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琪, 張永勝
(1.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2.浙江師范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女性創業已成為世界范圍內擺脫婦女貧困、提高婦女地位、緩解就業壓力、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途徑。在中國,女性創業正在蓬勃興起,逐漸成為經濟增長的一個促進因素,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來鼓勵女性創業。《全球創業觀察中國報告(2007)》中指出,中國女性參與創業活動的絕對比例和相對比例都比較高。在參與調查的42個國家和地區中,中國女性創業者比例位于第六位(20.47%),其中女性初生創業者的比例排在第五位(19.27%),說明中國女性在創業活動中非常活躍。[1]中央電視臺《致富經》欄目和清華大學中國創業研究中心共同完成的《中國百姓創業致富調查報告》(2008-2009年度)也得到相類似的結論:雖然在不同年代,創業者主體還是男性,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女性創業者的比例在逐年提高,已從1993年前的19.64%發展到2009年的27.04%。正如馬克思所言,“每個了解一點歷史的人都知道,沒有婦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偉大的變革”。[2]雖然中國女性創業活動近年來發展較快,但國內學者在女性創業領域的研究尚處于啟動階段,現有的理論基礎還無法對更加廣大的女性創業提供指導性的借鑒意義。針對女性創業活動的特點,對女性創業的行為特征與影響因素進行專門研究,不僅可以從微觀上了解女性成功創業的因素進而指導創業者的戰略選擇,還可以在宏觀上解釋創業地區差異現象的產生原因并在政策上有效激勵創業活動,充分發揮女性從事創業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更多的女性創業成功。
那么現階段,女性創業具有哪些特征呢?女性創業者在年齡、受教育程度、所創辦企業的性質、獲取資源的方式等方面,與男性創業者相比,是否有所差異呢?女性創業者對外部的創業環境、創業機會的感知情況如何呢?這些問題都值得關注,展開研究。本文依據中央電視臺《致富經》欄目與清華大學中國創業研究中心聯合在全國范圍內展開的中國百姓創業致富調查項目提供的數據,從創業者性別的角度對女性創業行為特征與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相應的促進女性創業的對策建議。
女性創業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1975年Schrieier發表了題為《女性創業家:一個超前研究》的文章,文中她試圖勾勒出女性創業家的基本面貌,并指出除了在行業選擇上有差異之外,女性創業家與男性創業家之間有許多共同之處。[3]1976年,Schwartz在訪談20位女性創業家的基礎上完成了題為《創業:一個新的女性前沿》的文章,得出了與Schrieier類似的結論,而且她還是第一個把注意力放到女性創業障礙研究上的人。[4]她們的研究工作雖然深受當時男性創業行為研究的影響,強調女性創業者個人方面的內容,并簡單地把女性創業者看成一同質群體,研究方法也只是單一地采用描述性統計分析方法,但這些早期研究開創了女性創業研究的先河。
隨著女性創業數量的急劇增加,女性創業對社會和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引起了學者們對女性創業的極大興趣。到了20世紀90年代女性創業研究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一些學者開始嘗試構建女性創業的理論基礎,尤其對女性創業的動機、影響因素、特征等方面展開了深入的研究。如Gundry(1998)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將女性創業的動機與影響因素理論分為三大方面:一是環境影響理論,認為女性創業受家族企業的繼任、和環境密切相關的角色模型的存在,以及伙伴(通常是配偶)與專家意見等因素的影響。二是推動因素理論,認為創業是由枯燥和缺乏前景所致。具體說來,收入不足,失業、未充分就業,不滿意的工作條件和前景,希望更靈活的時間表以取得家庭和工作責任之間的平衡“推動”了大批婦女進入創業行列,同時包括任何促使女性辭去原有工作的家庭原因。三是拉動因素理論,將創業動機解釋為對商業的興趣、原來的帶薪工作無法滿足自我實現的強烈需要、將預期的機會轉為市場行為的渴望、自己當老板以及社會使命等。[5]Greene(1999)等則對女性創業不如男性活躍的原因進行了分析,認為女性創業水平低的主要原因是:首先,女性缺乏金融、會計和如何獲取創業資本的知識和經驗。其次,外部融資所需要的擔保超出了大多數女性的個人資產和信用記錄的范圍。第三,女性不能滲透到正式的金融網絡。最后,由于性別的刻板印象和歧視,女性創業家與銀行家的關系遭受損害。Haynes(2000)等認為女性創業前的勞動力市場經驗對她動員創業資源有深遠的影響,強調在創業初期與本地銀行建立關系的重要性。[6]另有Carter(1997)等學者對女性所創辦的企業主要是服務取向的這一行為進行了解釋,認為女性和男性有著十分不同的社會化經驗,而不同的社會化經驗會導致一些獨特能力的發展。[7]Anna等(2000)認為女性在傳統行業里創業往往有更高的識別機會的創業效率和更高的生活平衡和安全的職業期。[8]坎迪達(2006)等五位清一色的女性教授則在《女性創業》一書中通過細致的文獻研究和實證研究后得出:“男性也好,女性也好,所需的創業技能沒有差別,所面對的組織構建過程也大同小異。然而女性企業家能夠貢獻給企業的個人資源、技術、背景和管理經驗與男性不同,女性對于成功的態度和期望值也與男性和整個社會觀點不同”,“女性面臨更高的創業障礙”。[9]前言22為此,她們在書中著重對為什么女性在追求創業成功的進程中,會遇到如此之多的困難?在大批投身創業的現代女性企業家中,為什么缺乏引領高成長、高潛力企業的商界英雄?女性應如何獲取創業資源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究。
上述研究成果表明,女性創業具有顯著的特征,且影響女性創業行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這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本文所使用的主要是中央電視臺《致富經》欄目與清華大學中國創業研究中心聯合在全國范圍內展開的中國百姓創業致富調查項目2008-2009年度的數據。本次調研的對象是創業者本人,調研的總樣本量3312份,有效問卷3284份,涉及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覆蓋華北、華東、中南、東北、西北和西南六大區域,其中女性創業者樣本量共計888例。
本文采用SPSS15.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分類變量資料用例數或百分比的形式描述,并根據資料的類型、分析的目的選擇相應的統計分析方法進行統計推斷,如Pearson相關分析、回歸分析等。
根據問卷所得的數據我們比較了18歲以下、18-25歲、26-35歲、36-45歲、45歲以上五個年齡段的女性創業者的人數比例。我們發現女性創業者的創業年齡多集中在18-35歲,占女性創業人數的77.9%;而男性創業者的創業年齡大部分集中在26-45歲,占男性創業人數的79.3%。(見表1)中國女性比男性的平均集中創業年齡提前了一個年齡段,這與女性一般比男性早成熟、早就業等有關。

