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明
寧夏唐明制藥有限公司,寧夏 銀川 750001
創新
——中藥產業發展必由之路
劉建明
寧夏唐明制藥有限公司,寧夏 銀川 750001
中藥是我國傳統文化瑰寶,幾千年來,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為人民群眾的健康保健作出了巨大貢獻。隨著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發展,人類對天然藥物的要求越來越高,世界各國普遍重視天然藥物,并競相采用現代科學技術進行研究開發,國際市場競爭更加激烈,中藥行業面臨著現代化的緊迫任務。
中藥;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對策;創新
中藥包括中藥材、中藥飲片和中成藥三大支柱,處于繼承發展走向現代化、國際化的特別歷史時刻。2008年中藥產業規模已達每年2500億以上,占國內醫藥市場的4成,中藥產業內部結構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前的農業為主體,變為工業為主體,工業為主導,從2009年5月起,中藥行業開始提速,逐步超越行業發展速度。中藥行業基本形成了以中藥科研為依托、中藥材生產為基礎、中藥工業為主體、中藥商業為紐帶的中藥生產流通體系。
1.1 國際市場 據不完全統計,在國際醫藥市場上,天然藥物市場年銷售額在300億美元,其中中藥藥材銷售額在200億美元左右。中國僅占5%。而這5%中有大約70%是中藥材,技術附加值高的中成藥出口微乎其微。一些國家憑借科技和資金的優勢,積極開發中成藥,占有較多市場份額。專家們分析認為,未來幾年,天然植物藥的銷售量仍將以每年10%的速度快速增長。
1.2 國內市場 全國有中醫醫院2973所,中醫執業醫師30萬余人;全國中藥工業100強第一名銷售收入僅為30億元,銷售收入1.7億就能進入全國中藥工業百強。已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40種天然藥物在我國注冊。
2009年《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將大批中成藥列入其中,有力拉動了我國中成藥市場規模的持續擴張。2010年以來,中國中成藥產業保持快速增長的良好發展態勢。2010年1~12月,全國中成藥累計產量為1997664.12噸,比2009年同期增長了21.63%。
1.3 結論 我國雖然是中醫藥的發源地和原產地,但中藥產品卻僅占到國際市場份額的3~5%,在國際植物藥市場快速增長的同時,且呈逐年下滑的趨勢。
我國中醫藥產業正日益受到來自國際社會的強烈挑戰。西方國家一方面在排斥中藥產品進入他們國家,另一方面卻投入相應的力量和資金來研究中藥。
業內有識之士把中藥OTC產品比喻成一座富礦,而很多中藥企業是“守著金礦要飯吃”,問題不是沒好產品,而是沒有把產品做好的能力。
3.1 從產業生產流程上看中藥產業發展存在問題
3.1.1 中藥材種植 目前,一批優質道地藥材生產基地基本形成;瀕危物種代用品及中藥材生物技術研究有了一定進展,特別是人工培育和人工栽培技術的應用,促進了野生變“家種家養”的進程;常用的500種中藥材,依靠人工栽培、養殖的供應量已近50%,使中藥野生資源和生態環境得到保護,但仍存在以下問題。
3.1.1.1 野生藥材資源保護仍顯薄弱 大宗中藥材品種生產栽培技術的研究推廣力度不夠,栽培繁育生產管理粗放;
3.1.1.2 品種退化嚴重 這是影響道地藥材品質的重要因素之一,具體表現在一部分道地藥材的抗旱性、耐寒性、抗病蟲害減弱,耐藥性增強或早熟 (優良品種的選育、種籽的提純復壯滯后);
3.1.1.3 一些品種病蟲害防治及高效、低殘留無公害農藥在中藥材生產領域的研究推廣進展緩慢,導致中藥材農藥殘留量和重金屬含量超限;
3.1.1.4 信息導航缺失 農戶在生產及銷售渠道掌握的信息不對稱,造成產銷失衡 (供需方沒有實現真正的無縫對接,訂單農業無從實施)。
3.1.2 中藥飲片工業 中藥飲片的生產由手工操作發展到半機械化、機械化生產,逐步提高了中藥飲片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存在如下問題。
飲片炮制工藝落后 (某些有特色的工藝除外),致使藥材有效成份流失,飲片質量下降。干燥工藝還采用露天、場地晾曬,造成飲片污染。中藥飲片包裝缺乏定量、商標規范和標準化的生產和管理,缺少統一的質量標準和炮制規范,產品檔次低。
3.1.3 中藥提取環節 目前,我國還沒有專門的中藥提取物生產企業,中藥提取主要是中成藥生產企業生產中成藥的前道工序,其提取物只是作為本企業的半成品使用或供出口,這是我國現行的中成藥生產和管理模式所決定的。動態提取、噴霧干燥、超速離心等技術在我國較為普遍地被應用。這些技術的應用,改善了部分適用水提取產品的質量。
存在著諸如有效成份易損失、生產周期長,能耗高,藥效成分提取率不高的缺點,導致中藥產品仍未擺脫“粗大黑”的現象,并且環境污染較為嚴重,影響了中藥產品療效及市場競爭力。
