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芃
從采購、炮制、保管、煎煮到調配是密切相連互為因果的關系,是社會大生產的必然結果,也是科學技術和科學管理發展的必然結果。在層層把關過程中,發藥窗口是醫患聯系必不可缺之處,既是患者完成問醫求藥的最后一道關口,也是調劑人員繼續跟蹤服務的起點。這終點與起點同在的地方,代表醫院形象,是與廣大患者溝通的重要渠道之一。那種仍持調劑工作是傳統的供應經營型的觀點,活動方式還是接方付藥,把處方寫的照搬上藥袋的老模式,是遠遠不適于今天的工作需要了。隨著人們的知識水平、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更希望安全有效藥品,希望了解藥品的性能及副作用和有關用藥知識。這樣就要求調劑員不僅要有多學科的知識,還要在發藥交待上做到全面、細致、耐心地解答。
因此要求藥劑人員要不斷更新知識,提高業務素質。對處方能通俗表達。對處方上每一種藥物的特性、合理配伍、正確服法都能掌握,才能達到合理、安全、有效用藥,滿足患者的用藥須知及求知要求。
所以提倡要掛牌服務與微笑服務。要研究語言技巧,態度可親,開展特殊用藥服務,宣傳解釋用藥常規知識,常規藥品的治療作用和毒副作用,以及各類人群的用藥常識。讓群眾了解特殊商品-藥物的保質保量的運用,對治病保健,對強健社會乃是有意的舉措,使藥房的優質服務躍上一個新臺階。從而提高了藥房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發藥前首先要問清患者姓名、年齡、性別及藥費金額、對準號,以防出錯。其次要履行發前專人復核、并簽名蓋章等手續。總之,必須經過劃價核對,按方查看、投藥核對、核對人查看、投藥核查等缺一不可的五個步驟,以杜絕錯投藥和少投藥的現象。
瓶箋、藥袋上的文字不得潦草、難辨,字跡要端正清楚。規范地寫清藥名、用法、用量、服用時間、用藥途徑、服用禁忌、注意事項及所缺藥名稱等。
此外,最重要的就是注意發藥前的交待了,主要交待的是用法、用量、煎藥方法、服藥禁忌等等,這對確保用藥安全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服藥方法:中醫診斷率再高,忽略服藥方法,由于正確與誤謬之不同,療效也是有所差別的。一般湯劑宜溫服;解表藥趁熱服;熱癥用寒藥冷服。食前服,吸收快。食后服,刺激少。嬰兒用粉劑,要加少量水調服。
對一般患者服藥有關事項:
1 湯劑,應當日服完,最遲不宜超過次日晨,久置易變味、變質。服用丸、散、膏、丹、酊劑時,一般日服2~3次,應定時服用。服蜜丸宜嚼服,亦可放入溫開水中攪拌待溶后服用。水泛丸,個小體松,易于胃腸的吸收,適應于急性病的使用,應用溫開水吞服。服散劑時,需加少量液體沖服。內服膏劑,多用于慢性病的滋補調理,屬半流質,可直接用湯匙舀服。
2 服用酒劑時,用量要嚴格掌握,切記酒醉傷體,劑量應以可達到藥力為度。服跌打藥或某些補腎藥,可佐酒少許,以增藥效。如遇嘔吐患者,可少加姜汁以止嘔。如遇胃氣虛弱患者,可在鼻上涂少許醋,或加些食糖、蜂蜜以調味。對神昏口噤之重患,可用通關散取嚏,或以烏梅擦牙,急令開口噤,然后將藥液緩緩灌下。服瀉下藥患者宜空腹服用。服發汗藥患者,若藥力較強,應根據患者身體情況宜得汗即止,防止汗出太甚。
3 服藥的溫度,炎癥有寒熱,宜熱服;解表藥宜溫服或稍熱服。滋補溫養藥應溫服。清暑熱劑,可冷服。祛寒劑,應熱服有助溫通。發表藥,服藥后需吃熱粥以助藥力。高熱病或出血熱者,有時宜冷服。
4 服藥一般應在飯后間隔1 h。補養藥宜早晚空腹服,易吸收。就病而論,病在下者,宜飯后一次頓服;病在上者,宜少量多次分別于飯前服用。咽喉患者,以緩慢頓服。服安神鎮靜藥,宜睡前半小時至一小時服用。服藥期間注意飲食與藥物的關系,才能得到較佳療效。
服藥時間:升降外透的藥宜午前服,沉降下行的藥宜午后服,溫陽補氣的藥宜清晨至午前服,滋陰養血的藥宜入夜服,除陽分陰分之邪的藥宜清晨服。強心的藥凌晨4時服,作用會增數倍。服用時間還分空腹、飯前、飯時(飯前片刻)、飯后、睡前、定時、定期(減量或停用),隔日療法及用藥,都關系藥物療效的發揮,要向患者交待清楚無誤。
中藥中毒原因:
①劑量過大、超劑量服藥;②誤用偽品、品種混亂;③不遵醫囑,自行服藥;④因炮制、配伍不當,導致中藥中毒。
同時也要說明服用后有發生尿便顏色改變,唾液、汗液變化,屬正常現象,以免患者恐懼。特別對新特藥要交代服用注意事項,如發生不良反應要暫停服用,及時與醫生聯系,采取恰當措施,避免不必要意外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