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發
股骨骨折患者術后恢復期中引起內固定斷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研究其斷裂的原因并制定最佳二次手術處理實施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筆者對2008年6月至2011年12月本院收診的72例股骨骨折術后內固定斷裂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72例中,男60例,女12例,年齡32~76歲,平均年齡54歲。骨折發生部位:股骨近端12例,股骨中端52例,股骨遠端8例。經詢問,引起斷裂的原因分別為,術后不慎再次摔傷而致斷裂者24例,進行康復性鍛煉而致斷裂者14例,搬運重物時下蹲而致斷裂者12例,打趔趄而致斷裂者12例,正常行走突然斷裂者10例。原骨折所采用的手術固定方式分別為,解剖型加壓鋼板固定46例,角狀鋼板固定10例,交鎖髓內釘固定10例,梅花針固定6例。內固定斷裂距離首次手術的時間分別為4個月至7個月,平均5.5個月。
1.2 手術方法 本組72例患者中有2例首次手術采用梅花針固定后斷裂,因骨折部位并未發生明顯移位現象,斷端也無骨吸收,并且可以見較為明顯的骨痂。此2例患者僅采用患處石膏固定,于股骨近端取出斷裂的梅花針,術后骨折順利痊愈。隨訪1年半并未發生不適。其余的70例患者全部采用手術治療。即在第一次手術切口處切開然后逐層的分離將斷裂端暴露,取出原內固定物后仔細清理干凈斷端的機化組織,一并將骨折端的硬化部分予以切除。隨后打通患者遠近端的髓腔,斷端需要修整到兩端可以充分接觸為宜。在復位之后重新挑選適宜的內固定物。本組72例患者中除2例患者無需新的內固定物外。其余的患者采用加壓鋼板固定為10例,髓內釘固定60例。
72例患者均獲隨訪,時間為14至30個月,平均時間為22個月。患者的骨折全部愈合且沒有一例出現感染。其中2例患者在取出髓內釘之后發生股骨頭壞死,6例患者伴有活動能力受到限制的問題。
造成在股骨骨折術畢內固定斷裂的原因較多,其中大部分原因是患者自身的問題[1]。但是我們需要從治療方法上來探尋根源以減少今后類似病例的出現。我們認為內固定斷裂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幾點:(1)股骨骨折大多數為高能量的損傷。患者的骨折端粉碎就會直接影響骨折端的血液供應,使骨折難以愈合。72例患者中共有30例患者為粉碎性的骨折,占41.67%。這就說明了骨折的類型同骨不愈之間存有直接聯系。骨折長時間的不愈合就會造成患者內固定物出現斷裂。(2)固定時忽視了生物力學的重要作用,在術中片面的強調解剖復位,這樣造成患處的骨膜被剝離過多,局部的供血不暢造成骨難以愈合[2]。當患者在行走或者負重時其內固定物承受應力加大,最終造成斷裂。(3)內固定的方式選擇錯誤。對于穩定性的骨折患者而言,如果采用的是切開復位就需要減少對于骨膜的剝離。特別是粉碎性的骨塊要避免其完全游離。因為一旦出現此種情況會嚴重的破壞骨折端的血運,進而影響到髓內、外的血運,最終使髓內釘出現斷裂。本組患者中就有片面追求解剖復位而采用大切口手術致粉碎骨塊游離。(4)內固定物的長度不足。對于采用鋼板固定的患者而言,鋼板的長度需要時骨折端直徑的5倍為佳。并且需要有足夠的厚度,同時還需有四個螺釘來加以固定。鋼板的長度不夠且厚度不足就會讓患者在未愈合之前出現斷裂。
在處理內固定斷裂的二次手術時,手術基本要求是確保骨折順利愈合,積極預防術后內固定物的再次斷裂。在選擇二次手術內固定方法應當按照骨折的類型、部位、身體條件、原固定方法等情況進行綜合的評估考慮。在本組資料中,二次手術中采用加壓鋼板固定者10例,髓內釘固定者60例。不論哪種方法固定物的長度必須大于首次手術,以防止內固定再次失效[3]。伴有骨質疏松的患者在骨折部位應做充分植骨處理。同時,給予患者術后進行康復訓練的正確指導,以促進骨折順利愈合。
[1]胥少汀.骨科手術并發癥預防與處理.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76.
[2]張長青,鄒劍.鎖定鋼板內固定的手術誤區及對策分析.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7,9(8):767-770.
[3]番子加,劉富光,趙加聯,等.四肢粉碎性骨折鋼板鋼絲內固定失效原因探討.實用骨科雜志,2008,14(6):38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