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朝霞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部分心肌因缺血缺氧而發生的壞死。一般是指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基礎上,在吸煙、劇烈運動等一定誘因存在的情況下,狹窄的冠狀動脈血流量突然減少或中斷,相應的心肌因發生持續的缺血缺氧而導致壞死。心肌梗死為心血管內科常見病,同時也是危急重癥,臨床癥狀多伴有急性胸痛、惡心、嘔吐等不適,患者一般多處于煩躁、焦慮、恐懼等狀態,病情隨時會變化,此時如對患者的護理措施不夠詳細認真,反而會加重病情的發展,影響患者的康復及預后。
回顧性分析心內科2011年共收治的63例急性心?;颊?,其中男41例,女22例,年齡35~75歲,平均年齡55.5歲。臨床康復出院58例,占92.1%,死亡5例,病死率達7.9%。
2.1 心里護理 患者發病后多處于一種應激狀態,交感神經系統等已被充分激活,患者多伴有焦慮、緊張、煩躁、恐懼等心里,此時患者如得不到安撫,反而會加重病情的惡化。一旦患者床位安置好后,護士應主動走到床前對患者的出現的不適表示理解和關心體貼,進一步安撫其不良情緒,盡量讓其平靜下來。在隨后的護理中病房物品擺放整潔,空氣清新流暢,始終應保持病房安靜舒適,多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及時了解患者的不適和不良心理狀態,并給與患者相應的關心、疏導等心理護理,加快患者疾病的康復。
2.2 臥床、活動和排便護理 一個月患者休息活動安排,第1周,特別是前三天注意臥床休息,病房內保持安靜舒適,避免親友探望,以防情緒激動,除非必要應盡量行搬動患者以外的檢查項目;洗漱、進食、大小便等均應在床上進行,且應由家屬或護士等協助進行,盡量避免行增加心肌耗氧量的活動。第2周看病情,患者可以在床上適當活動,比如深呼吸、屈伸四肢等。第3周,根據病情,患者可以翻身、坐在床上活動,可以床邊坐便。第4周,如患者病情穩定,可以在床邊活動,并逐步離床,在室內緩步走動,也可以在陪護下離開床邊活動。與此同時,護理人員也應協助患者四肢活動、拍背,避免發生靜脈血栓、墜積性肺炎和褥瘡的形成;待病情穩定后,先在床上適當活動,然后可行床邊活動,此時應警惕體位性低血壓的發生和預防;每次活動量可依據患者的病情、有無并發癥和個人體力而進行。此病患者因長臥床休息時間長,易發生下肢靜脈血栓,故要注意四肢特別是雙下肢的按摩及肢體的被、主動活動。保持大便通暢,避免排便用力,防止因腹內壓急劇升高,反射性影響心率及冠狀動脈血流量而引起意外[2]。注意多吃蔬菜特別是吃高纖維素的蔬菜,如韭菜、芹菜、紅薯等。為了保持大便通暢、以防大便干結每天一次喝醫用石蠟10~20 ml,可預防因臥床休息導致的大便干結排便困難。如果出現大便干結,可使用緩瀉藥,如口服果導片等,必要時溫皂水灌腸。
2.3 吸氧和飲食護理 入院后應立即給患者先進行氧療3~6 h[1],然后根據血氧飽和度和病情情況決定是否繼續給予吸氧治療。飲食中,應給予低鹽低脂,清淡易消化、高蛋白和高維生素的食物,且應少量多餐,避免飽餐加重心臟負荷。,限制液體和鈉鹽的攝入,避免血容量增加心臟負荷。鼓勵患者多吃水果、蔬菜,特別是吃含纖維素高的食物和蔬菜,可食用適量的蜂蜜,強制患者戒煙。
2.4 疼痛護理 心肌梗死患者多有心前區或胸骨后等部位的劇烈疼痛,會進一步加重心肌缺血耗氧,導致心肌壞死面積增大或出現急性并發癥。因此,遵醫囑立即給予病患者嗎啡等藥物進行鎮痛治療,并應仔細觀察患者呼吸情況。靜脈應用硝酸甘油等硝酸類藥物時,應注意液體滴速和監測血壓情況,避免低血壓的發生。
2.5 溶栓護理 溶栓期間應密切觀察患者血壓、心率、心律、呼吸等病情變化,尤其觀察患者意識狀態、肢體活動、言語等情況,盡早發現是否有顱內出血及其他部位如血尿、消化道等部位出血,此期間應盡量避免深部肌肉注射。此外,還需密切觀察是否有快速心律失常的發生及處理。
2.6 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屬宣傳有關心肌梗死的預防知識,提倡健康的飲食、起居生活方式。休息充分,控制情緒,不看引起情緒波動的節目,動靜結合,適量的有氧運動,避免情緒刺激,切忌過飽飲食,避免高脂肪飲食,控制體重,戒煙戒酒,堅持科學的服藥方法,定期進行身體健康體檢和復查,出院后按醫囑用藥。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較兇險,病情變化快,患者隨時會出現生命危險。通過本文觀察發現,即使梗死心肌面積較大,出現并發癥,只要得到積極地治療和精心的護理,多數患者可以痊愈。否則,只注重治療,不重視護理工作,患者同樣會出現較多并發癥且預后較差。因此,加強護理工作,及時了解患者病情及心理變化,制定個體化的護理措施,才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患者的高生活質量和改善其預后。
[1]趙水平,胡大一.心血管病診療指南解讀.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17.
[2]孫淑蓉.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溶栓治療的護理.全科護理,2012,10(3):707-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