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維娜 李悅 楊洋
心悸患者的臨床護理體會
榮維娜 李悅 楊洋
目的對心悸患者的及時的護理干預方法進行探討。方法對臨床60例心悸患者的臨床護理資料進行分析。結果注意心率、心跳變化,對心律失常的患者觸診時應同時聽診心率、心律,必要時做心電、血壓監護。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及時與醫生聯系,積極采取措施。調整情緒、飲食,充分休息。結論通過精神的護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冠心病的死亡率。
心悸;心慌;護理
心悸是指患者自覺心跳或心慌并伴心前區不適感。心悸的病因多樣,有的是心臟器質性病變,有的是由于功能性的因素所致,當加強護理,從生活起居、飲食、情志等方面調護,可不藥而解;反復發作或持續不緩解者較為難治。通過精心的護理工作使心悸減輕,減少或無并發癥發生。選取臨床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60例心悸患者的臨床護理體會分析如下。
本組60例心悸患者,其中男49例,女11例,年齡29~65歲,平均年齡48歲,診斷均符合WHO規定的心悸診斷標準[1]。發病原因早期冠心病患者36例,心絞病患者11例,心肌梗死13例。
2.1 病情觀察 密切觀察心悸的病情變化。根據病因、病癥、病程及發作持續時間,以辨別病位、病性、病情輕重預后,了解治療經過,觀察用藥效果。觀察心率及心律變化,隨時觀察脈象變化,必要時給予心電監護,如出現心率持續在每分鐘120次以上或40次以下或頻發期前收縮,報告醫生予以處理。并進行監測,作好記錄。
2.2 心理護理 心悸每因情志刺激誘發,焦慮、恐懼可使交感神經興奮,兒茶酚胺分泌增多,心肌氧耗增加,從而誘發或加重心悸。因此護士應積極地與患者交流溝通,了解其心理狀態和心理需求,給予患者必要的精神安慰,幫助患者克服緊張、易激動的心理,解除緊張、焦慮的情緒,增強安全感和治療的信心。耐心向患者解釋病情、疾病知識,尤其是緊張情緒與疾病的內在聯系,使其配合治療和護理,減輕癥狀。此外,舒適、安靜的環境,有利于患者身心放松。
2.3 減輕癥狀 對心律失常尤其是嚴重心律失常者,或器質性心臟病引起的心悸伴氣急發紺者,不能平臥,可行面罩或鼻導管吸氧,以增加重要臟器的氧供,提高血氧濃度,改善其自覺癥狀。根據心悸原發病的輕重、心功能不全的程度,決定如何休息。對嚴重心律失常者應臥床休息,心電監護,直到心悸好轉后再逐漸下床活動。心功能Ⅲ級及以上者,應以絕對臥床休息為主。心悸明顯者臥床時應避免左側臥位,因左側臥位較易感覺到心悸;器質性心臟病伴心功能不全者,為減少回心血量和減輕心悸,宜取半坐臥位。衣服宜寬松,以免患者因衣服的束縛而使心悸加重。
2.4 飲食護理 注意飲食調養,進食營養豐富易消化的食物,宜低脂低鹽飲食,忌過饑過飽和偏食。多食富含維生素的水果、蔬菜,以利于心肌代謝,防止低鉀;控制總熱量,以降低新陳代謝,減輕心臟負擔;避免飽餐,因飽餐可誘發室性期前收縮、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等心律失常,加重心悸。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臨廁切忌努責。平時應多吃新鮮蔬菜、水果,適當進食麻油、蜂蜜,以保持大便通暢。
2.5 生活起居護理 保持環境安靜整齊,減少陪客探視,避免噪音,做到說話輕、走路輕、動作輕,減少對患者的不良刺激;注意季節氣候變化,室內空氣流通,保持適當的溫度和濕度,避免外邪侵襲;根據病情輕重,注意勞逸結合,病輕者,適當鍛煉,如散步、打太極拳等,但不宜過勞。重癥患者應絕對臥床休息,待病情緩解后再適當活動。控制誘發因素,包括限制飲酒、吸煙、飲用刺激性飲料;調整運動強度、工作壓力和環境刺激;避免寒冷、刺激性談話及電視或電影等。
2.6 藥物治療的護理 用藥劑量準確、及時,注意用藥的劑量、次數、用藥的不良反應;抗心律失常藥、強心藥、利尿藥、擴血管藥、降血壓藥、腎上腺糖皮質激素、抗生素、抗甲狀腺藥等被用于治療不同原因的心悸患者。護士應掌握上述藥物的藥理機制、使用方法和不良反應,用于指導藥物療效和不良反應的觀察。如患者出現四肢無力、心律不齊等應考慮為低血鉀可能,應指導患者適當進食含鉀食物,如香蕉、橘子、榨菜、紅棗等,嚴重時應報告醫生。靜脈使用抗心律失常藥及血管擴張劑時[2],應嚴格按醫囑控制劑量和滴速,并嚴密觀察心律、心率、血壓的變化。
心悸時脈搏和心率可加快、減慢或出現節律不齊,患者自覺心搏強而有力、心臟有停跳感或心前區振動感。病情嚴重時可伴有呼吸困難、發熱、胸痛或暈厥、抽搐等。指導患者正確描述癥狀,如心悸的時間、性質、程度、伴隨癥狀和誘發或使癥狀減輕的因素等。應向患者說明心悸的原因和發生機制,避免過勞、精神刺激、情緒激動、飲酒、飲用咖啡和濃茶等可能誘發或加重心悸的因素。護治時應明確診斷,密切觀察心悸發生輕重,時間長短,以及服藥后的轉歸。遵照醫囑用藥,定期門診隨訪。
[1]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
[2]夏泉源.內科護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
150000黑龍江省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