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歡
(上海大學經濟學院,上海200444)
2002年11月,中國與東盟正式簽署《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標志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AFTA)正式開始建立。自2005年7月開始,雙方全面啟動降稅進程,中國和東盟雙邊貿易在各自的對外貿易總額中的比重不斷增加,至2010年,在中國和東盟走過了近10年的共建自貿區之路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全面啟動,標志著雙方的經貿關系上升到新的歷史高度,為中國和東盟各國的貿易發展和經濟合作增添了新動力。
近年來,很多學者對CAFTA的貿易效應進行了相關的研究,一部分事前研究運用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CGE)對貿易效應進行預測,也出現很多運用引力模型對CAFTA的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效應進行的事后研究。
為了研究歐洲經濟共同體的貿易效應,巴拉薩在1967年建立了巴拉薩模型,之后很多學者運用這一模型對不同區域經濟一體化地區的貿易效應進行研究,Perera(1998)運用修正的巴拉薩模型對東盟自由貿易區貿易效應進行了研究,其結果顯示不同的成員國以及不同的商品會產生不同的貿易效應。巴拉薩模型廣泛應用于測量區域經濟一體化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效應,原巴拉薩模型的基本假設是進口需求的收入彈性在區域一體化前后分別保持不變,而建立一體化區域會改變出口需求的收入彈性。如果進口需求的收入彈性增加就表明存在總的貿易創造效應,即國內產品被從區域內成員國或區域外貿易伙伴的進口所替代。對區域外進口需求的收入彈性減小表明存在貿易轉移效應,即對一體化區域外的進口被區域內進口或本國產品所替代。
巴拉薩模型由下式給出:

其中,Mi為i國的進口額,Yi為i國人均GDP,α和u分別為常數和誤差項,β即為進口需求的收入彈性。
對(1)式兩邊取對數,可以得到:

根據(2)式可以分別構建總進口需求方程,區內進口需求方程以及區外進口需求方程:

其中MTi,MIi和MEi分別表示i國總進口,一體化區域內的進口和區外的進口。
當βt和βi在建立CAFTA之后的值都大于在建立CAFTA之前的值,我們可以說CAFTA下中國的進口存在貿易創造效應,即國內產品被從CAFTA區域內成員國的進口所替代。當建立CAFTA之后的βi大于建立之前的值并且βt小于CAFTA建立之前的值便存在凈貿易轉移,即對CAFTA區域外的進口被區域內進口所替代。
在了解大量利用CGE和引力模型分析CAFTA貿易效應后,本文運用擴展的巴拉薩模型分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下中國進口貿易的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
為了檢驗模型的穩定性,運用周檢驗,根據F統計量發現1992—2007年之間確實存在結構性變化,另外在(3)~(5)式中加入虛擬變量以區別CAFTA建立前后不同時間,可以得到模型如下:

其中,D為虛擬變量,當時間區間為1992—2001年時,D取0,此時β值為1992—2001年中國進口需求的收入彈性;當區間為2002—2007年時,D取1,此時進口需求的收入彈性為β+γ。根據估計得到的不同系數值,可以檢驗是否存在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效應。
由于考慮到國際金融危機對全球貿易的影響,本文選取了1992—2007年的數據,2002年CAFTA正式開始建立,把2002年作為CAFTA建立的分界點。中國進口總額和自東盟各國進口額由COMTRADE數據庫獲得,中國對區內和區外進口額在此基礎上計算得到。模型中用人均GDP代替收入水平,兩項數據均來源于世界銀行數據庫。
運用Eviews 5.0對上述(6)~(8)式進行最小二乘法估計,結果如下所示:

表1 實證結果
從回歸結果可以看到,各系數的符號與預期相吻合,進口值與人均GDP正相關,從修正的R2、F統計量以及D-W檢驗值可以看出模型擬合非常好,而且各變量的系數至少在10%的顯著水平上顯著,變量能夠很好地解釋被解釋變量。由上述回歸結果可以得到中國進口需求的收入彈性估計值,見表2。
由表2可以看出中國進口總需求、區內進口需求和區外進口需求的收入彈性在建立CAFTA后都大于建立之前,這表明存在貿易創造效應,但不存在貿易轉移效應。這說明中國國內高成本的產品被國外低成本進口產品所替代。沒有檢測到貿易轉移效應,一方面可能由于目前CAFTA產生的轉移效應還比較有限,中國與東盟全面減稅開始于2005年7月,由于考慮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選取數據時間截至2007年,所以自貿區真正發揮效力的時間還比較短,另一方面很多企業并沒有真正意識到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重要性,這也可能導致了CAFTA貿易效應的局限性。另一個解釋是由于中國于2001年加入WTO后對CAFTA區外許多國家的進口關稅大幅下降導致的。

表2 中國進口需求的收入彈性
本文運用修正的巴拉薩模型分析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下中國進口貿易的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效應。實證結果表明,截至2007年CAFTA下中國進口貿易只存在貿易創造效應而不存在貿易轉移效應。
由于巴拉薩模型變量比較簡單,模型對諸如價格、關稅等對貿易影響較大的變量并沒有考慮,所以本文對貿易效應的解釋可能比較有限。另外,我們不能對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效應作精確的測量,今后應對不同行業產品貿易的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進行具體測量。
[1]薛敬孝,張伯偉.東亞經貿合作安排:基于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的比較研究[J].世界經濟,2004(6):51-59.
[2]陳漢林,涂艷.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下中國的靜態貿易效應——基于引力模型的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7(5):47-50.
[3]郎永峰,尹翔碩.中國—東盟FTA貿易效應實證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09(9):76-80.
[4]Balassa,B.Trade Creation and Trade Diversion in the European Common Market[J].The Economic Journal,1967,77(305):1-21.
[5]Perera,L.P.Trade Creation and Diversion in the ASEAN Economic Integration[D].Thammasat University,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