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勝 葉海標 莫金燦
多發梗死性癡呆CT檢查的臨床特點分析
陳文勝①葉海標①莫金燦①
目的:探討多發梗死性癡呆(MID)CT檢查的臨床特點。方法:回顧性分析2009年8月-2012年3月筆者所在醫院56例多發性腦梗死性癡呆患者的臨床資料,所有病例均行腦顱CT檢查。結果:高血壓、糖尿病者、冠心病、腦梗死史是MID的高危因素。MID的臨床表現主要為智能障礙,占80.4%。梗死部位以基節區最多,占44.6%,其次為額葉、顳葉、頂葉、丘腦、枕葉、小腦,其中雙側半球梗死47例,占83.9%,單側梗死9例,占16.1%。腦室擴大33例,占58.9%,腦萎縮39例,占69.6%,腔隙性梗死29例,占51.8%,腦室周圍白質疏松癥19例,占33.9%。結論:螺旋CT對MID的早期診斷優勢明顯,正確認識CT特征,對MID的臨床診治具有重要意義。
多發梗死性癡呆; CT; 診斷; 腦梗死
多發性腦梗死性癡呆(MID))是老年人常見的腦血管性癡呆,約為器質性癡呆的15%~20%。近年來,隨著腦血管病發病率的增加及人均壽命的延長,MID的發病率亦隨之增長。本病具有病情多樣性,智力損害輕重不一,部分大腦功能可恢復等特點[1]。近年來,CT技術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對MID具有重要的臨床診斷價值[2]。本文對筆者所在醫院56例MID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其CT檢查的臨床特點,為MID的臨床診治提供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8月-2012年3月筆者所在醫院56例多發性腦梗死性癡呆患者,其中男43例,女13例,年齡43~85歲,平均71.3歲。所有患者均行顱腦螺旋CT檢查。本組病例有高血壓者21例(37.5%),糖尿病者15例(26.8%),冠心病者18例(32.1%),腦梗死史31例(55.4%),腦出血6例(10.7%)。
1.2 診斷標準 (1)以Hachinski編制的缺血量表鑒別癡呆類型.患者缺血評分>6分為MID;(2)根據美國精神病協會制定的DSM-Ⅲ-R標準的MID診斷標準;(3)以長谷川癡呆量表(HDS)及簡易精神狀態檢查量表(MMSE)作為認知功能診斷標準;(4)排除Alzhelmer病及混合性癡呆。
1.3 方法 本組病例均行頭顱CT檢查,并進行定量分析。記錄梗死部位、梗死數目、梗死總體積(測定公式V= /6×長×寬×CT掃描陽性層數)、腦白質稀疏、腦萎縮伴/不伴腦室擴大、梗死次數。
2.1 臨床表現 MID患者的臨床表現呈急性起病36例,亞急性起病14例,緩慢起病6例。其中智能障礙45例,占80.4%;語言障礙17例,占30.4%;肢體癱瘓者31例,占55.4%;強哭強笑12例,占21.4%;大小便失禁15例,占26.8%;假性球麻痹21例,占37.5%;頭痛、頭暈36例,占64.3%;感覺障礙28例,占50.0%;共濟失調21例,占37.5%。
2.2 CT表現 梗死部位以基節區居多,共25例,占44.6%;額葉13例,占23.2%;顳葉12例,占21.4%;頂葉11例,占19.6%;丘腦9例,占16.1%;枕葉8例,占14.3%;小腦1例,占1.8%。其中雙側半球梗死47例,占83.9%,單側梗死9例,占16.1%。腦室擴大33例,占58.9%;腦萎縮39例,占69.6%;腔隙性梗死29例,占51.8%;腦室周圍白質疏松癥19例,占33.9%。本組患者梗死體積范圍為1.1~44.2 ml,平均(12.5±10.5)ml。
多發性腦梗死性癡呆(MID)是腦血管性癡呆中最常見的類型,發病率最高,是老年期癡呆的第二位原因,MID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及身心健康,增加了家庭和社會的經濟負擔,MID已成為全球性重點公共衛生問題。
MID的臨床表現復雜多樣,起病急,以智能障礙為主,呈階梯樣進行性發展。本組智能障礙患者45例,占80.4%。腦CT檢查是MID早期診斷的重要輔助檢查之一,自臨床應用以來,明顯提高了MID的診斷率。正確認識MID的CT特征,對MID的早期診治具有重要臨床意義。文獻報道MID的CT陽性診斷率為49%~92%,對定位、定性準確率明顯高于腦電圖[3]。MID的致病因素復雜,秦顯燦等[4]研究認為,MID的發生與梗死體積有關,但不是產生MID的唯一條件,關鍵是梗死部位,MID的特征及程度均取決于病變部位及病灶大小。多數文獻報道,梗死容積與癡呆程度呈正相關,梗死容積大于50 ml,易發生癡呆,本組患者梗死體積范圍為1.1~44.2 ml,平均(12.5±10.5)ml,均小于50 ml。梗死部位以基節區居多(占44.6%),基底節區是大腦皮層與神經系統其他部位通路中的重要環節,基底節損害可導致神經傳導異常、神經遞質失衡而出現記憶、思維障礙,其次為額葉、顳葉、頂葉、丘腦、枕葉、小腦。顳葉病變可導致記憶障礙、人格障礙,影響智能,是癡呆形成的重要因素。頂葉損害可導致感覺沖動的分析-結合障礙,及感覺性語言障礙,發生癡呆。丘腦損害可引起記憶障礙,導致癡呆。腦室系統的明顯普遍性擴大、腦萎縮及梗死部位白質疏松是MID腦CT改變的重要特征及臨床診斷的重要佐證[5],本組病例中腦室擴大33例,占58.9%。腦萎縮的存在及其嚴重程度與MID發生和發展關系密切,本組病例腦萎縮39例,占69.6%。本研究中,腦室周圍白質疏松癥占33.9%(19/56),說明白質疏松與MID有相關性。顱內動脈粥樣硬化可導致多發性腔隙性梗死灶的形成,多位于基底節、丘腦、內囊等,損害皮層下白質傳導纖維,致使多出斷裂,破壞邊緣系統。腔隙性腦梗死是產生MID的另一重要原因,本組腔隙性梗死29例,占51.8%。此外,本組病例有高血壓者占37.5%,糖尿病者占26.8%,冠心病者占32.1%,腦梗死史占55.4%,腦出血占10.7%,說明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梗死等均是MID的高危因素,對于該類高危人群,臨床應予以高度重視,積極預防和治療。
綜上所述,CT是診斷MID的重要手段,能提供可靠的影像依據及對癡呆癥的病因分類,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1] 董志勇.多發性腦梗塞性癡呆22例臨床分析[J].中華臨床醫學研究雜志,2005,11(16):2343-2344.
[2] 彭濤,汪淳,趙堅.螺旋CT在梗塞性癡呆診斷中的應用[J].江西醫藥,2007,42(7):654-655.
[3] 叢波,黃小麗.60例多發性腦梗塞性癡呆的腦電圖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03,14(5):304.
[4] 秦顯燦,司艷.多梗塞性癡呆影響因素臨床研究[J].中國健康月刊,2011,30(7):119-120.
[5] 鐘永海.Alzheimer病和多發梗塞性癡呆的CT診斷價值[J].醫學影像學雜志,2008,18(6):586-589.
10.3969/j.issn.1674-4985.2012.27.050
①廣東省佛山市第三人民醫院 廣東 佛山 528041
陳文勝
2012-05-14) (本文編輯: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