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丹丹 謝學軍 萬李 方楊 榮素然
眼底病屬中醫眼科學“內障”范疇。內障是指發生在瞳神、晶珠、神膏、視衣、目系等眼內組織的眼病,其病因多因內傷七情、臟腑內損、氣血兩虧、陰虛火旺、氣滯血瘀以及外邪入里、眼外傷等因素引起。眼科臨床中,內障眼病,頑固難愈,初患雖常有血熱妄行、氣滯血瘀或痰濕阻遏等實證表現,但常虛實夾雜,病久多以虛證多見。
全國名老中醫鄧亞平教授在臨床中善于以中西醫結合治療眼底病。筆者對鄧亞平教授所治眼底病的病例進行整理分析,發現鄧老臨床診治的患者以久治不愈或病程纏綿的慢性退行性眼底病為主;其常用的治法可簡言為補腎、健脾、理血、調肝八個字;其所擬處方常以補益藥加活血理氣藥為基處方,再根據患者的體質、眼底改變以及全身兼癥等適加平肝、涼血、利濕、清熱、解表、軟堅、開竅之品。在鄧老的組方用藥中,補雖然各有所偏,但是通則貫徹始終。縱觀鄧老所用方藥,多有重補兼通之效,出現頻率最高有以下四類。
“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靈樞·大惑論》),“腎者,……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素問·上古天真論》),腎主藏精,精充目明。因此,鄧老在治療退行性眼底病時常重視補腎。駐景丸加減方(《中醫眼科六經法要》)由楮實子、菟絲子、茺蔚子、枸杞子、車前仁、木瓜、三七、五味子、寒水石、河車粉組成。鄧老常常選用方楮實子、菟絲子、枸杞子、茺蔚子、車前仁、木瓜、三七、五味子作為補腎的基礎方。方中楮實子、菟絲子、枸杞子既補腎陰、也補腎陽,陰陽雙補,益精明目而養肝;茺蔚子補肝腎、通血脈,養陰明目;三七粉活血而通利血脈;五味子益氣生津、補虛明目;用車前子利水清熱除濕、使該方補而不滯。全方陰陽合用,剛柔相濟,適用于腎虛為主的多種眼病。臨證中,若肝火旺,加菊花、珍珠母、青箱子、赤芍以平肝清熱;若陰虛火旺,加知母、黃柏以滋陰降火;若玻璃體渾濁,加海藻、昆布、龍骨、牡蠣以軟堅散結。
《審視瑤函·開導之后宜補論》言:“夫目之有血,為養目之源,充和則有發生長養之功,而目不病……。”《古今醫統·眼科》進一步指出:“目得血而能視,故血為目之主,血病則目病,血凝則目脹,血少則目澀,血熱則目腫。”因此,鄧老在眼科臨床中也十分重視眼與血的關系,鄧老在治療眼底病時常重視理血法的應用。在眼底出血的早期,鄧老常以生蒲黃湯加減,生蒲黃湯是陳達夫教授的經驗方,由生蒲黃、生地黃、墨旱蓮、荊芥炭、牡丹皮、郁金、丹參、川芎八味藥組成,具有止血活血、涼血散瘀之功效。方中生蒲黃長于收斂止血、兼有活血化瘀之功,為止血行瘀之良藥,有止血不留瘀的特點,為君藥;丹參功善活血祛瘀,祛瘀生新而不傷正,性寒又能涼血活血;墨旱蓮長于補益肝腎之陰,又能涼血止血,與丹參同為臣藥以助君藥涼血止血;牡丹皮能清熱涼血止血、兼有活血祛瘀之功,郁金味辛既能活血、又能行氣,使氣血流通,血無瘀滯,荊芥炭長于理血止血,生地黃涼血清熱,助君藥涼血止血之效、又能養陰生津,與牡丹皮、郁金、荊芥炭同為佐藥;川芎辛散溫通,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行氣止痛,為“血中之氣藥”,具有通達氣血的功效,能“上行頭目”,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涼血止血,活血化瘀之功。若出血量多、色鮮紅,常加側柏炭、大薊、小薊以增強涼血止血之力。在眼底出血的中后期以及各種機械性眼外傷、缺血性視神經病變、玻璃體渾濁等眼病,鄧老則常選用《血證論》中的血府逐瘀湯加減,該方是活血化瘀、行氣通絡之代表方。
