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海
消化系統的腫瘤近年來發病率逐年增加,尤其是結腸癌的發病率一直居高不下。腫瘤的發病一方面是與基因密切相關,另一方面與患者的日常生活環境也是息息相關的。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完善,對于飲食的習慣也逐漸趨向于高脂肪、高蛋白飲食,所以結腸癌已經從原先的腫瘤發病的第6位上升為第4位[1-3]。對于該病的臨床診斷,一般是采取影像學檢查,但是傳統的影像學方法對于該病的解剖形態學以及分期的判斷無法給出一個準確的診斷。目前對于結腸癌的影像學檢查方法,主要是采取MSCT進行診斷以判斷侵犯范圍和遠處轉移等情況,從而對術前腫瘤分期進行準確診斷[4]。回顧性分析并總結本院從2010年3月-2012年5月收治的15例結直腸癌的患者,且均經過MSCT及手術病理學檢查證實,進一步探討MSCT對結直腸癌患者的臨床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組的患者共15例,其中男8例,女7例,年齡34~76歲,平均57.3歲。患者一般存在如下的臨床表現:腸梗阻、大便習慣改變、腹痛、腹瀉、便血、貧血、消瘦及腹部包塊等。
1.2 方法 在進行掃描前,給予采取清潔灌腸的方法,灌洗到流出液中無糞便殘渣為止。再對15例患者均運用鉑悅儀器(上海)有限公司所制造的MSCT儀器進行雙期增強掃描及平掃,掃描要求為掃描層間距、層厚為2~3 mm,將對比劑高壓注射至肘靜脈,流率為70~80 ml歐乃派克,門脈期40~50 s、后動脈期20 s進行掃描。
1.3 結直腸癌的臨床分期標準 根據Dukes的結直腸癌改良分期法可分為A、B、C、D四期。其中A期指腫瘤僅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層;B期:腫瘤浸潤或穿透腸壁肌層但尚未存在淋巴結轉移;C期:腸系膜血管蒂淋巴結轉移或存在區域淋巴結轉移;D期:出現遠處轉移。
2.1 根據結直腸癌發生部位 15例患者中降結腸癌3例,升結腸癌6例,直腸癌2例,乙狀結腸癌4例。
2.2 根據結直腸癌的病理類型其中大體分型情況如下:潰瘍型7例、增生型7例,浸潤型1例。組織學分型為黏液腺癌2例,腺癌8例,類癌3例,乳頭狀腺癌2例。
3.1 結直腸癌的臨床診斷經研究表明,其結果顯示男性患結直腸癌的發病率明顯高于女性,升結腸及乙狀結腸常見的發病部位,左半結腸癌臨床癥狀多為黏液性血便、里急后重、大便習慣改變、極少數伴有腹部包塊等,而右半結腸癌臨床癥狀以腹部包塊、貧血、消瘦、腹痛、腹脹等癥狀為主。關于傳統的檢查方法中的結腸氣鋇雙重造影和纖維結腸鏡,雖然對診斷結腸癌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但是對于結腸更深層次的病變的檢查效果不佳。而MSCT的問世可以彌補纖維結腸鏡和結腸氣鋇雙重造影的不足,它可以清晰顯示腫瘤的大小、部位及形態,且對于腫瘤的繼發征象(淋巴結轉移、腸梗阻、局部腸系膜增厚、肝轉移等)及形成的軟組織腫塊可以得到直接顯示,最終可以明確腫瘤的轉移情況,為腫瘤的術前準備提供好循證依據。
3.2 MSCT在結腸癌中的臨床應用 將造影劑經靜脈注入后,進行MSCT掃描,運用三期掃描可以有效地顯示腸壁的多層結構,強化腫瘤區、腸周的脂肪組織、動脈期腸道周邊動脈方面的掃描顯示最為清晰,可精確判斷淋巴結是否出現轉移、漿膜層是否存在浸潤突破基底膜,可明顯增加肝臟周邊輪廓,同時可判斷癌栓是否形成及出現腹部轉移[5]。采取MSCT掃描可以在平衡期時能明顯提高結直腸癌分期的準確性。結直腸癌可以使腸壁局部出現不規則的腫塊,隨著腫塊的進一步增大,會導致腸腔變窄,同時隨著腫瘤的浸潤轉移會導致周圍脂肪組織也會被破壞,進而經掃描后密度也明顯增加。一旦在大網膜中出現轉移常表現為局部腫塊陰影,腹膜部位會出現分散的結節,在影像方面出現線樣結構,最終各個分散的結節會形成圓餅樣結果,本文中的15例患者可出現腹膜轉移及腹水表現。淋巴結的大小是診斷是否出現轉移的重要標志,相關報道指明CT對淋巴結的顯示率為32%~63%,其值較低,而MSCT掃描對于淋巴結的檢出率可以明顯提高。
綜上所述,16層螺旋CT在結直腸癌的診斷方面體現了其獨特優點,體現了圖像重建后,相應的技術操作后處理,同時其整體性強,連續性也不錯。對于病變部位的細節可充分顯示,同時結直腸癌患者能夠準確診斷,這能夠給結直腸癌診斷提供依據,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
[1]吳國庚,王妍焱,王玉林,等.多層螺旋CT在大腸癌診斷中的作用[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3,19(11):1538-1540.
[2]王錫明,武樂斌,柳澄,等.多層螺旋CT成像技術在結腸腫瘤診治中的應用[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5,21(4):390-392.
[3]李良才,唐秉航,何亞奇,等.多層螺旋CT在診斷結腸病變中的應用[J].放射學實踐,2003,18(1):42-45.
[4]王晉祖,郝楠馨,李峰,等.多層螺旋CT仿真結腸鏡診斷直、結腸病變[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04,12(4):249-253.
[5]趙澤華,劉文瑾,徐嵩森,等.多層螺旋CT對于結腸鏡檢查失敗病人的應用[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4,38(12):1316-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