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革 黃桂玲 張鵬國 鄭維民 孫海峰 孫戈新 (吉林大學第二醫院放射線科,吉林 長春 130041)
256層螺旋CT(VCT)具有掃描速度快、層厚薄、檢查時間短、獲取的影像有較高的時間和空間分辨率等優點。我院自該設備引進以來,廣泛應用于血管疾病的診斷,特別是在腦動脈瘤的診斷方面,積累了一定經驗。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1~9月經CTA及DSA檢查確診的腦動脈瘤患者,本組45例腦動脈瘤病例中,男25例,女20例;年齡50~81〔平均(60.2±10.1)〕歲。患者均同時行CTA及DSA檢查。
1.2 設備與方法
1.2.1 設備 采用荷蘭飛利浦公司生產的 Brilliance iCT型256層螺旋CT儀。掃描條件:電壓120 kV,電流80 mA,層厚1 mm,螺距0.65,距陣512×512,fov 200。所有病例均進行平掃加增強檢查。造影劑:高壓注射器通過肘靜脈團注非離子型對比劑碘海醇(歐乃派克)或優維顯,用量80~100 ml,濃度370 mg/ml,注射速度4.5~5.5 ml/s,先做常規定位,掃描范圍從氣管分叉至顱頂,個別病例視病情而定。起掃時間用智能跟蹤法,監測點定在升主動脈,閾值150 HU,延時18~22 s。掃描結束后,每層原始數據拆薄,重建層厚0.1 mm,傳輸至CTview后處理工作站進行圖像后處理,利用原始數據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積再現(VR)等,充分顯示單純腦動脈容積圖像及顱底骨質結構的關系,適當調節域值,剪去部分靜脈及顱骨結構,減少重疊干擾,從而充分顯示病灶及其與周圍血管、顱骨結構的三維空間關系。
1.2.2 方法 DSA為西門子公司生產的大平板造影系統,常規行兩側頸內動脈及椎動脈共4條血管進行血管造影,各條血管均進行正側位動脈期至靜脈期連續曝光。
1.2.3 評價指標及診斷標準 比較兩種方法診斷動脈瘤的準確率。動脈瘤的最終確診標準以經顯微外科或血管內介入治療證實為準。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5.0統計軟件行t檢驗。
45例CTA中共檢出41個動脈瘤,單發35例,多發3例,有2個病灶較小,CT報告陰性;發病部位分布依次為基底動脈環27個,其中前交通動脈19個,后交通動脈8個;頸內動脈C1段5個;大腦中動脈M1段5個,M2段4個;大腦前動脈A1段3個,A2段2個;椎基底動脈腦段1個,小腦上動脈1個。瘤體最大13 mm,位于前交通動脈,因瘤體破裂出血而就診;最小3 mm,無單獨癥狀,為偶然發現;大多數瘤體為4 mm~8 mm。瘤體內血栓及鈣化2例。
同期45例患者DSA檢出42個動脈瘤,1例由于瘤體內鈣化并血栓,呈假陰性。有16例確診后即行介入栓塞術,18例行開顱手術治療,術中病人血管走行方向與術前預計完全一致;2例保守治療,2例未手術即死亡。
通過外科手術及介入治療證實,45例患者共檢出動脈瘤43個。CTA檢出41個動脈瘤,檢出率為95.34%;DSA檢出動脈瘤42個,檢出率為97.67%。兩種檢查方法對動脈瘤的檢出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腦動脈瘤除了較大者有占位效應的癥狀外,大多數是由于蛛網膜下腔出血而就診,發病率占人群的1% ~4%,單發動脈瘤首次破裂出血住院患者的病死率為10%~15%,再次破裂出血住院患者的病死率為40%;實際上很多患者動脈瘤破裂出血后沒能到醫院就診即死亡。因此,應及時、準確地早期診斷和有效的治療以提高其治愈率。
3.1 256層螺旋CT腦血管成像掃描參數及重建方法 選擇合適的掃描參數及掃描延遲時間是提高圖像質量的根本保證,掃描時選擇準直128×0.625 mm,螺距0.65,管電壓120 kV,管電流80 mA,球管旋轉時間0.5 s/圈,薄層數據層厚1 mm,間隔0.3 mm的重疊重建,都獲得高質量的圖像,有利于CTA的重建。目前常用確定延遲時間的方法有小劑量對比劑強化測試、Bolus Tracking智能觸發技術和經驗值設定延遲時間。本文在升主動脈斷面設置觸發閾值150 HU,對比劑濃度到達閾值自動觸發技術延遲掃描,有效避免了個體化差異所致循環時間不同,血管顯示清晰,圖像質量較好。在圖像重組時以VR和MIP兩種方法為主,對圖像進行切割、旋轉,必要時通過剪影的方法去除顱骨,輔助于MPR和CPR技術,VR重建給人以較強的三維立體感,MIP對細小血管顯示最佳。
3.2 256層螺旋CT腦血管成像的價值 顱內動脈瘤破裂是導致自發性SAH的最常見病因,約占80%,絕大多數動脈瘤發生在Willis環及其分支和大腦中動脈側裂分支處〔1〕。據國外文獻報道,256層螺旋CT腦血管成像對顱內動脈瘤的診斷敏感性為92.8% ~94%,特異性為 90.2% ~100%〔2,3〕,對 4 mm以下動脈瘤的敏感性為92.3%,4 mm以上的動脈瘤為100%〔4〕。隨著CT機的不斷進步,其最小掃描層厚為亞毫米級。可通過反復處理原始數據及變換角度來觀察病變,使其顯示能力不斷提高。可顯示動脈瘤瘤頸的大小、瘤體指向,與載體瘤動脈或周圍重要結構的關系,為臨床擬定手術入路提供重要的依據,并可用于術后的無創隨訪。VR和MIP重組清晰顯示AVM的供血動脈和引流靜脈,MIP對煙霧病的顱底細小血管顯示有優勢。
3.3 256層螺旋CT腦血管成像的優勢 (1)安全性好,定位準確,可靠性高。(2)檢查時間短,效率高。(3)檢查費用低,適用于術后復查的患者。(4)準確性高。(5)圖像質量清晰。(6)圖像后處理多樣。
本文認為,一旦蛛網膜下腔出血診斷成立,應立即行多層螺旋CTA檢查,查明出血原因,決定進一步治療方案。
1 Pozzi-Mucelli F,Bruni S,Doddi M,et al.Detec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ith 64 channel multidetector row computed tomography:comparison with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J〕.Eur J Radiol,2007;64(1):15-26.
2 滕才鈞,黎志文,廖明壯.多層螺旋CT血管成像診斷腦動脈瘤與DSA對比研究〔J〕.中國介入影像與治療學,2006;3(4):270-3.
3 馬 榮,馬 強,劉娜嘉.多層螺旋CT腦血管造影術在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病因診斷中的應用〔J〕.寧夏醫學雜志,2004;26(12):778-9.
4 Lubicz B,Levivier M,Francois O,et al.Sixty-four-row multisection CT angiography for detection and evaluation of 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interobserver and intertechnique reproducibility〔J〕.AJNR Am J Neuroradiol,2007;28(10):194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