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三利
小兒腦癱又稱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簡稱CP),是兒科常見的一種非進行性腦損傷或腦發育異常所導致的中樞性運動障礙,其治療以靜脈滴注神經營養劑和康復訓練為主[1]。因此,有效確保靜脈滴注質量對CP患兒的治療和康復尤為重要。筆者分析85例小兒腦癱靜脈輸液的護理資料,現報告如下。
研究對象為鄭州市婦幼保健院兒科2012年1月至2012年5月期間經脈滴注神經營養劑治療的CP患兒,經臨床癥狀、體征和影像學檢查確診,符合李樹春等著《兒童康復醫學》[2]的診斷標準。本研究組共85例CP患兒,其中男46例,女39例;年齡0.5~7.6歲,平均(3.27±0.68)歲;日輸液2~5瓶/人,平均(3.16±0.37)瓶/人;痙攣性偏癱40例,痙攣性雙癱19例,痙攣性四肢癱11例,不隨意運動型8例,共濟失調型7例;頭皮穿刺18例,足背靜脈或踝靜脈穿刺23例,手背靜脈穿刺44例;住院治療32~86 d,平均(46.8±11.5)d。
2.1 穿刺準備 囑咐家屬給患兒喝50~10 ml溫開水或淡糖水以穩定患兒情緒,促進靜脈回流;以溫熱毛巾熱敷手、足和額頭2~3 min以保持靜脈顯露和促進四肢末端循環;指導家屬如何控制患兒以協助護理人員穿刺;頭皮穿刺患兒可剪短或剃須刀刮凈穿刺部毛發,便于尋找穿刺部位和預防感染;護理人員備齊輸液器械和藥品,認真落實三查七對制度;輸液前告知家屬當日輸液量和大致時間,以最大程度取得家屬配合;以良好的形象和熟練的護理操作規范進行穿刺。
2.2 血管選擇 1~6月患兒皮下脂肪少,頭皮靜脈豐富且顯露充分,分支血管表淺,宜選擇頭皮針穿刺,妥善固定穿刺針以預防滑落和液體外滲。6~12月患兒頭部皮下脂肪生長旺盛,毛發濃密,血管不夠清晰,根據個體情況選擇頭皮針穿刺、手背穿刺、足背或足踝靜脈穿刺,從遠心端開始穿刺以有效保護血管的長期性靜脈滴注。
2.3 針頭固定 成功穿刺后,護理人員以膠布妥善固定針柄,第一根膠布橫貼針柄固定,第二根膠布交叉固定,第三根膠布繞針小塑膠管固定,第四根膠布交叉固定繞圈后的細膠管,第五根膠布固定輸液管道。囑咐家屬看護患兒,預防搖擺過度或抓撓使針頭脫落。
2.4 輸液觀察 密切觀察靜脈滴注過程中患兒穿刺部位有無滲液、紅腫、輸液反應等情況和臨床療效,一旦發現異常,立即對癥處理。
本研究組85例CP患兒中,共穿刺3147次,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8.38%(3096/3147);靜脈炎發生率0.22%(7/3147),經對癥處理后未影響后期治療。
腦癱的康復是一個復雜而緩慢的過程,長期靜脈輸液是CP患兒治療和康復中的重要措施之一,尤其隨著腦神經營養劑的廣泛使用,必然要求靜脈輸液的質量以確保療效[3]。
筆者通過85例CP患兒靜脈輸液資料中總結,認為CP患兒的輸液應該注意以下事項:護理人員要有視患兒如親人的愛心,以和藹的語氣耐心講解靜脈輸液注意事項,配合熟練的穿刺技術提高靜脈穿刺水平,從而降低患兒對治療的恐懼,提高靜脈輸液的依從性和家屬的信任;嚴格無菌操作觀念,穿刺前對穿刺部位嚴格消毒,做到每個患兒一針一管一剃刀片以預防交叉感染,對于穿刺失敗的針頭嚴禁二次使用以降低穿刺感染率;無論是順行還是逆行,頭靜脈穿刺患兒嚴禁從血管中段開始穿刺,預防穿刺失敗后形成的瘀血影響整段血管的顯露,影響后期穿刺;妥善固定針頭,擦干穿刺周圍汗液,膠布固定完成后要二次檢查固定情況,防止針頭漂浮在皮膚上或固定不牢造成針頭移位滑出血管;靜脈滴注過程中,密切觀察輸液反應和穿刺部位有無滲液等情況,尤其要注意患兒面色、呼吸、肢體和意識相態等變化;對于大輸液量患兒可適當通過看動畫片、講故事、聽音樂等措施轉移其注意力,注意滴注過程中對穿刺部位的保護;拔針時要先分離膠布,將消毒棉球放在穿刺部位上方,沿血管方向縱向壓住棉球,右手輕快拔出針頭,同時按壓針眼3~5 min,以防止皮下瘀血,切不可用力按壓或按揉穿刺部位。
總之,護理人員要根據病情需要選擇穿刺部位,以熟練的穿刺技巧、密切的輸液觀察和親人般的護理提高CP患兒的護理質量,從而促進患兒早期康復。
[1]楊莉.外周淺靜脈穿刺技能的探討.中華現代臨床護理學雜志,2011(9):530-532.
[2]李樹春,李曉捷.兒童康復醫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83.
[3]魏玲.小兒腦癱的輸液護理.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1,19(8):1412-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