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江華
對急危重顱腦外傷的處理,一分一秒的延誤,都會錯失寶貴的搶救時機。在急診科對患者采取積極有效的急救和護理,對預防并發癥和提高搶救成功率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1]。本文回顧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我科搶救的72例顱腦外傷患者的情況,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72例,男53例,占73.61%;女19例,占26.39%;年齡最大80歲,最小6歲,平均年齡38.95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53例,高處墜落11例,房屋倒塌2例,鈍利器損傷6例。所有患者均經頭顱CT檢查,結果示:顱底骨折4例,顱骨骨折27例,腦挫裂傷5例,硬膜外血腫3例,腦內或硬膜下血腫5例,頭皮血腫22例。合并腹部外傷者24例,胸部外傷者17例,胸腹聯合傷11例,四肢傷32例。
1.2 結果 本組搶救成功65例,搶救成功率達90.28%,在急診部死亡5例,均為入搶救室20 min內即宣布死亡,死亡原因:重度顱腦損傷3例,胸腹聯合損傷1例,腹部嚴重挫傷伴骨盆骨折1例,急診手術死亡2例。
2.1 保持呼吸道通暢 顱腦外傷患者多伴有呼吸道梗阻以致窒息,應迅速清除呼吸道異物,取出假牙、血塊,及時吸凈呼吸道分泌物,予鼻導管或面罩吸氧,氧流量4~6 L/min。若無呼吸、心跳者,則立即行氣管插管術和心肺復蘇術。必要時呼吸機輔助呼吸,及時有效的氧療提高患者的血氧飽和度。
2.2 防治休克 抗休克的主要措施為迅速用套管針建立兩條以上靜脈通道進行輸液擴容,多選擇離心臟較近的靜脈,快速輸入晶體液和膠體液,維持收縮壓在80~100 mm Hg,輸入的液體迅速進入體循環,達到增加有效循環的目的,嚴重創傷的休克,主要病理變化是有效血容量不足,微循環障礙,當患者呈現明顯休克狀態時,估計失血量一般在1000~2000 ml,因此,恢復血容量在抗休克過程中至關重要[2]。
2.3 包扎止血 盡快恢復有效循環血量是搶救成功的關鍵,應盡快制止頭部外出血,協助醫師加壓包扎,開放性顱腦損傷等可能有腦組織膨出,應以棉圈圍于傷口周圍,然后包扎。快速足量補液,改善微循環,維持血壓。
2.4 防止感染 防止顱內感染,應將患者平臥,患側向下,讓血液或腦脊液順利流出來。切忌用布類或棉花堵塞外耳道或鼻腔,以免其逆流而繼發顱內感染。禁止藥液滴入、禁止腰穿,配合抗生素,預防感染。
2.5 嚴密觀察病情和生命體征的變化 顱腦外傷患者生理紊亂嚴重,傷情變化快,急診護士應嚴密觀察患者病情。詳細記錄15~30 min每次的生命體征變化,給昏迷患者予以導尿并記錄患者24 h的出入量,嚴格記錄每小時的尿量及顏色,發現病情變化及時采取應急措施。
2.6 預見性協調各科室間的工作 縮短各項處置時間,顱腦外傷的患者搶救工作涉及的科室范圍廣,為使患者的搶救工作不受任何阻力,贏得搶救的最好時機,護士有預見性地協調好與其他科室的工作,在救治患者的同時通知有關科室,盡量縮短急診B超、照片、CT等檢查的時間。
2.7 心理護理 護理中首先要切實保障患者安全,使用床檔保護,防止患者墜床;對于躁動不安的顱腦外傷患者給予約束帶約束四肢并定時放松約束帶;其次要重視心理護理:嚴重多發傷患者對突然性致傷打擊無思想準備,相關知識缺乏并且傷情重、變化快,其心理反應通常表現為憤怒、憂慮、壓抑等。所以,應及時了解心理狀態,做好思想工作,以高度的同情心和責任心,運用非語言交流手段,并以沉著、有序、迅速、準確、高質量的技術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
顱腦外傷往往病情復雜,變化快,而且常有遲發顱內血腫的發生。重視顱腦損傷神經系統的觀察,昏迷患者應密切觀察瞳孔及GCS評分,及時作出顱腦損傷的分型診斷,判斷病情的輕重。注意傷員意識的改變,如果意識清楚則問題不大,但如果意識由安靜轉為煩躁,或由煩躁轉為嗜睡,多是腦部情況加重的表現,或有遲發顱內血腫的出現。同時注意瞳孔的變化,警惕腦疝的發生。總之,面對各種各樣顱腦外傷患者,病情復雜多變,在急救護理過程中要隨機應變,才能對各種突發事件應付自如,快速、準確、熟練地搶救患者,保持鎮靜的心態,耐心地做好心理護理,是搶救成功的關鍵。
[1] 李靜.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急救.家庭護士雜志,2006,(6):17-19.
[2] 陸佩霞,李葉紅,伍佩玲.顱腦外傷合并復合傷的急救護理.實用醫技雜志,2006,17(5):24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