《蘭室密藏·眼耳鼻門》指出:“夫五臟六腑之精氣皆稟受于脾,上貫于目……故脾虛則五臟之精氣皆失所司,不能歸明于目”。肺為水上之源,腎為水下之源,而脾居中焦,為水液升降輸布的樞紐。凡水液的上騰下達,均賴于脾氣的樞轉。脾主運化,分為運化食物與運化水液兩個生理過程,運化食物,指脾氣促進食物的消化與吸收并轉輸其精微(谷物)的功能;脾主運化水液,指脾對津液的輸布作用,如《內經》所言“脾氣散精”。一方面脾將津液上輸于肺,通過肺的宣發肅降,再得以將津液散布全身,使“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另一方面脾也可以將津液直接四周布散至全身各臟腑。若脾失健運,津液輸布障礙,水液停聚,或為痰飲,或為水腫,脹滿痞塞。故《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脾失健運不但使津液的輸布障礙,而且水液不歸正化,變生痰飲為患。脾主升清的作用,將胃腸道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水液上輸于心、肺等臟,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以營養滋潤全身。若脾氣虛弱而不能升清,濁氣亦不得下降,則上不得精氣之滋養而見頭目眩暈,精神疲憊;中有濁氣停滯而見腹脹滿悶;下有精氣下游而見便溏、泄瀉。再根據著名中醫眼科專家陳達夫“黃斑屬脾”的理論,故鄧老在臨床中常用四君子湯合五苓散加減治療玻璃體渾濁、黃斑水腫。祛濕健脾法也是鄧老常用的治療法則,在祛濕藥配伍入補氣藥,如黃芪、南沙參、黃精等,以到達氣行則水行的目的。
肝主疏泄,具有調暢人體氣機的功能。氣能生血,又能行血,凡是供給眼部的血液,無不依賴氣的推動。故《靈樞·脈度篇》 說“肝氣通于目,肝和則能辨五色矣”。鄧老常用解肝郁、調氣機的藥物組方,以治療肝氣郁結所致的眼病。用于原發性青光眼、球后視神經炎以及其他因精神創傷所致眼病;也常用于久治不愈的復雜眼病。在臨床中,鄧老常采用石決明散與逍遙散加減治療肝郁血虛或肝郁氣滯、氣陰兩虛的視神經疾病。臨證中鄧老多根據辨證選用石決明散方中的石決明、草決明、青箱子、赤芍,加用軟堅散結藥如荔枝殼、瓦楞子、浙貝母、或補氣藥如黃芪、黃精、南沙參、或利水化濕藥如茯苓、豬苓、白術、澤瀉、或活血化瘀藥如丹參、紅花,以達到疏肝、散結,通絡之功效。
因內障眼病,病程長久,久病入絡,多虛多郁多瘀;脾為后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因此,鄧老在治療眼底病中,補虛重視脾腎。無論是健脾還是補腎,均注意補中求通的原則,如補腎時多以楮實子、菟絲子、茺蔚子,枸杞子為主,同時配伍丹參、郁金、牛膝、紅花以活血通絡,淮山藥、薏苡仁、茯苓、車前仁以利水祛濕等,以達到通中求補的目的;在健脾時,注意養護胃氣,否則胃氣敗壞,百食不納,百藥難施,眼病難除;在運用補藥之時,注意配伍山楂、麥芽、陳皮等消食化滯理氣之品。若為目系疾患,則理方用藥中更主張調達肝氣,通利玄府之藥也不應忽視,如柴胡為肝經要藥,暢達肝氣必用之,香附、郁金疏肝解郁,川芎、當歸、白芍、白術、茯苓以柔肝健脾。在理血方中更注重止血不留瘀,活血不傷正的理論。活用紅花、桃仁、郁金、牛膝等主歸肝經血分之藥。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之藥易傷正氣,若年邁患者肝腎不足者可合用駐景丸加減滋養肝腎,若出現脾胃虛弱可合用四君子湯以健脾和胃。可見,鄧老治療眼底病時補虛多為通補,以求遠效。
[1] 謝學軍,李芳梅,袁曉輝.鄧亞平名老中醫治療出血眼病的臨證經驗[J].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2011,1(3):123.
[2] 鄧亞平,謝學軍.駐景丸加減治療老年性黃斑變性的臨床初步觀察——附30例51只眼療效觀察[J].成都中醫學院學報,1989,12(2):25.
[3] 鄧亞平,王明芳,王典榮,等.活血化瘀治療視網膜靜脈阻塞的研究[J].中國醫藥學報,1993,8(3):1.
[4] 袁曉輝,鄧亞平.出血性眼病的中醫治療[J].四川中醫,2005,23(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