表1 男女創業者年齡分析
在行業分布上,女性創業者所創辦的企業主要集中于批發、零售業、餐飲業、休閑娛樂業、房地產等個人消費服務業,所占比重最大為24.3%(男性的比例為14.7%);其次分別是紡織服裝加工業占14.8%、農產品加工業占13.0%、基礎服務業(通信、信息)占12.8%、農業養殖業占10.1%、工業加工業占9.8%、生產和市場服務業(物流、電子商務、金融、中介咨詢)占6.5%、農業種植業占4.9%、公共服務(教育、科技、衛生、健康)占2.3% ,其它占1.5%。(見圖1)
通過數據比較發現,男性和女性創業的行業選擇有明顯差異。女性創業者更偏好個人消費服務業和紡織服裝加工業,兩項相加所占比重達39.1%,遠高于男性的20.3%;而選擇工業和農業加工業創業的女性人數比例遠低于男性創業者,前者是22.8%,后者是35.3%。原因可能是,個人消費服務業和紡織服裝加工業風險小、資金門檻低、投資回收快,更適合女性創業,或者是因為女性創業者創業前大多具有這些行業的從業經驗。

圖1 男性與女性創業行業的分布與差異
依據不同的角度,創業類型有多種劃分方法,其中全球創業觀察研究項目從創業動機的角度將創業分為機會型創業和生存型創業兩類。機會型創業是因為有吸引力的機會而選擇創業,是一種個體的偏好,并將創業作為實現某一目標的途徑;生存型創業是因為沒有其他適合他們的工作而創業,即是一種被迫的選擇,表現為創業市場的現實性。
我們在對“可能影響女性創業的因素”的調研中發現,個人的工作經驗、沒有更好的就業選擇、發現市場機會是排在前三位的主要影響因素,分別占32.3%、31.2%和27.1%。由此可見,大多數創業女性是因為沒有更好的就業選擇才創業,并不是因為有更好的機會才創業,機會導向而驅使女性創業的相對較少,而男性創業者則機會型趨向較明顯。(見圖2)這也反映了為生存需要而創業仍然是當前中國女性創業的主導類型。