3.1.4 中成藥工業 目前中藥劑型已達40多種,特別是中藥針劑、粉劑、軟膠囊、緩釋劑、氣霧劑等先進劑型的應用,促進了產品結構的調整,提高了產品質量。中成藥產品結構得到調整,生產條件有所改善,工藝技術、裝備水平及產品質量有較大提高,一批名優產品、著名商標及一批產值過億、利稅達千萬的企業已經涌現。中藥新藥開發與研究有所進展,但還存在如下問題。
企業生產規模小、技術水平低,基礎差、自有資金不足,缺乏自我改造能力。多數企業生產集中度低,創新、開發能力弱,低水平重復建設、生產的現象比較普遍。中藥產品缺乏國際競爭能力。中成藥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工藝技術規范的基礎研究工作薄弱,中藥制劑水平整體上與國外企業相比落后,同時,推廣GMP的政策與資金不配套,投資與需求矛盾突出。
3.2 從傳統中醫藥傳承上看中藥產業發展存在問題 2009年6月19日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對30位多年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的老中醫專家授予了“國醫大師”榮譽稱號,這是中國政府第一次在全國范圍內評選并表彰國家級中醫大師。獲得表彰的30名“國醫大師”中,年齡最大的已達93歲,最小的也有74歲,中醫確實到了一個必須要進行搶救的時刻。
3.3 從品質保證、市場拓展上看中藥產業發展存在問題
3.3.1 中成藥內在質量只有小部分實現了全組分控制,大部分尚待完善;
3.3.2 中醫藥有效性指標不能量化,無法作為中成藥GCP臨床試驗指標;
3.3.3 中成藥的普及化、國際化缺乏簡易辯證的中醫診斷器械支撐;
3.3.4 中成藥上市后的臨床大樣本安全性研究與上市后臨床大樣本有效性證據研究 (有待起步)。
產品質量差、科技水平低、創新意識弱、信息意識差、企業人才少、投資規模小、用戶壓價狠、“洋藥”沖擊大。
5.1 基礎創新
5.1.1 積極推行中成藥全物質組控制的質量標準,促進原料與工序全過程控制,保證成藥質量的一致性。徹底結束“丸散膏丹神仙難辨”,中成藥質量不可控的歷史。
5.1.2 中成藥企業建立GAP藥材原料供應基地 在質量標準上,建立同一品種,不同檔次的高于藥典標準的企業商品品規標準,適應不同客戶要求,作為質量誠信的基礎。
5.1.3 成套設備和關鍵技術有待突破,產品系列化、標準化、配套能力差,機電一體化的制藥設備研制開發尚處于初級階段。
5.1.4 中藥組分與組分庫建設是中藥走向國際醫藥主流市場的基礎工作。
5.1.5 根據《國家藥品安全規劃 (2011~2015)》中提出的“建立中藥材追溯體系、監測檢驗體系、誠信體系、國家標準主導國際標準”的要求,可以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和物聯網技術,依據中藥材產品包裝上的電子標簽,對中藥材產地來源、生產加工、市場流通、使用等環節的有關關鍵信息進行查詢,從而實現“來源可知、去向可追、質量可查、責任可究”的管理系統。
5.2 軟實力創新
5.2.1 思維創新 對企業發展而言,模式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要找到最適合自身的路徑突出重圍,除了思維創新,別無他法;選對品種、積極合作是藥企的首要選擇。
5.2.2 運營再思考 直供方式通過減少流通環節、貼近終端的方式保持競爭優勢;銷售代理正向專業促銷代理方向轉化;飲片供應與坐堂中醫結合的連鎖品牌;電子商務將成為行業發展趨勢。
5.3 產品創新
5.3.1 原始創新 這是產業創新能力的重要標志和產品競爭力的基礎。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將傳統中藥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研發原始創新藥物是我國中藥產業創新的首要任務。但原始創新存在著耗資大、時間長、淘汰率高的風險,實施起來難度很大。
5.3.2 二次開發 《中藥現代化發展綱要》,提出了“開發出一批療效確切的中藥新產品。在保證中藥療效的前提下,改進中藥傳統劑型,提高質量控制水平。加快療效確切、使用安全、質量可控的中藥新產品的開發。
6.1 近年來,以同仁堂、太極集團、華潤三九、九芝堂等大集團公司為代表的中藥龍頭企業發展迅猛,研發水平不斷提升。國外醫藥巨頭也躍躍欲試,當前世界醫藥20強都已經成立了專門的中草藥研究中心,有些企業也開始在中國網羅中藥研發人才。同時,受中藥板塊高利潤、高增長等利好因素的吸引,社會上大量資本流入中藥行業,使中藥市場調整步伐加快。
6.2 中藥因為藥食同源的基礎和臨床功效,具有很大市場潛力和開發空間,隨著回歸自然思潮影響,市場需求還會不斷增長。中藥除了治療藥品,還可以開發保健品、食品、飲料、化妝品、中藥獸藥、中藥飼料添加劑等等,將會帶來更大經濟和社會效益。
6.3 預計到2015年,包括中藥工業、中藥農業、中藥商業、中藥保健品、中藥食品以及中藥加工裝備制造業等在內的大中藥產業產值將達到1萬億元,行業發展前景廣闊。
R2
A
1007-8517(2012)21-0027-02
2012.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