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英玉
手外傷是外科急癥中最常見的急診癥之一,給患者生活帶來痛苦和不便,盡可能完善地恢復其結構與功能,對挽救勞動力和生活能力顯得至關重要。我院急診科2006年8月至2008年6月間共收治315例此類患者,經多方面積極治療,細心護理,獲得了很滿意的治療結果,最大限度地使傷手得到康復,減少了致殘率,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報告如下。
315例患者中,男251例,女64例,年齡最小1.5歲,最大68歲,其中單純皮膚軟組織損傷196例,肌健損傷47例,指骨骨折11例,掌骨骨折9例,指端缺損27例,皮膚缺損較重者12例,甲床脫落13例。損傷的原因中以機械傷最多見,其次為日常生活中意外損傷。
2.1 現場救護,開放性傷口用無菌敷料或干凈敷料包扎,使傷口與外界隔離,出血不止者采用局部加壓包扎,受傷肢體臨時用夾板固定,基本不用止血帶。
2.2 清創術的護理 由于受傷多發生在工作中,手及創面污染嚴重,我們的體會是,先用無菌紗布保護傷口,然后用肥皂水或生理盆水洗傷手及上臂污染的正常皮膚,清除油污之后,配合醫生用生理鹽水沖洗創面,污染嚴重時可用3%雙氧水沖洗、由淺入深,盡可能清除創口內油污、泥沙、碎片、殘屑等異物。受傷在12 h之內者,通過機械沖洗、清創,污染物基本被清除,大多數能一期愈合。操作時嚴格執行無菌技術,協助醫生做好深部組織、骨與關節、血管、神經與肌腱的修復。應用止血帶者要隨時注意,使用時間若超過1 h應及時松懈,如仍有較活躍的出血,則放松止血帶5~10 min后重新扎止。
2.3 心理護理 舒適護理模式是使人生理、心理、社會上達到最愉快的狀態,或縮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1]。患者來院后首先進行爭診處置,這也是患者最痛苦、最緊張的時候,應熱情接待患者,盡快消除患者緊張恐懼心理,穩定情緒,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的心理狀態接受治療。
2.4 傷口護理
2.4.1 傷口內放置引流條時,術后24~48 h內應隨時檢查傷口,如滲出血滲出明顯減少,在24 h后可以撥出引流條,否則應延長到48 h后再取出。
2.4.2 皮辨轉移術后者在1~3 d內要隨時檢查皮辨的血液循環情況,檢查有無青紫、蒼白、疼痛、麻木等異常情況,如發現這些表現應及時松懈包扎繃帶,告知醫生,同時在一次交待患者及家屬如何觀察血運,發現異常情況隨時向醫護人員反映,并指導患者作功能康復鍛煉。
2.4.3 石膏固定的患者,在石膏未凝固之前避免在石膏上壓出手指凹陷來,注意觀察打石膏部位肢端血循環,凡肢端皮膚發紫、發青、發冷、腫脹麻木者應及時向醫生報告。使用石膏和小夾板患者,外固定物與肢體間應有起緩沖作用的棉墊保護,松緊適度,并嚴密觀察,隨時調整,加強按摩,密切觀察石膏里面出血情祝,防止壓瘡發生。
2.4.4 感染傷口處理,發現傷口周圍出現紅、腫、熱、痛等癥狀時,提示傷口有感染的可能,處置時除清潔傷口外,如有縫合線應將縫合線拆去2~3針,以利引流減壓,同時告知醫生,分泌物多時應增加傷口處置次數,保持敖料干燥。局部組織有缺損,長期不能愈合者,以及創面伴有感染者,我院選用“玉紅膏”外敷,能使創面愈合加快,療程明顯縮短。
2.5 理療與功能鍛煉 手部創傷比較多見,而且常遺留功能障礙,理療,特別是體療,對手部功能恢復有比較重要的意義。舒適是人類的基本需求,舒適護理是整體的,個體化的創造性的、有效的護理模式[2]。為了防止肢體肌肉萎縮,關節強直,粘連等現象,應盡早進行適當的體療,手部主動和被動的功能鍛煉,可以促進靜脈及淋巴回流,達到消腫,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對于肌腱損傷者要及時指導做傷指主動和被動練習,可防止肌腱粘連,使傷手及時康復,最大限度的使傷指功能康復。一般在鍛煉前先做理療,如:紅外線、太陽燈局部照射,然后進行體療鍛煉必須由輕到重,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鍛煉應貫穿在整個治療過程中,如患處出現紅腫,懷疑有早期感染時可用紫外線照射或超短波療法,以控制感染促進愈合,爭取早日康復。
[1]文以君.舒適護理在血液透析室整體護理中的應用.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1):9.
[2]向國平,鼓文濤,周玉玲.重癥監護患兒舒適護理64例.實用護理雜志,2003,19(4):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