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偉,黃瑞寶
(泰山醫學院社會科學部,山東 泰安 271016)
醫德問題一直是醫學界永恒的話題,醫務人員高尚醫德行為習慣的養成是一項從醫學生到醫生一脈相承的系統工程,醫學院校的醫德教育將直接影響醫療衛生系統的職業道德、行風建設。2011年,衛生部倡導的注入醫德新內容的“三好一滿意”活動已經深入人心,但醫德滑坡引起的醫患糾紛卻一直是醫療界難以克服的頑疾,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1]。
筆者選擇了“公共思想政治課課堂行為傾向調查分析”為問卷主題,通過調查泰山醫學院大一到大三的400名學生臨床醫學、影像、護理專業大學生的公共思想政治課開設時間、上課率、到課率及上課表現進行隨機調查,對目前醫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
為了能夠通過客觀的調查發現問題、總結問題并解決問題本次調查采取整群抽樣的方法,共發放問卷 400份,收回問卷 386 份, 有效回收率為 96.5%。其中男生185人,占47.9% %,女生201 人,占52.1%;大一學生150人,占38.9%, 大二學生119 人,占30.8%、大三學生117人,占30.3%,見表1、表2。

表1 386名醫學生對開設思想政治課的態度及行為調查

表2 386名醫學生對開設思想政治課的態度及行為調查
3.1.1 顯性逃課得到遏制,隱形逃課難以根除
大學生逃課幾乎是全國高校的一個普遍現象。據調查, 高校專業課逃課率是20%,基礎課是25%,哲學、政經等公共課在50% 以上。大學生逃課已經嚴重影響了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大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和綜合能力的提高。針對大學生逃課這一普遍問題,各大高校普遍采取了上課點名、學生出勤和考核成績、升留級制度掛鉤等一系列強制措施,對遏制逃課現象起了一定的作用。從表2課堂出勤情況統計數據看,泰山醫學院思政課的的出勤率達到 70%以上,而大一思政課的出勤率到達了80%以上。雖然高校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解決了大學生顯性逃課(是大學生在自己不想上課的情況下選擇不到教室上課)的問題,但卻不能解決隱形逃課這一頑疾(即學生按時來上課,不遲到、不早退、似乎也在認真聽課,但實際上“身在曹營心在漢”,心思早就不在課堂上,只顧做自己的事)[2]。在課堂上做與課程無關的事情得到了相當部分同學的贊同,而且越到高年級認同率越高。
3.1.2 隱形逃課課堂行為表現從學生課堂行為表現
調查顯示,大一學生上課認真聽講的要高于大二、大三學生。1/2以上的大一學生認真聽講;大二 、大三學生認真聽講的只占到1/3左右,而且呈現越到高年級認真聽講率越低的趨勢。從對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必要性認識態度看,絕大多數同學已經意識到思想政治理論課、醫德教育在自己未來醫生職業中的重要意義。但屬于思想政治理論課范圍內的不同科目學生認真聽講的比例有很大差異。表2調查顯示,與考研有關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等課程,學生的聽講率遠遠大于重要但不屬于考試科目的醫學倫理學課程。
從醫學生隱形逃課所從事的與課程無關的活動來看,絕大多數學生傾向選擇閱讀與課程無關的書籍。而在選擇所讀書目的類型上也存在顯著的差異。大一學生選擇做與課堂無關的活動,主要集中在看休閑娛樂書居多;大二、大三學生看與考研、就業有關的英語書、專業書居多,而且大二、大三學生選擇看英語和專業課的比例遠遠大于大一學生。由此可以看出,絕大多數醫學生已經意識到大學時光的寶貴與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性,但對學習內容卻采取了功利主義的態度,課堂上所從事的活動內容大多與考研、就業有著必然的聯系,并且年紀越高功利主義學習態度越加明顯。
功利主義 (Utilitarian) ,又稱功用主義或樂利主義, 最早由西方的哲學家邊沁所提出,是一種以實際功效或利益作為道德標準的倫理學說,其實質在于將行為的后果或遵循行為規則的后果能否有助于所有當事人功利(快樂、安康、利益、益處、效用、偏好與幸福) 總量的最大化視為其是否合乎道德的標準。功利主義學習觀在高校教育中體現為強調追求人生幸福和利益的最大化,把個人利益放在社會利益之前, 并強調實用的課程體系,注重實用性和效益。
