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會軒
超聲及IVU是診斷泌尿系統疾病的常用方法,對絕大部分疾病可做出正確診斷,但對少部分病例診斷常有困難,需要進一步檢查。選擇CT平掃加增強能取得良好效果[1],因超聲對中下段輸尿管顯示受腸管影響,有一定局限性,IVU對腎排泄功能受損者不能充分顯示,無法做出病因診斷。而螺旋CT掃描可發現更多信息,并可以對圖像進行后處理,從而獲得較超聲和IVU更多的影像資料,為臨床診斷和確定治療方案,提供客觀可靠的依據。
1.1 一般資料 本組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齡14~65歲,平均46歲。36例中有30例以腰痛或血尿為主訴,另有6例無明顯癥狀,在超聲體檢時發現腎臟積水而行CT檢查。36例均獲得明確診斷,其中輸尿管結石26例,腎結核1例,腎臟萎縮1例,膀胱腫瘤累及輸尿管3例,單側異位腎1例,腎盂腫瘤累及腎盂輸尿管移行區導致梗阻1例,腎臟腫瘤導致單側腎臟無排泄功能3例。
1.2 檢查方法 采用飛利浦MX8000多層螺旋CT機,120kv,200 mA,時間1秒。檢查前行常規胸腹透視,發現腹腔有鋇類、碘類造影劑等高密度者延期CT檢查,以免將高密度造影劑誤診為結石或將小結石遮蓋而漏診;檢查前15~30 min,飲用清水500~1000 ml,掃秒前 3~5 min,經肘靜脈注入10 mg呋塞米。掃描范圍從腎臟上緣到恥骨聯合下緣,層厚6.5 mm,層距6.5 mm。增強時由靜脈注入碘海醇60~100 ml,注射速度2~3 ml/s,且均進行全泌尿系的雙期掃描,腎實質期在注入造影劑后60~90 s掃描,排泄期視腎功能情況而定,腎排泄功能正常者掃描延遲時間為5~10 min,腎排泄功能不良者延遲到30 min或更長;部分病例再行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或多平面重建(MPR),以獲得更清晰影像資料。
36例梗阻性病變,以結石為多見,共有26例,其中發生在腎盂輸尿管移行區2例,上段輸尿管11例,中段輸尿管4例,輸尿管膀胱壁內段9例。其他為結核、腫瘤等病變。梗阻以上輸尿管及腎盂腎盞有不同程度擴張積水。積水較重病例腎臟明顯增大3例,腎影稍有縮小10例。腎實質變薄較明顯,輸尿管擴張一般在10~15 mm左右,腎臟顯影延遲者占28例。
3.1 尿路解剖生理特點 尿路由腎集合系統、輸尿管、膀胱及尿道組成。輸尿管的特點是細而長,跨度大,存在生理性狹窄,走行特殊,位置較深,一旦發生病變引起梗阻,極易導致其上部分尿路積水,最終導致腎臟功能受損。
3.2 尿路梗阻的影像學診斷 尿路梗阻性病變最常發生在輸尿管,因輸尿管是位于腹膜后的空腔性臟器,軟組織結構,在沒有造影劑充盈情況下與周圍軟組織缺乏對比,其輪廓顯示不清。傳統的診斷方法有超聲、腹部平片、IVU等。隨著CT的普及,對泌尿系統檢查日益成熟。CT對尿路梗阻的診斷敏感性及準確性非常高;根據文獻資料:結石性尿路梗阻CT、B超及腹部平片 +IVU,診斷的敏感性分別為100%、64.3%及37%;三種檢查方法特異性分別為100%、36.2%及42.6%;非結石性尿路梗阻三種檢查敏感性分別為91.4%、20.1%及22.7%,三種方法的特異性分別為100%、85.7%及87.5%;CT對尿路梗阻的診斷明顯優于傳統的檢查方法[2,3]。
3.3 結石為尿路梗阻最常見的原因 較大結石常規X線檢查就能發現,原因是泌尿系結石含鈣量較高,但較小結石傳統方法可能漏診,CT可作為首選,因其分辨率高且為體層圖像,對直徑<3 mm小結石也能明確診斷[4、5]。當輸尿管內小結石有臨床癥狀而但無泌尿系梗阻時,可行增強檢查,進一步明確是腹膜后淋巴結鈣化還是結石;增強后要延遲到輸尿管顯影再掃描,以鑒別是結石還是非結石性病變。結石可以出現“軟組織邊緣征”,即結石周圍被軟組織包饒。必要時可進行泌尿系三維重建,給臨床提供更直觀的影像資料。本組26例結石,24例均在術前明確診斷。
3.4 非結石性的尿路梗阻的影像學診斷 CT檢查明顯優于超聲及IVU,文獻報道三種檢查方法確診率分別為80%、6.3%、18.8%[6];輸尿管良性狹窄多表現為狹窄輸尿管管腔呈漸進性狹窄,鄰近或周圍無異常軟組織腫塊影;結核導致輸尿管呈串珠狀改變,腎臟顯影延遲,延遲掃描腎實質內見結核膿腔,即腎實質內與集合系統相通,囊內有造影劑填充;惡性狹窄多表現為梗阻處輸尿管管腔內或管腔外不規則軟組織密度腫塊,增強后腫塊有不均勻強化。三維重建圖像上有輸尿管“截斷樣”改變。CT檢查能清晰顯示輸尿管腔內結構、管壁結構及鄰近組織結構,如管腔內息肉、血凝塊、管壁腫瘤、鄰近器官組織壓迫性病變等;CT平掃加增強檢查及薄層重建分辨率高,能發現很小病變,因延遲后腔內有高密度造影劑充填,形成良好對比,不會遺漏病變;在增強期輸尿管壁強化后更容易辨認,尤其是擴張不明顯的輸尿管;在排泄期若造影劑排入輸尿管則更能發現輸尿管內的充盈缺損;本組腎盂及膀胱腫瘤,因累及輸尿管造成充盈缺損而明確了診斷。
總之,CT用于泌尿系梗阻性疾病的診斷具其獨特的價值,與超聲、常規X線結合,相互印證,可取得很好的診斷效果。加之CT是一種無創性檢查,結合圖像后處理等功能更能直觀、立體、清晰、準確顯示病灶,為臨床評估病情,確定治療方案,提供可靠依據。
[1] 殷波,宋永勝,張輝,等.多層螺旋CT對上尿路梗阻性疾病的診斷價值.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06,21(10):757-759.
[2] 郭宏騫,劉俊峰,秦民益,等.16排螺旋CT三維重建在泌尿系統疾病診斷中的應用.中華外科雜志,2006,44(18):1285-1286.
[3] 孫建喃,高麗媛,劉影,等.64排螺旋CT尿路成像的臨床應用價值探討.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08,19,(9):620-622.
[4] Smith RC,Rosenfield AT,Choe KA,et al.Acute flank pain:comparisonof non-contrast-enhanced CT and intravenous urography·Radiology,1995,194:789-794.
[5] 黃正林,肖格林.IVP顯示不良后CT檢查的價值.中國CT和MRI雜志,20053(3):51-53.
[6] 洪平,胡道予,萬常華,等。多層螺旋CT對顯示泌尿系微小結石的實驗研究.放射學實踐,2001,19(9):64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