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劍峰 李瑞龍
膝關節臏下脂肪墊損傷是運動性疾病中的常見病,多發于經常爬山、下蹲、步行等膝關節運動較多的人群。筆者在最近10年的工作中,對于該病患者,總結出一套簡便易行,且行之有效的推拿手法,并配以艾灸療法,現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共80例病例,男27例,女53例,年齡最小35歲,最大65歲,其中單側發病75例,雙側發病5例,發病最短3個月,最長4年。
1.2 治療 治則:通絡化淤,理筋止痛;手法:推、摩、揉、點、運動手法等;取穴:血海、梁丘、足三里、陰陵泉、委中、壓痛點等。
1.2.1 推磨撥理膝周法 患者仰臥,醫者站于患側,一腿撐地,另腿屈膝至于患肢膝腘窩下部,使其微屈30°左右,醫者雙手掌上行推、揉摩膝關節兩側,以溫熱維度,反復多次。醫者雙手拇指并攏,用拇指端由后向前撥膝關節外側副韌帶附著點至膝眼一線及內側副韌帶附著區域至內測膝眼一線,重點為膝關節前部近膝眼部,操作時如有局部條索樣跳動感,可加以重點施術。即止,單手同側拇指理上述部位[1]。
1.2.2 滑壓膝周拉臏法 接上法,雙手拇指由內外膝眼處向上,滑壓至兩側髕骨上角,雙手握拿膝關節,配合膝關節屈伸運動,雙拇指上下滑壓兩側膝眼,雙手拇指點揉內外側膝眼股四頭肌腱、鶴頂,以掌根、小魚際、拇指端及其他四指協同發力,將髕骨向上、下、內、外方向進行推拉,酸脹感或牽拉感以患者承受為度[2]。
1.2.3 搖抖屈伸理膝法 醫者將患者腳踝夾于腋下,并保持患膝屈曲30°,雙手拇指在上,四指在下環拿膝關節,夾住腳踝的上臂與雙手協同用力,使患肢在向下牽引的狀態下仍保持屈曲狀,此時,雙手將患膝左右快速搖動,3~4個來回為一組,3~4組后放松牽引,將膝關節有節奏的向下鈍壓,力量不宜過大,且抬手要比下手快,此時多可文集膝關節有‘咔嗒’響聲[3]。
1.2.4 點揉牽拉梳膝法 患者俯臥,醫者屈其患膝,單或雙拇指大力點揉委中,拿揉小腿后肌群;患者仰臥,醫者兩手拇食二指共點患側血海、梁丘、足三里、陰陵泉,酸脹感以患者承受為度。壓放氣沖,患側屈膝屈髖,將患肢伸直進行,牽抖,搓膝關節,繼而結束[4]。
1.2.5 艾灸療法 取艾條灸內外側膝眼,髕腱處,及內外側副韌帶附著處及委中穴個上述部位每次共計施灸30 min[5]。
1.3 診斷依據 (1)有外傷、勞損或膝部受涼病史。(2)常見于運動員及膝關節運動較多者,其中以女性為多。(3)膝關節疼痛,下樓梯為甚,膝過伸位疼痛加重,髕下脂肪墊壓痛明顯,膝過伸試驗陽性,髕腱松弛壓痛試驗陽性。(4)X線攝片:膝側位片,可見脂肪墊支架的紋理增粗,少數可見脂肪墊鈣化陰影。
1.4 排除標準 髕骨軟化癥、膝部滑膜炎、髕韌帶損傷等其他膝關節病變及瘢痕體質,高度精神緊張的嚴重的高血壓病、心臟病患者,凝血功能障礙者,膝關節局部紅腫、灼熱、皮膚感染或深部膿腫者,全身發熱者等。
1.5 療效標準及結果 (1)治愈:膝關節無腫痛,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復,膝過伸試驗陰性。(2)好轉:膝部腫痛減輕,下樓梯仍有輕微疼痛,膝過伸試驗陽性。(3)未愈:癥狀未改善,X線攝片可見脂肪墊鈣化陰影[6]。
經過1~3個療程的治療,治療組中所有患者均有效,其中治愈69例,占比86%,顯效11例,占比14%。
臏下脂肪墊損傷又稱為臏下脂肪墊勞損,多發于35歲以上的人群,膝部脂肪墊位于股骨髁下部、脛骨髁前上緣和髕韌帶之間。脂肪墊有脂肪組織構成,它被關節囊的纖維層與滑膜層分別覆被,呈一鈍性的三角形結構。脂肪墊的中央較厚,向兩邊展開,并逐漸變薄,兩側緣超出髕骨之外約1 cm。脂肪墊處的滑膜有一些翼狀突起,其中的髕滑膜壁把脂肪墊固定于股骨。脂肪墊上面凹與半月板相連,下面平坦附著于脛骨,有一部分半月板前角蓋住。脂肪墊有充填間隙、潤滑關節、加強膝關節穩定的作用。膝關節伸直時,髕骨和脂肪墊一起被股四頭肌拉向上方。以避免脂肪墊被嵌夾在股、脛關節面之間,并可防止其摩擦與刺激。經常步行、爬山等膝關節活動頻繁負擔過重的人,或膝部受到扭、挫、碰傷,使脂肪墊產生創傷型炎癥,久而久之,出現脂肪纖維增多、脂肪變性等慢性創傷性炎癥變化,使脂肪墊減少摩擦作用的功能下降,甚至與局部形成粘連,使膝關節活動受限。強行活動時,會加重膝關節的創傷型炎癥,形成惡性循環。正常膝關節在運動時,由于脂肪墊的前部附著于髕骨和髕韌帶的后方,脂肪墊可隨髕骨和股骨的運動而向上運動,這樣就避免了在膝關節伸屈時把脂肪墊擠入關節腔的可能。但當脂肪墊肥大,股四頭肌力量減弱或在膝關節過伸時,都可能因脂肪墊的體積增大和向上移動發生障礙,脂肪墊被擠壓在膝關節之間。急慢性的機械刺激,使脂肪墊發生了無菌型炎癥,從而出現相應的癥狀。通過祖國醫學傳統推拿手法對于本病的治療具有療效確切,操作簡便,且無副作用的特點,采用常規手法施術于膝部,可明顯增加局部血液循環,加快組織及細胞內代謝,從而改善局部營養狀態,為組織修復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部分刺激類手法,可梳理局部關節囊以消除粘連,而達到恢復關節分泌的作用,活動類手法可調整關節內軟骨的位置,以達到平衡關節,恢復生物力線的作用。在加以艾灸療法,以透熱深入關節內部,使其循環通暢,而達到徹底恢復的目的。
另外,筆者在實踐中還發現,本病雖治療效果佳,但復發率較高,故應囑患者治愈后注意膝部休息及保暖,至少1年內不得進行重體力勞動或大量運動;如需運動,可選擇動作舒緩且運動量可控的項目,如太極拳等。
綜上所述,采用中醫推拿療法結合艾灸療法治療膝關節臏下脂肪墊損傷,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患者,臨床療效明顯,降低了醫療費用,具有安全可靠,操作簡便,療效顯著,利于推廣的特點,是保守療法中實用有效的方法。
[1] 柳登順,張劍赤.實用頸腰肢痛治療手冊[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329-333.
[2] 陳景藻.現代物理治療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152.
[3]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7.
[4] 王云凱.中華推拿大成[M].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141.
[5] 韋貴康.中醫傷筋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25.
[6] 葉偉勝,萬瑜.骨科疾病的矯形按摩[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2004: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