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靜華
大隱靜脈曲張是下肢血管外科臨床治療上的常見疾病之一。由于大隱靜脈曲張大多伴有皮膚潰瘍、靜脈等并發癥,雙下肢的活動能力受到極大限制。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對前來就診的20例大隱靜脈曲張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0例,分別采用了點式剝脫術和根治術兩種術式,并進行了療效對比,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20例中,男12例,女8例,年齡37~70歲,平均年齡53歲,病程4~15年,平均病程10年。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大隱靜脈點式剝脫術治療組(治療組)和大隱靜脈曲張根治術組(對照組)各1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臨床表現 患者下肢的淺靜脈明顯突起、迂曲、擴張,部分結成團塊狀,站立時表現更為明顯。患肢有酸脹感、易疲勞,或伴有皮膚瘙癢、潰瘍、出血、血栓性靜脈炎、丹毒等多種并發癥。
1.3 試驗與檢查 經深靜脈通暢試驗均為陰性,交通靜脈瓣膜功能試驗及大隱靜脈瓣膜功能試驗均為陽性。經B超或靜脈造影影像學檢查,顯示大隱靜脈迂曲擴張,部分瓣膜功能不全,深靜脈通暢。
1.4 治療方法
1.4.1 對照組 硬膜外阻滯麻醉,手術區域常規清毒。選擇腹股溝韌帶的下方位置為手術切口,找到大隱靜脈的主干血管,逐一分離近端分支,給予結扎后切斷。在貼近股靜脈處結扎隱靜脈,并行貫穿縫合結扎。在這個位置的遠端處將大隱靜脈剪斷,在遠心端插入靜脈剝離器,用絲線暫時控制出血,同時慢慢地向小腿的方向推進,直到進入內踝。然后在上方切開小口,結扎遠心端,近心端結扎于剝離器上。抽除大隱靜脈后曲張的靜脈另行做切口實施鈍性與銳性結合的剝離。
1.4.2 治療組 皮膚消毒后,讓患者站立充分顯現大隱靜脈曲張的狀態,用筆標記出來,使用碘酊固定。腹股溝處手術方法同對照組。在距離股靜脈約0.5 cm處切斷大隱靜脈的主干。主干的近端進行雙重結扎,遠端先切除一段長約3~4 cm的主干,再縫合切口。做好標記的部位切開若干個3~5 mm的小口,使用蚊式血管鉗分離出曲張的靜脈,同時剝脫出皮膚,直到無法抽出為止。切斷靜脈后結扎兩個斷端,逐一縫合小切口。
2.1 臨床療效 術后平均隨訪12個月,復發者視為無效病例。對照組10例中,痊愈9例,無效1例,有效率90.0%;治療組10例中,痊愈10例,無效0例,有效率100.0%。治療組有效率較對照組高,但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其他指標 對照組平均手術時間為90 min,平均住院時間為7 d,術后發生切口感染5例,發生率17.2%;治療組平均手術時間為40 min,平均住院時間為6 d,無切口感染病例,發生率為0%。治療組的平均手術時間、平均住院時間和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
大隱靜脈曲張是由于靜脈瓣功能受到遺傳因素、長時間站立、靜脈炎等原因的影響,造成功能不全,導致血液反流而形成的[1]。目前,手術方法是治療大隱靜脈曲張的主要方法。其中傳統的大隱靜脈曲張根治術切口較大,術中出血量大,不僅極易引起術后感染和復發,還會給下大面積的瘢痕,不利于腿部美觀[2]。特別是對于小腿部靜脈曲張程度嚴重者,靜脈剝脫器不能順利抽剝曲張靜脈,必須要切開較長的切口者能完全切除靜脈,并且留下了術后復發的隱患。點式剝脫術治療大隱靜脈曲張在高位結扎大隱靜脈時消除了隱股靜脈瓣膜功能不全的根源,同時也不會引起因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造成血液倒流,降低了術后復發率[3]。當患者小腿靜脈曲張嚴重時,即使伴發多處嚴重的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也能快速完成靜脈剝脫抽出的操作。
[1]吳階平,裘法祖,黃家駟.外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6:880.
[2]徐永波,褚海波.下肢靜脈曲張外科治療術式現狀.實用醫藥雜志,2008,25(6):741.
[3]錢水賢,陳大偉.選擇性點狀切口治療下肢淺靜脈曲張.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04,4(4):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