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茜
病理學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學科,其主要從形態學角度研究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轉歸規律,是一門主觀性和實踐性較強的醫學基礎學科。病理學實驗教學作為一種生動、直觀的教學手段,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更好的推動學生們對病理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顯微網絡互動技術是在計算機網絡的基礎上,結合顯微數碼技術,使圖像可以共享、師生可以互動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1]。將顯微網絡互動技術應用于病理學的實驗教學中,可以克服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極大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們對病理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病理學教學的質量。
病理學側重于從形態學角度研究疾病的本質及發生發展規律,理論知識學習起來不僅名詞多、概念多,而且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傳統的病理實驗教學主要是通過組織切片的觀察來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教師通過對單一的板書、畫圖、掛圖、幻燈等進行講解后,學生使用顯微鏡對切片進行相應的觀察,但掛圖、幻燈片上的典型病變往往與學生鏡下所觀察到的切片上的病變不完全一致,因而不利于學生們對相應疾病病理變化特點的準確把握。總之,傳統的教學方式較單一,枯燥,所含信息量較少,使得學生的學習效率低,不能有效的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2.1 顯微網絡互動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顯微網絡互動技術,是在多媒體、計算機網絡的基礎上,結合顯微數碼技術,其操作方式與普通的計算機操作十分接近,學生上手快,易于接受。顯微網絡互動系統由教師端、學生端、路由器軟件組成,教學應用可集文字、圖形、圖像和聲音于一體,具有豐富多彩的視聽效果,可以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和生動性[2],將抽象的概念和理論變得直觀、具體、形象、生動,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利用顯微網絡互動技術將學生課堂上觀察的切片通過數碼相機拍攝制成多媒體課件,這樣就能真實且直觀地反映學生觀察的鏡下結構,從而調動學生對實驗課學習的積極性。
2.2 顯微網絡互動教學增強師生的交互性 顯微網絡互動教學具有良好的交互性,除了人機之間的互外,更重要的是在網絡支持下的便捷的人與人之間的交互,包括師生間的交互,以及學生間的交互。一方面,教師通過整個系統能夠實現圖像資源共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使學生及時獲得教師的指導,極大地提高了學習的質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學生間的交互可通過計算機網絡協作學習共同探索來完成,這種學習方式增加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協作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同時[3],也可以使學生結合自己所學的病理學知識進入網上的病例討論,這對培養一名醫學生的綜合能力有積極的作用,通過調動同學們對其他醫學學科學習的積極性,為將來成為一名出色的醫務工作者奠定良好的基礎。
2.3 顯微網絡互動教學提高了學習效率 病理學實驗課教學的重點是教會學生如何用顯微鏡和肉眼觀察各種病變,培養學生觀察和分析能力。過去學生們在觀察切片時需等待教師逐個幫助辨認病變位置,浪費許多時間,利用顯微網絡互動系統進行教學后,教師在實驗課上指導學生觀察切片時,可采用顯微攝像演示系統指導學生尋找切片的主要病變,并對所觀察切片中的典型病變通過投影方式,對全體同學及時進行答疑解惑。這一方面使學生在課堂上及時掌握觀察切片的正確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另一方面大大節約了教師的工量,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了更多知識,提高了學習效率。
顯微網絡互動系統應用于病理學的實驗教學中,是一種新的教學思路,一項新的教學課題。該系統在實驗教學過程體現各種優勢的同時,也遇到了一些實際問題。如何更合理的將我們的省級精品課程網絡資源運用于教學,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這些問題仍需要我們病理學教師進一步的探索。
[1] 金玉蘭.淺談中日病理學教學之異同.中華病理學雜志,2008,37(8):574-575.
[2] 周伊,羅秀成,吳庚利,等.顯微數碼互動系統在醫學形態學實驗教學中的優勢.醫學教育探索,2005,4(5):329-330.
[3] 呂小元,陽海紅.優化病理學實驗課教學.實用醫技雜志,2007,3(9):1209-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