調查顯示,針對當前的社會形勢和嚴重的就業壓力,醫學生功利主義的學習觀也日漸凸顯,突出表現在學生對待所授課程采取了極端功利態度,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和個人利益,不論是專業課還是公共課都簡單地分為有用和無用兩大類。與就業、考研有關的課程如英語即有用必須學好、學精,由此英語課逃課率極低,即使是對英語毫不感興趣的學生也采取了按時上課的態度。相反,如對與就業、考研沒有實際價值的課程如公共思想政治課甚至某些專業課因為不屬于考研科目而漠視逃課[3]。
3.2.2 功利主義學習觀對醫德教學效果的影響
在這種功利主義學習觀的影響下, 相當一部分醫學生沒有意識到醫德教育重要性,一切學習內容均圍繞著考研、就業為中心。面對嚴重的就業壓力,考研成為絕大多數醫學生學習的唯一目標和動力。(據泰山醫學院提供的數據顯示,2010年泰山醫學院臨床醫學系共有本科畢業生1062人,900人報名參加了碩士研究生考試,報考率為85.1%),因而把更多的時間花費在有用課程所謂提高專業知識和應試教育指導下的英語水平的提高上,(教育部規定所有大學都要開設外語必修課。結果是本科生的外語課時加上課余時間都要用于外語學習, 要占他們大學有效學習時間的 30%)而恰恰忽視了與專業知識同等重要的醫德教育。這不僅擾亂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影響了師生之間的和諧,導致高校醫德教育有名無實,醫德不斷滑坡。
正視目前的醫德現狀,功利型學習態度與醫德滑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果不從根本上淡化、消除醫學生的功利學習觀念,采取行之有效的對策與措施,那么功利主義學習觀對醫德的阻礙,將不斷延伸于未來的醫護工作中,導致職業活動中變本加厲的利益熏心,醫德淪喪。
針對學生隱形逃課與顯性逃課的功利主義學習態度問題,有學者提出創新課堂座位管理制度, 即將學生的座次與成績考核掛鉤, 促使學生主動往教室前排就坐, 使得教室前面若干排座位座無虛席, 學生主動在座次表上簽名之后, 每一位學生的到課、聽課狀況便受到有效約束,其到課、聽課狀況將成為教師考核學生成績等有效措施[4]。另有學者提出完善考試制度應加大學生平時出勤、作業、實踐、課堂參與的比重, 使其至少占50% , 減少期末終結性評價的比重等。這些措施確實從一定程度上能夠遏制隱形逃課,但須看到,改變醫學生功利主義學習觀,單純的“堵”是解決不了問題。必須從根源出發,調動學校、家庭社會等各方面力量,通過各種渠道使醫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性進行思想上疏導、觀念上轉換,進一步提高對醫德的認識,堅定其醫德信念。
4.2.1 改革授課方式、提升教師授課的吸引力
從各大醫學高校目前的情況看,思想政治課大多采用大容量課堂教學,人數過多,類似討論等一些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活動難以展開,給學隱形逃課提供了機會,教學效果難以保證。針對這一問題,應當與教務處等相關部門協調,盡可能的采用小班制形式授課,讓學生從思想上重視以保障教學效果。同時教師要提高自身授課水平,避免照本宣科,枯燥無味的授課方式,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熱情和興趣,增強醫德教育的實效性。
4.2.2 加強醫學院校德育體系建設
從醫學生到醫生的培養、成長、成熟的每一個階段,都需建立一套基礎課與專業課有機統一的醫德教育體系。同時可借鑒新加坡的成功先進經驗,增加傳統文化教育的必修課,對醫學生進行系統的道德規范和道德知識教育,使醫德教育和醫療技術教育一樣, 循序漸進、逐步發展。
4.2.3 加強教學管理
相關部門與任課教師應加大對學生平時出勤、作業、實踐、課堂表現監督檢查力度,把出勤、作業、實踐、課堂表現等作為評價學生學習成績的一個重要指標。