圖2 男性與女性創業動機識別
調查數據表明,有3/4多(占總體的75.2%)的女性創業者選擇本地創業,而選擇異地創業的不到1/4。在女性創建的企業中,組織形式主要是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分別占41.1%、40.5%,兩者合計達81.6%;外資企業份額極少,僅占總體的4.4%,不足5%。與男性相比,女性選擇個體創業的比例要高得多。(見表2)
女性在本地創辦私營或個體企業主要是因為女性普遍較保守,出于降低創業失敗的風險、便于照顧家庭、孩子等因素考慮而作出如此選擇的。

表2 男女創業者創業企業的性質分布
調研數據表明,女性創業初期融資渠道主要是個人資金積累和合伙集資,分別占32.7%和37.0%;女性創業者初期投資規模不大,25.3%的初期創業資金規模在5-10萬元左右;10-30萬元之間的資金規模其次,占總體的21.2%;50-100萬元只有11.2%;100萬元以上更少只有7.6%;1萬元以下的規模占3.8%。女性融資額主要集中在5-30萬之間,占46.5%。而創業者籌集資金在50萬元以上的男性達32.0%,女性只有18.8%,尤其是100萬元以上的男性達15.6%,女性只有7.6%。(見圖3)這些數據表明男性創業者籌集資金的數額普遍大于女性。這與女性思想比較保守,多數從事資金門檻不高的個人消費服務業和紡織服裝加工業有關;而男性創業者多從事資金門檻較高的工業和農業加工業等行業。

圖3 男性與女性創業初期籌資金額比較
創業者的個人素質在創業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影響著創業過程中創業者對創業行業的選擇、盈利目標的確定和成長戰略的設計等創業行為。清華大學企業研究中心主任高建教授的研究結果也表明:女性創業活動與受教育程度有關,受過教育的女性創業活動更活躍。[10]Coleman(2000)認為擁有大學學歷的女性尋求債務融資的可能性更大。[11]調研結果也證實,不同學歷的創業者在創業動機方面也存在著顯著差異。學歷高的創業者更多的是機會型創業,趨向于對開創事業的追求,把創業當作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工作來對待;學歷低的創業者以生存型創業為主導,更趨向于致富或生存需要。
另外,在對女性創業失敗的原因調研中我們也發現,相對于創業項目選擇錯誤(22.05%),或者產品技術落后(22.83%)等失敗原因來說,選擇經營管理不善原因的人數比例更大,占31.76%。這些數據說明在女性創業者看來,創業者自身的個人能力素質對創業成敗有重大影響。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設1:
H1.女性創業者的個人素質是影響其創業行為的主要因素
女性創業前的職業有助于創業者獲得相關的行業經驗和整體的商業經驗。擁有相關的行業經驗讓創業者有機會掌握專門知識、建立聯系、了解所選定行業存在的規則和商業行為模式;整體的商業經驗則讓創業者容易在市場營銷、經營、金融等特定領域內獲得專門的知識。對創業女性的調查結果也顯示,現實女性創業者中具有企業從業經歷的比例最高,占37.5%,原職業是公務員和軍人的女性創業比例很低,分別只占4.3%和0.3%。(見表3)
創業前的職業經歷有助于女性創業者積累創業必需的經驗、技術、人脈、市場信息等,為創業奠定基礎。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設2:
H2.創業前的職業對女性創業行為有重要影響

表3 女性創業者創業前的職業分布
經驗、渠道和技術等獨特資源的掌握可以大大增強創業者識別創業機會、集聚創業資源從事創業活動的能力,能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將商業概念變成有形產品或無形服務并將它們推向市場成為可能,從而大大提高創業的成功率。我們在對女性創業者關于“所選擇的創業項目中具備最大的優勢是什么”的調研中也發現,有43.5%的人認為是熟悉行業的管理運作模式,有32.8%的人認為是熟悉進貨或銷售渠道,有23.1%的人認為是掌握項目的關鍵技術,即經驗、渠道和技術是女性賴以依存的三項核心優勢。(見圖4)根據上述分析提出假設3:
H3.行業經驗、渠道、技術等獨特資源的掌握是女性創業成功的核心所在

