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盛 林建英 (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外科,河南 新鄉 453100)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以反復發作的短暫性失語、癱瘓或感覺障礙為特點。顱內-外動脈搭橋術作為缺血性卒中的一種治療方法,其治療意義已被公認。顱內-外血管搭橋術手術種類很多,最簡便和最常用的是顳淺動脈-大腦中動脈分支吻合術(STA-MCA)。我院自2010年5月至2011年12月進行顱內-外動脈搭橋術20例。
1.1 研究對象 反復性TIA患者20例,男11例,女9例,年齡32~71歲,平均年齡(42.3±1.5)歲,臨床表現為肢體無力,語言障礙或間斷性頭疼。6例患者經CT檢查,14例經MRI檢查,其中5例基底節區域腔隙性腦梗死,2例小面積腦梗死,13例無明顯異常。腦血管造影顯示單側頸內動脈狹窄8例,雙側頸內動脈狹窄6例,大腦中動脈(MCA)狹窄或閉塞4例。
1.2 手術方法及術后處理 將顳淺動脈分支與大腦中動脈近端或皮層M3分支進行端側吻合。供血動脈一般選擇顳淺動脈的后支,由于腦缺血時顳淺動脈的前支通過眼動脈自發側支供應進入顱內,采用后支作為供血動脈,直切口或弧形切口,受血動脈直徑在1.5 mm以上,不小于0.8 mm,STA與MCA皮支吻合。其中單支吻合14例,雙支吻合6例。左側STA-MCA16例,右側 4例。術后 24 h內連續觀察,皮下注射肝素5 000 U/d,連續3 d,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
1.3 結果 20例患者經顱內-外動脈搭橋術后給予擴容、活血治療,所有病例均無顱內感染,術后經腦血管造影,17例吻合口通暢,3例不通暢,通暢率為85%,血流均較手術前增加,經顳淺動脈(MCA)皮層支顯影良好。術后14~21 d復查 CT和MRI梗死面積無明顯改變。術后無明顯并發癥,腦卒中癥狀有不同程度改善,TIA發作頻率明顯降低。
腦血流量測定顯示,腦梗死病灶中心區血液處于膜功能衰竭閾值以下時,不可逆損害已經發生,但中心區周圍還存在一個缺血邊緣區,血流量處于兩閾值之間,該區域內的腦組織活動中止,而氧和葡萄糖代謝仍保留,保持正常的離子平衡和結構完整,這部分受影響而仍存活的區域成為半暗帶。半暗帶存在時間的長短和范圍取決于局部腦血流量下降的程度和速度。當局部腦血流量在一定時間內恢復,半暗帶內缺血的腦組織可恢復正常〔1〕。
我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以顱內血管狹窄為主,特別是大腦中動脈狹窄〔2〕。運用顱內-外動脈搭橋術,將頸外動脈血流向缺血的腦組織供應,提高局部腦血流量,使半暗帶的腦組織恢復功能正常,側支循環不良區的腦組織也可以得到供血,從而增強血管儲備,預防腦梗死的再發作。顱內-外動脈搭橋術可以改善腦梗死區域的血流循環從而改善臨床癥狀,是直接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顱內-外動脈搭橋手術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是一項較成熟的技術手段,但曾經受到“顱內-外動脈搭橋術不能降低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率”的沖擊,目前,國內外已有相關報道〔3,4〕,重新評價搭橋手術的效果,取得令人鼓舞的結果。本文結果證實效果良好。
顱內-外動脈搭橋術應用廣泛,用于腦供血血管狹窄或閉塞,側支循環不充分導致的腦缺血。梗死部分選擇大腦中動脈皮層支。用于頸內動脈系統血管狹窄形成的血栓或潰瘍斑塊脫落造成的TIA。煙霧病患者可進行單側或雙側搭橋術。
本臨床觀察所有病例均無手術并發癥,潛在術后并發癥包括硬膜下血腫、術中受血動脈夾閉時間較長導致術后腦缺血和切口感染。本研究未發現感染情況。此外,有報道發生局灶性癲癇,術后搭橋血管閉塞較罕見。從血流動力學角度,顱內-外動脈搭橋術是直接增加血流量的有效手段,在缺血性腦血管病中應用價值逐漸被人們接受和認識〔5〕。
1 Sharp FR,Lu A,Tang Y.Mutiple molecular penumbras after focal cerebral ischemia〔J〕.J cereb Blood Flow Matab,2000;20:1011-3.
2 宋桂芹,王擁軍,董可輝,等.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腦動脈狹窄的分布〔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08;10(9):680-3.
3 Jeffree RL,Stoodley MA.STA-MCA bypass for symptomatic carotid occlusion and haemodyna-mic impairment〔J〕.J Clin Neurosci,2009;16(2):226-35.
4 李 萌,凌 峰,張鴻祺,等.顱內外血管架橋術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療效的再評價〔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04;1(1):21-3.
5 Joo HO,Ie RY,Sung HK,et al.Assessment of cerebrovascular reserve before and after STA-MCA bypass surgery by SPECT and SPM analysis〔J〕.Korean J Radiol,2007;8(6):45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