,常出現間歇性呼吸暫停或呼吸窘迫癥,臨床表現為心率變慢、血壓降低、出現青紫、肌張力低下、血氧飽和度下降,如不及時發現,可致腦缺氧損傷,甚至猝死。此病發病率高,預后不良,其護理措施關鍵是要做到專人監護,早發現、早處理,提高早產低體重兒的成活率,減少合并癥的發生。
本組62例患者中,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43例,均符合1994年美歐ARDS專題研討會提出AARDS診斷標準[2]。其中男29例,女15例,胎齡27~32周,平均胎齡(30±2.4)周,出生體重980~1750g,平均(1256±250)g,發病日齡為23~35h,平均日齡(28.3±2.5)h;自然分娩33例,剖宮產10例,原發病:肺透明膜病(Ⅲ~Ⅳ)15例,重度窒息7例,宮內肺炎6例,敗血癥2例,無原因早產3例。呼吸暫停19例,診斷標準:心電監護下呼吸停止20s以上,伴有紫紺和心率<100次/min者[3]。其中男14例,女5例,胎齡28~32周,平均胎齡(31±2.6周),出生體重990~1900g,平均(1350±300)g,發病日齡為24~34h,平均日齡(27.8±2.7)h;自然分娩13例,剖宮產6例。原發病:肺透明膜病(Ⅲ~Ⅳ)12例,重度窒息3例,宮內肺炎3例,無原因早產1例。
患兒均采用常規治療,如吸氧(持續正壓通氣、機械通氣)、抗感染、糾酸、糾正電解質紊亂、血管活性藥物、維持血糖穩定。治療后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痊愈36例,死亡6例,放棄1例,成活率83.7%(36/43)。呼吸暫停患者痊愈15例,死亡2例,放棄2例,成活率78.9%(15/19)。
對收治的43例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采取生命體征監測護理、氣道護理、保暖護理、預防感染護理及減少咽部刺激及食道返流對策。
3.1 生命體征監測密切監測新生兒呼吸參數及氧合情況,在急危期每2h進行血氣分析1次,新生兒生命體征穩定后,4~8h進行血氣分析1次,隨著病情好轉可根據具體情況逐漸減少到最后撤機。早產兒病情變化快,同時沒有語言表達能力,因此對于早產兒的病情監控除需緊密進行生命體征監測,對心率、意識、脈搏、呼吸、血壓、SaO進行監測外,還需護理人員密切觀察早產兒的臨床表現,對于患兒膚色、神志以及有無出血傾等指標,均需嚴格監控,同時注意避免低血壓發生;過程中需動態觀察動脈血氣指標,判斷患兒酸堿失衡及電解質紊亂情況,同時還可以早期診斷Au,為早期進行無創通氣,疾病救治做準備。若 PaO/FIO≤200mm Hg,則ARDS診斷可以確立,應當立即呼吸機輔助通氣。
3.2 氣道護理
3.2.1 氣管導管位置固定 對于極低體重早產兒進行救治的關鍵因素就是機械通氣,在進行機械通氣時,需防止氣管導管因難以固定而影響通氣質量,特別是在早產兒變換體位時,特別要注意防止氣管導管位置發生改變,翻身前注意固定氣管導管位置,防止扭曲脫出。內套管應進行1~2次/d消毒處理,對于口腔出血、滲出液者,保持口內清潔、干燥。
3.2.2 合理吸入氧氣 在護理早產兒時給予合理氧氣吸入,根據用氧方法及缺氧程度,確定需吸氧濃度,及吸氧時間,維持血氧飽和度85% ~90%或動脈血氧分壓50~80mm Hg。若持續吸氧最好不超過3d,或在血氣監測下指導用氧,吸氧時氧氣濃度過高或者時間過長,易引起晶體后纖維增生,導致視力障礙[4]。因此對于早產兒的氧氣吸入量需合理管理。
3.2.3 保持氣道通暢與濕化 呼吸窘迫綜合征與呼吸暫停常伴有肺滲出性病變,因此應加強呼吸道引流及吸痰等管理,用地塞米松、糜蛋白酶、生理鹽水配制成氣管內滴液,每次用1ml滴入氣道,稀釋痰液使氣道濕化。吸痰前需防止氧飽和度下降,可以給予100%純氧吸入,一般吸入時間為2~5min。吸痰時間<10S,負壓不宜超過120mm Hg,壓力過高易損傷氣道黏膜,過低則不易吸出分泌物。極低出生體重兒呼吸道狹窄,吸痰時要選擇細管,動作輕柔,吸引力要小,逐步吸出,一次吸引持續時間要短,同時避免多次吸痰。吸痰同時給予面罩吸氧。同時要記錄觀察痰液量、顏色、性狀。
3.3 保暖 保持早產兒體溫在正常范圍,是促進早產兒恢復及進行生理活動的先決條件,同時也可以防止硬腫癥等疾病的發生。對于出現呼吸障礙的早產兒,首先將其放入溫度為26℃ ~28℃,相對濕度55% ~65%的保溫箱內,等早產兒適應后,將溫度逐漸上調,在入院后12h時復測體溫正常(36.7℃),升溫速度不宜過快,每小時提高箱溫1℃為宜,每2h測量體溫、心率、呼吸1次,觀察箱內溫度,并隨時進行監控,使早產兒體溫控制在正常體溫(皮膚溫度36℃ ~37℃,肛溫36.5℃ ~37.5℃)為宜。由于呼吸系統障礙疾病的早產兒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全,且病情不穩定易多變,因此需防止其出現中樞性體溫下降情況。本組有7例患兒出現中樞性體溫下降情況,治療過程中體溫≤35.2℃,因此在治療過程中需密切觀察患兒的保暖情況。
3.4 預防感染 早產兒免疫功能低下,因此在護理過程中進行感染預防非常重要。因此治療時嚴格無菌操作,同時對于常規操作如,采血、置管等,應集中進行,動作輕柔避免有創操作,做好處理過程中的消毒工作,防止感染。同時需預防皮膚感染褥瘡的發生,一般需用溫水擦洗全身1次/d,經常變換患兒體位,應保持中立體位或俯臥位,國內多數研究證實,俯臥位頭抬高15。可減少早產兒呼吸暫停和低氧血癥的發生[5,6]。一般為2~3h一次,進行口腔護理、協助翻身等護理時動作要輕柔。保持搶救臺清潔平整,在髖部、脊柱及枕后處墊無菌軟墊。
3.5 減少咽部刺激及食道返流 極低出生體重兒呼吸道發育不成熟,吸吮能力低下,吞咽及呼吸不具備協調性,在吸食奶水時發生誤吸,胃食管返流。因此可以給患兒先試喂糖水觀察有無誤吸,如無誤吸現象可開始喂奶,否則,應給予鼻飼喂養。極低體重早產兒,早期不提倡過多喂食奶水,防止低血糖及減輕黃疽程度。
[1]王國琴.早產兒護理現狀及發展.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1):88-89.
[2]Bernard GR,Artigas A,Bag}lm KL,et al.The American-European Cossensus conference on ARDS:Definitions,mechanisms,relevant outcomes and Clinical trial coordination.Am Respir Crit Care Med,1994,149(3):818.
[3]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178-180.
[4]趙軍紅.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護理體會.實用醫技雜志,2005,10.12(10):3009-3010.
[5]楊春鳳,吳蕓,周應玲.體位干預對早產兒呼吸循環及胃腸功能的影響.護理學雜志,2008,23(11):36-38.
[6]崔瑞芳.體位護理防治早產低體重兒呼吸暫停效果分析.中國誤診學雜志,2006,6(8):1452-1453.
473000河南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兒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