圖4 女性創業者對所選擇的創業項目中所具備的最大優勢的判斷①
女性創業特征分析表明,女性創辦的企業大多聚集在成長空間有限的個人服務行業,且大多偏好在本地創辦私營或個體企業,“女性創業者的這些決定也許并不是一種選擇的結果,而只是環境使然”。[9]7調研數據也表明市場機會和商機等環境因素是影響女性是否創辦企業的主要因素。我們在對“您是在什么因素影響下考慮創辦企業的?”的調研中發現,分別有32.3%和27.1%的女性創業者選擇是“看到了創業機會和市場機會”。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保持了持續增長的趨勢,這為中國女性創業提供了更多的商機和市場機會,從而吸引了更多的女性投入到創業大軍中來。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假設4:
H4.創業環境因素對女性創業有重要影響
本文通過選擇典型數據進行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等方法來檢驗上述理論分析和研究假設。分析對象女性創業者的有效樣本數為835,樣本量較大,具有較強的代表性。
1.指標變量選取
我們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根據問卷調研以及理論分析的需要,選擇了包括新創辦企業的性質、所屬行業、獲取資源的方式、企業的規模等用于反映創業者創業行為的變量。同時選擇了年齡、受教育程度、創業前的職業、創業者個人素質、創業資源、創業環境等變量作為對受調查者的行為特征的考察指標。(見表4)

表4 女性創業影響因素的指標變量體系
2.相關性檢驗
首先,使用SPSS15.0統計軟件對上述各因子進行了相關性分析,表5輸出了變量的相關系數矩陣。通常相關系數在0.3-0.8之間即可認為變量間存在相關關系,并可以進行主成分分析。②結果顯示,變量之間存在相關性,可以進行主成分分析。

表5 影響因素指標的相關系數矩陣
然后,利用SPSS15.0統計軟件對作為初始自變量的創業者年齡、創業前的職業、學歷、個人素質以及資源、環境六個因子進行主成分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分析結果表明,作為初始自變量的創業者年齡、創業前的職業、學歷、個人素質、資源因素以及環境因素,在探索性因子分析后,可概括為兩個維度,不妨設為F1、F2,其中F1涵蓋創業者職業、學歷、年齡等指標信息,即綜合反應了包括年齡段、創業前所受的教育、從事的職業等女性個人特征對女性創業行為的影響力;F2涵蓋了創業環境、創業資源、創業個人素質等指標信息,即綜合反應了包括創業環境、創業資源以及創業者個人素質等企業生存因素對女性創業的影響力。因此經過主成分分析,我們最終的兩個自變量為F1和F2。各自變量在主成分上的得分系數矩陣如表6。

表6 各自變量在主成分上的得分系數矩陣
根據因子得分系數矩陣可得:

3.回歸分析模型
利用SPSS15.0統計軟件,通過建立女性創業行為與影響因素的回歸模型以檢驗研究假設,構建回歸模型如下:

其中,Y表示女性創業行為的評價指標;Intercept表示模型截距;Fi表示解釋變量;i表示相關解釋變量Fi的回歸系數;ε表示隨即擾動項。
分別以新創企業的籌資方式Y1、注冊資金Y2、企業性質Y3以及企業所屬的行業Y4等為因變量,并以反映女性創業者個人特征的F1與反映創業資源、創業環境、創業者個人素質等企業生存因素的F2為自變量進行回歸分析和模型擬合,以檢驗前文中所提到的假設。③
在女性創業行為與影響因素回歸分析模型中,F 值分別為0.558、4.956、2.302、5.021,顯著性相伴概率分別為 -0.001、0.010、0.003、0.010,表明回歸方程 1 不顯著,其余三模型的顯著性較好;判定系數R2分別為 0.002、0.012、0.006、0.012,說明線性相關程度較密切,擬合程度較高;回歸模型中解釋變量回歸系數的t檢驗都是極顯著的,表明各個自變量(創業者的個人素質、創業資源、創業環境等)對因變量(新創企業的籌資方式、注冊資金、企業性質以及企業所屬的行業)的影響都達到極顯著的水平。(見表7)