醫學生功利主義的學習態度原因錯綜復雜, 其真正的、最深層的原因是教育體制問題。在現行教育體制中,應試教育仍占據主導地位, 一些學校已經拋棄了學術神圣的傳統,完全按照市場化的功利主義邏輯進行運作,以各種經濟指標管理教學和科研;在經濟利益刺激下盲目擴招造成教學質量下降;各種文憑班、老板班讓大學淪為錢權交易的場所;為了追求就業率,不惜在就業數字上大費周章。此外,教師們熱衷于拿各種課題,流連于各種評獎,大學普遍存在重科研輕教學;重科研數量輕科研質量;重實用性研究輕基礎性研究的不良傾向。這種功利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環境導致了醫學生功利主義的學習態度。因此,高校教育制度改革才是解決醫學生功利主義學習觀的根本所在,其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只能起到修修補補的作用[5]。建立一套從培養、評價到就業的教育體制,才能在高等教育領域內進行全方位法治建設。
4.3.1 改革高校教育招生、培養模式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存在的普遍問題是諸多高校有行政化傾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始終把高校看作它們附屬的事業單位, 這表現在政府對學校的定位、學科的審批、校領導的產生和任用、職稱的評定、項目的審批、財政撥款的額度,甚至學生入學標準、博士點的審批等事關高等教育大局的諸多方面, 都屬行政的范疇。管的過多必然導致高校缺少自己的辦學自主權,不能建立適應市場變化的專業設置與調整機制,學校培養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逐年的就業壓力加大。因此,高校必須進行一系列“去行政化”的法治改革,真正實現高校自主辦學權,自主依法治校,為高校的自主發展營造一個寬松的環境。
根據十七屆六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全面加強學校德育體系建設,改革課程設置,強化專業課、人文社科課程,淡化英語課等工具型課程,嘗試取消四級考試與學位掛鉤、六級考試與就業掛鉤的潛規則、 實現專業知識與醫德情商的綜合提高。
4.3.2 改革高校教育評價體系
升學率、考研率目前已經是評價高校教學質量與水平的重要砝碼,諸多高校以功利為目的,以學生考研作為高校宣傳招生的招牌,同時造成醫學生畸形的“不簽就業書,不發畢業證”等被動就業的情形,而至關醫學生職業聲譽的醫德教育早已被拋之腦后。針對這一現象,相關部門要理清思路,作出相應思考和政策調整,建立合理的高校教育評估體系,摒棄高校的功利主義教育思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真正改變醫學生功利主義的學習現狀,做到標本兼治。
4.3.3 完善就業體制,解決后顧之憂
如果解決了大學生的就業后顧之憂,大學生的自覺意識將會自動被挖掘,醫學生的醫德提高也就不是空中樓閣了。一方面相關部門必須做好就業的各方面保障工作,切實為促進醫學生順利就業提供機會及各方面保障。同時高校要加強就業指導工作,就業指導要貫穿于整個醫學生學習生涯。對大一學生可通過思政課進行正確的職業觀、價值觀教育,引導醫生學生樹立高尚的職業理想和擇業觀念,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 同時開展個性心理和職業適應性測試, 讓醫學生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氣質性格、能力特長等,有的放矢的進行職業生涯設計。當然,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提高醫療行業的醫術醫德,更需要動員社會各界力量,整合社會各種資源,盡快啟動和加快教育的法制化進程。
[1]馬 偉,胡 睿.“三好一滿意”視野下醫學生醫德教育體系構建的思考[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1,(6):793.
[2]徐宏輝.走出功利主義誤區,構建人文教育平臺[J].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6):103.
[3]鄭禮琳.大學生功利主義學習觀對師生關系的影響[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10,(4):15.
[4]王長民.根治逃課視野下的座位管理制度創新[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6):43.
[5]李士萍,康曉輝.大學生逃課問題與高校教育制度改革[J].中國成人教育,2007(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