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亞宏
重型顱腦損傷術后大面積腦梗死患者臨床治療體會
高亞宏
目的分析探討顱腦外傷并發腦梗死的臨床治療方法。方法回顧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間54例在我院治療的重型顱腦損傷術后大面積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54例患者均經開顱血腫清除、去骨瓣減壓等手術治療后3~17h出現腦梗表現,CT及MRI提示:單發梗死43例,多發梗死11例,經及時停用止血藥物、使用鈣離子拮抗劑尼莫同對抗血管痙攣、補液及行高壓氧艙等治療后,本組患者恢復良好28例,中殘12例,重殘9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3例。結論重度顱腦損傷術后并發腦梗塞的診斷主要依據CT及MRI檢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搶救成功的關鍵。
重型;顱腦損傷;腦梗死;臨床研究
重型顱腦損傷是臨床常見病,死亡率和致殘率均較高,而外傷后大面積腦梗死是導致患者死亡和殘疾的重要原因[1]。本文回顧我科對于重型顱腦損傷術后大面積腦梗死患者的臨床治療情況,現整理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54例,男37例,女17例;年齡12~70歲。受傷至入院時間為1~32h。受傷原因:車禍傷39例,墜落傷11例,打擊傷4例。腦挫裂傷32例,硬膜外血腫11例,腦內血腫11例。術前頭顱CT檢查均未發現腦梗死。傷后GCS評分[2]:3分1例,4分2例,5分3例,6分7例,7分16例,8分25例。傷后出現腦疝者9例。傷后≤2h手術者46例,>2~≤4h手術者6例,>4~≤6h手術者2例。全部患者中行開顱血腫清除術12例,腦挫裂傷血腫清除術36例,去骨瓣減壓術6例,術后均常規給予止血、脫水及營養神經等治療。
1.2 術后臨床表現 54例患者術后淺昏迷者36例,中度昏迷者12例,深度昏迷者6例。雙側瞳孔恢復等大者47例,不等大者7例。偏癱14例,單癱7例,中樞性面癱4例;失語5例,癲癇發作1例。CT顯示單發梗死43例,多發梗死11例。
1.3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在出現梗死表現后,及時停用止血藥物,給予鈣離子拮抗劑對抗血管痙攣、監測顱內壓力、相應調整脫水、補充液體量,高壓氧艙等治療后,除3例患者死于中樞性呼吸心跳衰竭外,其余患者均健在。
按GOS評定患者預后,恢復良好28例,中殘12例,重殘9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3例。
重型顱腦損傷術后發生腦梗死可使病情進一步加重,分析本組患者發生大面積腦梗死的原因:①腦外傷后腦血管即發生痙攣,導致缺血改變而出現腦梗死,此外,外傷后蛛網膜下腔出血時血管活性物質增多,血管自身代謝障礙,造成血管炎性損傷,引起血管痙攣;②顱內血腫、腦挫裂傷、腦水腫引起早期顱內壓增高,腦灌注壓降低,腦血流量減少,同時腦血管受壓拉長扭曲、痙攣收縮,使供區血管缺血;③術中損傷血管,導致血管痙攣收縮、閉塞,同時骨瓣減壓不充分,減壓后使腦疝難以還納;④顳葉、小腦幕切跡內側有大腦腳,動眼神經及大腦后動脈,發生腦疝時該部受壓,有可能發生因大腦后動脈受壓引起的腦梗死;⑤外傷時機械損傷血管內膜,血管內膜與中層產生撕離、出血,形成壁內血腫或夾層動脈瘤,引起血管狹窄,導致腦梗死[3-5]。對待該病我們一般根據影像學、體態特征、臨床癥狀來作診治判斷,如果患者的表現特征與原來的病情不符合,那么我們就應當提高重視了,馬上進行必要的CT檢查,因為MRI對組織含水量相對來說比較敏感,可以檢查出來相對早一點的腦缺血和腦水腫。綜上所述,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術后的臨床表現及CT掃描為早期診斷顱腦損傷術后外傷性腦梗死提供了有力的依據。故提高對重型顱腦損傷術后并發腦梗死的認識,及時開顱手術,術中、術后進行有效預防和正確處理,將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預后。
[1]金保山,王代旭,黃元奎,等.重型顱腦損傷術后大面積腦梗死38例治療體會.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1,16(11):682-683.
[2]陳永順,甘鴻川,周強,等.高血壓腦出血術后腦梗塞分析.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0,16(1)162-164.
[3]沈烏松,宋小平.48例外傷性腦梗塞臨床分析.蘇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05,25(6):1124-1125.
[4]楊術真,李麗娜,李拴德,等.兒童外傷性腦梗塞血漿天二體的動態變化.中華兒科雜志,2003,41(2):141-142.
[5]黃繩躍,王開宇,黃克清,等.顱腦損傷與大面積腦梗死.中華神經外科雜志,1998,4(1):48-49.
415000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醫院神經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