表7 女性創業影響因素的回歸分析數據
1.女性創業行為受創業者個人素質、創業前的職業影響較大,尤其是女性創業前的經驗、技術、市場渠道的積累對其創業行為影響很大。因此加強對女性創業者的個人資本投資是促進女性創業的根本措施。
2.女性創辦的企業多屬傳統的個人消費服務行業,且一般是規模較小的個體或私營企業,因而普遍面臨創業資源短缺的問題。因此女性創業者創造性地使用外部資源是保障創業成功的重要措施。
3.女性創業與所在地區創業環境,如資本的可獲得性、市場的開放性、人才的可獲得性等密切相關。因此改善創業環境,提供良好的軟硬件條件是扶持女性創業的主要措施。
1.女性創業者應加強對自身人力資本的投資以提升創業能力
人力資本涵蓋了創業者全方位的個性化特點、技能和經驗。對女性創業者來說,加強人力資本投資的途徑有:(1)通過學校系統學習。目前中國已有許多大學專門針對創業開設課程和項目,創業者可從學校的求學過程中學習起草商業計劃、獲得經商技巧和手段。(2)從工作中積累經驗。《轉手給沃倫·巴菲特前我領略到的真諦》一書的作者巴奈特·海茲伯格曾給他的學生或年輕創業者這樣的建議,“別人賺的五分錢或一毛錢都值得你去學習”,“無論在多大的企業中你都能學習到行業經驗、得到管理機會并經歷創業過程等”。[9]23創業前的工作經歷有助于創業者積累起豐富的行業經驗和整體的商業經驗。(3)通過參加行業協會、商業性社交網絡等獲得行業信息、市場渠道、社會關系資源等。加強與這些商業網絡成員和職業人士的聯系,可以快速擴展創業者的知識和社會關系資本。
2.女性創業者應創造性地使用外部資源以解決創業資源不足問題
相對男性創業者來說,在創業資源的擁有方面,女性創業者一般處于劣勢。因此女性創業者掌握創造性地使用外部資源的技巧尤為重要。創造性地使用外部資源的技巧之一是強調控制資源而不是占有資源。例如,對于企業所需的昂貴的機器設備選擇租賃而不是購買,因為選擇購買這些設備不僅要花費大筆現金,而且對企業長時間的發展設定了一個特定方向,增加企業的退出成本;對于企業的員工,盡量聘用臨時工或短期合同工而少雇傭全職人員、或以低于市場的價格雇傭家人、或用股權計酬方式支付工資等,以減少企業的一般管理費用;而對于廣告公司、物流公司等服務提供商,可要求他們以低于市場的價格提供服務,并許諾以后會以全價與之進行長期合作來作為回報。創造性地使用外部資源的技巧之二是善于使用“他人的錢”,這里的“他人”可以是顧客、賣主、雇員等。例如對應付賬款和應收賬款進行隨時監控,通過早收款與遲付款來使資金需求最小化;創建一套及時運輸、減少存貨的體系,并與供應商談成最有利的可行性條款以減少存貨占用的投資等等。
3.政府應通過政策創新和搭建女性創業扶持平臺等措施改善女性創業環境
創業理論研究表明,創業機會是創業的核心,而創業機會來源于良好的創業環境。為此,政府應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和女性創業的現實需要,進行政策創新,加強對女性創業的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并積極搭建扶持女性創業的平臺,如:服務平臺,為女性創業提供一條龍服務;培訓平臺,對女性進行技術培訓、管理培訓等;信息平臺,向創業女性提供區域產業發展信息等;融資平臺,引導金融機構為女性創業定制專門的金融產品,以適應女性創業起點低、起步遲、經營分散、形式靈活的特點,同時建立金融風險管控機制,出臺控制女性創業風險的制度和措施等。
注釋:
①問卷答案中有多選的,致使百分比加總后超過100%。
②王寶進:《多變量分析統計軟件與數據分析》,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③其中企業員工規模變量由于與注冊資金變量接近,所以不作回歸變量。
[1]高建,程源,李習保,姜彥福.全球創業觀察中國報告(2007)——創業轉型與就業效應[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44.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571.
[3]Schrieier J.The Female Entrepreneur:A Pilot Study[M].Milwaukee:Centre for Venture Management,1975:34.
[4]Schwartz E B.Entrepreneurship:A New Female Frontier[J].Journal of Contemporary Business,1976,5(1):47-76.
[5]Gundry L K,Ben-Yoseph M.Women Entrepreneurship in Romania,Poland,and the U.S:Cultural and Family Influences on Strategy and Growth[J].Family Business Review,1998,7(3):273-286.
[6]Haynes P J,Helms M M .When Bank Loans Launch New Ventures:A Profile of the Growing Female Entrepreneur Segment[J].Bank Marketing,2000,32(5):28-34.
[7]Carter N M,Williams M,Reynolds P D.Discontinuance Among New Firms in Retail:The Influence of Initial Resources,Strategy and Gender[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7,12(2):125-145.
[8]Anna A L,Chandler G N,Jansen E,Mero N P.Women Business Owners in Traditional and Non Traditional Industri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0,15(3):279-303.
[9]坎迪達·布拉什,南希·卡特,帕特里夏·格林,等.女性創業[M].張莉,徐漢群,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
[10]高建,邱瓊.中國創業活動評述——全球創業觀察中國報告要點[J].中國人才,2003(8):4-6.
[11]Coleman S.Access to Capital and Terms of Credit:A Comparison of Men and Women Owned Small Businesses[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00(3):3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