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
脛骨平臺骨折又被稱為脛骨近端關節內骨折,這是膝關節創傷中常見骨折。而且臨床中經常遇見,其占全身骨折的4%[1]。脛骨平臺骨折大部分是因為高能量的損傷所造成。骨折的類型較為復雜且伴有軟組織以及膝關節韌帶的損傷。我院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共收診240例脛骨平臺骨折患者,依據不同的骨折類型采用不同的內固定手術方式來治療,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治療效果。現在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共收診240例脛骨平臺骨折患者,其中男152例,女88例,年齡20~55歲,平均34.5歲。致傷原因:高處墜落傷88例,車禍傷112例,其他40例。開放性骨折92例,閉合性骨折148例。合并癥:合并筋膜間室綜合征者24例,外側副韌帶斷裂者48例,內側副韌帶斷裂者88例,前交叉韌帶(ACL)斷裂者32例,腓總神經損傷者16例,半月板損傷者32例。依照Schatsker骨折分類:Ⅰ型56例、Ⅱ型72例、Ⅲ型40例、Ⅳ型32例、V型24例、Ⅵ型16例。
1.2 手術方法 依照骨折類型采用相對應的手術切口。通常是在外側髕骨旁直切口,視受傷情況及手術需要可考慮采用脛骨結節截開。對于I型使用外側松質骨螺釘固定56例,II型、III型采用T型或者是解剖鋼板來進行固定。IV型使用內側支持鋼板以及螺釘進行固定,V型使用前內以及外側支撐鋼板來進行固定。VI型使用鋼板與螺釘進行固定。合并癥處理:半月板32例損傷的患者使用修補術可采用切除的方法;內外側副韌帶損傷的可以使用修補縫合的方法;腓總神經損傷患者運用石膏托來確保外固定。所有患者術畢常規安放負壓引流管1~3 d。在24 h后對患者要求股四頭肌開始練習;72 h后開始CPM膝關節功能的練習;半個月后可以開始膝關節鍛煉;大約2個月后膝關節功能恢復。3個月后患者可以循序漸進的負重。
240例脛骨平臺骨折患者在術后全部獲得隨訪,平均隨訪時間2年,患者全部骨性愈合。依照Merchan的膝關節功能評分標準,240例患者當中優88例,良110例,可20例,差10例。優良率達82.5%。
3.1 術前評估 脛骨平臺骨折是關節內骨折常伴有軟組織損傷。關節面能不能有效的平整修復對于關節今后的使用功能具有重大的影響[2]。因此在術前就需要采用X線以及CT掃描等輔助檢查手段對脛骨骨折的情況全面觀察。這樣不僅可以準確的確定骨折的類型,還可以判斷出平臺塌陷的情況,預判半月板的損傷。有了這些信息可以合理的確定手術方法,具有重要的價值。
3.2 骨折的復位與內固定 根據不同的骨折類型應給予不同的復位和內固定方法,其共同的關鍵要點在于關節面解剖復位、可靠堅固的內固定和支撐植骨。(1)復位:I型、Ⅱ型和Ⅳ型脛骨平臺骨折,術中可以將骨折塊的前側打開,連帶翻起后方的軟組織,并對骨折進行復位;Ⅲ型脛骨平臺骨折需要另行在骨折平臺下開骨空,然后再撬拔復位;Ⅴ、Ⅵ型骨折根據脛骨棘的操作方法進行初步的復位。(2)植骨:大部分患者會出現關節面塌陷的情形。植骨的作用在于填補關節面復位后余下的空腔,防止術后平臺下陷并促進骨折愈合[3]。(3)內固定:I型骨折僅需用普遍螺釘進行固定;Ⅱ、Ⅲ、Ⅳ型骨折大部分都需要用支撐鋼板進行內固定;Ⅴ、Ⅵ型骨折通常都采用鋼板螺釘對內、外側髁進行內固定。
3.3 功能鍛煉 功能鍛煉可以有效推動下肢靜脈的回流。避免關節出現粘連現象。在術畢后72 h患者可以使用CPM機來進行直腿抬高訓練。患者在解除外固定至12周進行膝關節的屈伸運動。12周之后可以循序漸進的負重。另外還可以使用熱療以及按摩等進行輔助治療。
[1]侯筱魁,孫駿.脛骨平臺骨折的現代治療.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4,6(3):245.
[2]湯旭日,王秋根,紀方,等.脛骨平臺骨折非解剖復位對膝關節功能影響的研究.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5,7(3):212-213.
[3]孔德奇,馬健良,謝文健等.對脛骨平臺骨折關節面整復與療效的探討.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3,11(16):1103-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