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惠惠 劉坤 陳艷麗
肺癌是世界范圍內最常見的腫瘤,多數患者診斷時肺癌已發展至晚期,40~70歲的男性多見。根據肺癌的生長部位分為中央型和周圍型肺癌。MRI也是胸部腫瘤診斷的重要檢查方法之一,MRI檢查能作胸部橫斷面、冠狀面和矢狀面的成像,視野較大,可從不同斷面顯示病灶的形態、大小和范圍,不容易造成漏診[1]。選取臨床2009年6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肺癌患者50例行MRI檢查的臨床表現與診斷價值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50例患者,男38例,女12例;年齡42~78歲,平均61歲。臨床表現為咳嗽、咳痰,胸痛、發熱、咯血。
1.2 方法 胸部MRI應該首先做橫斷位掃描,然后根據病變需要做冠狀、矢狀或斜位掃描。掃描層厚一般為10 mm,間隔0~10 mm,對小病灶可減薄掃描至3~5 mm。矩陣為256×256或256×128,前者圖像分辨率較高,但掃描時間較長。信號平均數為2~4個。脈沖序列基本上采用SE脈沖序列,一般至少在一個掃描平面上做T1、T2加權與質子密度圖像。T1加權即短TR短TE圖像,TR(重復時間)=300~500 ms,TE(回波時間)=15~50 ms。T2加權即長TR長TE圖像TR=1600~2000 ms,TE=60~100 ms。質子密度圖像即長 TR,短 TE 圖像,TR=1 600~2 000 ms,TE=15~50 ms。
MRI可顯示肺部的腫瘤、腫瘤外侵及轉移等,特別是對血管的侵犯顯示明顯,更主要是縱隔淋巴結的轉移,為TNM分期以及治療計劃的制定提供大量信息。MRI不僅利用T1、T2權重像,而且還可靜脈注射Gd-DTPA作動態增強以進行鑒別。
MRI與CT相比,MR成像技術軟組織對比分辨率高,對人無危害,對縱隔、肺門淋巴結顯示較好,可獲得血流信息等優點。缺點是成像時間長,空間分辨率不如CT,對肺野病變的顯示不夠清晰等。MRI可顯示肺部的腫瘤、腫瘤外侵及轉移等,特別是對血管的侵犯顯示明顯,更主要是縱隔淋巴結的轉移,MRI顯示優于CT,為TNM分期以及治療計劃的制定提供大量信息。MRI不僅利用T1、T2權重像,而且還可靜脈注射Gd-DTPA作動態增強以進行鑒別。肺門腫塊肺門腫塊是中央型肺癌的主要征象。在檢出肺門小腫塊方面,包括腫瘤本身與淋巴腺腫大,MRI與CT一樣有效。由于MRI有優良的對比分辨率,故可檢出直徑1 cm的腫塊,而且MRI比CT更容易鑒別腫塊與血管,但由于其空間分辨率低,在確定腫塊與氣管、支氣管關系方面不如CT[3]。一般來說,MRI對肺葉支氣管狹窄能做出診斷。MRI常對有無支氣管狹窄、閉塞,支氣管內或壁內腫塊,不能做出分析。當病變局限時,MRI上不易確定是外源性的、支氣管內的,還是黏膜下的、壁內性的。在支氣管腫瘤的評估中,MRI能確定腫瘤的氣管外成分,尤其是支氣管向周圍擴展進入氣管隆突的成分,MRI能檢出肺門腫大淋巴結,但不能鑒別是轉移性的還是炎癥性的。肺癌引起的繼發改變肺癌引起支氣管變窄或阻塞性炎癥和肺不張。MRI可將發生在肺癌阻塞遠側的實變與腫瘤本身鑒別開。根據肺不張與阻塞性炎癥出現的時間不一致,MRI表現有所不同,因而可與腫瘤區別。如長期性阻塞性肺炎會使T1弛豫時間明顯縮短,在T1加權系列上會見到肺不張信號高于腫塊。肺內結節或腫塊周圍型肺癌主要表現為肺內孤立結節或腫塊。轉移癌結節常為多發。MRI能檢出直徑<1 cm的肺結節。原發性肺癌與轉移癌信號強度相仿,于T1加權呈中等信號(與肌肉相仿),T2加權與質子密度均為高信號。MRI可明確顯示腫瘤(T3、T4期)對縱隔的直接侵犯,或擴展至縱隔大血管、心腔與氣管,或侵犯分隔血管和臟器的脂肪間隙。MRI可清楚顯示腫瘤侵犯血管的范圍和程度,對術前判斷能否切除腫瘤很有幫助。MRI診斷左側縱隔淋巴結轉移的敏感性高于CT,這是因為MRI冠狀切面能清晰顯示主動脈弓下,左肺動脈和左支氣管之間的淋巴結,而CT對于主肺動脈窗內的淋巴結因部分容積效應而顯示不清。冠狀位還能將氣管支氣管分叉和左心房顯示清楚,能在隆突下缺少脂肪情況下也不難顯示腫大淋巴結。
[1] 葉任高.內科學,第 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42-148.
[2] 計威康.肺炎、肺癌與結核的診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84-89.
[3] 崔祥,王鳴岐,薩藤三.實用肺臟病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549-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