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崢
雙層平片修補術治療腹股溝斜疝的療效分析
郭崢
目的探討雙層平片修補術治療腹股溝斜疝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本院收治入院的腹股溝斜疝患者43例,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22例和對照組21例,對照組采用傳統手術方法治療,觀察組采用雙層平片修補術治療,比較兩組的手術效果及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住院費用。結果兩組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全部治愈,無手術死亡及復發患者。觀察組手術時間平均(45.00±10.23)min;住院時間平均(7.32±0.15)d;平均住院費用為2000元;隨訪6~12個月,無復發。對照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平均(50.00±11.86)min;住院時間平均(8.67±2.42)d;平均住院費用為1500元;隨訪6~12個月,2例復發,復發率為9.52%。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雙層平片修補術治療腹股溝斜疝,與傳統手術方法療效相當,但復發率更低、并發癥更少,是一種更符合人體解剖及腹股溝管的病理生理術式。
雙層平片;疝修補;腹股溝斜疝
無張力疝修補術因具有符合人體解剖結構,創傷小、恢復快等優點,已逐漸成為腹股溝斜疝修補術的首選方法[1]。筆者在“平片式無張力疝修補術”和“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的基礎上略作改進,采用雙層平片式對腹股溝斜疝作無張力疝修補,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本院收治入院的腹股溝斜疝患者43例,其中,男38例,女5例,年齡36~75歲,平均(46.52±10.31)歲,病程6個月~3年。左側9例,右側34例。按照中華醫學會和腹壁外科學組2003年腹股溝斜疝分型標準,Ⅱ型13例,Ⅲ型26例,Ⅳ型4例。合并心肺功能不全8例,高血壓7例,糖尿病7例,良性前列腺增生11例,痔瘡3例。將43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22例和對照組21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分型及合并癥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手術法治療,其中采用巴西尼(Bassini)法加強后壁的有5例,采用麥克威(McVay)法加強后壁的有2例,采用哈斯特(Halsted)法加強后壁的有11例,采用肖爾代斯(Shouldise)法加強后壁的有3例,采用弗格遜(Ferguson)法加強前壁的有1例。觀察組患者采用雙層平片修補術,切口選擇腹股溝內側斜切口,進入腹股溝管后,游離精索和疝囊,打開疝囊,充分將疝囊游離至內環口,將疝囊高位結扎后,用裁剪好直徑較內環口稍大而相仿的圓形小補片填于內環口處,將其縫合于內環口處腹膜外腹橫筋膜后,作第一層修補,再在精索后平鋪置入合適大補片,為第二層修補。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的手術效果及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住院費用。
1.4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 13.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數據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全部治愈,無手術死亡及復發患者。觀察組患者并發局部硬塊異物感2例,陰囊水腫4例,疼痛1例,術后8h下床活動,2周恢復正常生活;手術時間為30~90min,平均(45.00±10.23)min;住院時間為5~8d,平均(7.32±0.15)d;平均住院費用為2000元;隨訪6~12個月,無復發。對照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為40~90min,平均(50.00±11.86)min;住院時間為 6~10d,平均(8.67±2.42)d;平均住院費用為1500元;隨訪6~12個月,2例復發,復發率為9.52%。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本文筆者采用雙層平片修補術治療腹股溝斜疝,增加了內環口缺損處的修補,避免了疝囊經內環處突出至網片后復發的可能,同時加強了內環和腹橫筋膜,降低了復發率,提高了療效。
雙層平片修補術的手術要點同樣是在縫合固定時,小補片縫合于內環口處腹膜外腹橫筋膜后,大補片固定牢固,周邊與腹股溝韌帶、聯合肌腱、恥骨結節縫合牢固,特別是遠端固定要緊密,不要留縫隙[2]。縫合固定時網片應呈圓頂狀,確保無張力,為站立時腹壓和網片將來的收縮留有空間。
通過對本組雙層平片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斜疝的實踐,其更符合人體解剖及腹股溝管的病理生理術式,尤其對于老年高齡疝患者及疝環或腹橫筋膜缺損較大者有特別明顯的優點和應用價值。適合在基層醫院推廣。
[1]曹秋來.疝修補術244例體會.中國臨床醫生雜志,2007,35(6):33-34.
[2]張安源,丁玲芳.無張力疝修補120例治療體會.腹部外科,2005,18(3):139.
471009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洛陽電光設備研究所職工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