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瀟
在臨床婦產科中,子癇前期對母嬰健康危害較為嚴重,常引起多種并發癥,是妊娠期特發性疾病,特別是重癥患者,圍產兒和孕產婦死亡率均呈較高水平。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處理對改善妊娠結局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1]。本次研究選擇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早發型重度子癇前期的患者80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40例行常規積極治療,觀察組40例應用期待療法進行治療,對妊娠結局進行比較分析,并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80例,年齡25~36歲,平均(30.1±2.5)歲,平均體重(70.2±11.4)kg,發病孕周為21~34周,平均(30±3.3)周。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兩組在年齡、體重、發病孕周等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其中觀察組又分為孕周<28周者4例,為28~31周者16例,32~34周者20例。
1.2 入選標準 孕婦生命體征穩定,孕齡為26~34周,無終末靶器官并發癥,但如果孕婦腎功能受損較為嚴重,并發子癇,肺水腫,心衰,溶血,血小板減少綜合征,胎盤早剝,肝酶升高,胎兒宮內窘迫等對母兒生命造成危險的疾病,則不對孕周進行考慮均行終止妊娠治療,觀察組期待治療時間>48 h,治療時間≤48 h為對照組。
1.3 治療方法 患者入院后行吸氧、絕對臥床休息,鎮靜,取左側臥位,行硫酸鎂進行解痙治療。并用酚妥拉明,硝苯地平,硝酸甘油對高血壓者行降壓治療,在妊娠終止前給予地塞米松應用使胎肺成熟加速,并參于新生兒的搶救。在患者有持續性頭痛出現,血壓未理想控制,排除外科疾病引起的上腹痛,視物模糊,進行性肝腎功能損害加重,有子癇癥狀出現,胎心率基線在胎心監護下提示變異消失,反復重度或晚期變異減速,胎兒在宮內發生死亡,均為對妊娠進行終止的指征。期待療法實施期間因經濟或其他原因自動出院,擔心住院費用和母體安全而放棄胎兒者為非醫源性因素或社會因素。期待治療在34周后,胎兒無宮內窘迫,母體并發癥未發展,胎肺估測成熟,在娩出后存活機率大,進而對妊娠進行終止,為選擇性處理因素,以提升母嬰生存質量。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血壓、肌酐、谷草轉氨酶、尿素氧水平均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觀察組圍生兒死亡率為20%,觀察組為62.5%。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治療時間為1.9~28 d,平均(8.3±6.8)d。社會因素為主要放棄期待治療的原因,肥兒窘迫為次要因素,在孕32~34周患者中,選擇性處理為首要因素,次要因素為胎兒宮內窘迫,故提示隨孕周的推遲,期待因素也會發生轉變。期待療法圍生兒具有一定死亡率,基中輕度、中度、重度治療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以<28周的圍生兒死亡率最高。

表1 兩組入院后各指標比較
發病早,病情危重是早發型重度子癇的發病特點,常有多個器官功能損害伴隨發生,有較高的再次妊娠復發風險,采用妊娠終止的方法進行處理對母體安全可起到一定效果,但卻導致圍生兒死亡率升高,導致醫源性流產[2]。近年來,對早發型重度子癇病情前期病情相對穩定的患者行對分娩進行延遲的期待治療,也為保守治療,是在對母體安全進行保護的前提高,使孕周盡量延長,改善母嬰妊娠結局,使新生兒存活率提高。對病例進行嚴格選擇是期待療法實施的關鍵步驟,包括孕產婦血壓可控制,病情穩定,不伴有上腹壓痛和消化系統癥狀者,肥兒在超聲監測下繼續生長,胎心監護結果可靠,如顱內出血、終體并發胎盤早剝,子癇和視網膜脫離都應及時對妊娠進行終止,有報道指出,若患者為早發型重度子癇前期,在病情得到較好控制時,可實施期待療法。本次觀察組谷草轉氨酶、舒張壓、收縮壓、肌酐水平均較低,提高采用期待療法進行治療的患者有較輕的終末器官受累。
故采用期待療法對早發型重度子癇前期患者進行治療,可降低并發癥發生率,重視社會因素,加強家庭的理解和配合,重視醫患溝通,孕32~34周早發型重度子癇前期采用期待療法進行治療選擇性處理因素較為常見,表明發病孕周在延遲的情況下,期待療法具有較高成功率,故臨床需對孕婦、經濟狀況和胎兒等多方面影響因素進行分析,選擇分層化、個體化的期待療法進行治療,可明顯改善母嬰結局,降低圍生兒死亡率,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
[1]楊孜.早發型重度子瘸前期的臨床界定及保守治療探討.中華婦產科雜志,2005:302-305.
[2]范書萍.不同孕齡早發型重度子病前期患者的妊娠結局.中國全科醫學,2007,17(10):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