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鳳喜
吉林省公主嶺市范家屯鎮中心衛生院中醫科,吉林 公主嶺 136105
中醫升降出入理論在學習神經病學中的指導作用
譚鳳喜
吉林省公主嶺市范家屯鎮中心衛生院中醫科,吉林 公主嶺 136105
中醫經典中有關腦、神機、升降出入等中醫核心理論對學習神經病學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腦主神機,為升降出入之樞,有助于理解神經系統的基本功能,有助于理解神經傳導路功能。
神機;升降出入;神經病學
熟讀經典多做臨床是當代中醫發展的共識,作者從事神經內科多年,對中醫經典理論學習深有體會,在深入學習神經病學時更發現傳統經典著作的指導價值。有關腦、神機、升降出入等中醫核心理論對神經病學的學習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1.1 腦主神機 《素問·五常正大論》說:“故有胎孕不育,治之不全,此氣之常也,所謂中根也。根于外者亦五,故生化之別,有五氣五味五色五類宜也。”又說“根于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根于外者,命曰氣立,氣止則化絕。”說明生命有兩種根本形式,神機和氣立,神機根于內,氣立根與外。
《素問·六節藏象論》說:“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五氣五味根于外,入于口鼻,神乃自生。說明氣立根于外,神機生于內。
《靈樞·決氣》說:“谷入氣滿,淖澤注于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谷自外入,氣滿注骨,補益腦髓,則谷入生神,補益腦髓,神出于腦。
《靈樞·經脈》說: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強,皮膚堅而毛發長,谷入于胃,脈道以通。”腦髓為先天之精所生,后天之谷所養。
《靈樞·海論》說: “腦為髓之海,其腧上在于其蓋,下在風府。”腦為髓海。
《黃帝外經·奇恒》說: “骨藏髓,脈藏血,髓藏氣,腦藏精。氣血精髓,盡升泥丸。”腦藏氣血精髓,為奇恒之府。
《本草綱目·辛夷》說:”腦為元神之府,鼻為命門之竅”。腦為元神之府。
《華洋藏象約編》說: “夫居于元首之內,貫腰脊之中,統領官骸,聯絡關節,為魂魄之穴宅,性命之樞機,腦髓是也。”腦髓為人體性命樞機,神機出于腦。
《素問·六微旨大論》說:“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故無不出入,無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遠近,四者之有,而貴常守,反常則災海至矣”。腦為上器,生化之宇,神機之本,氣立之根,升降出入不息,谷之升降出入為氣立,神之升降出入為神機,氣立在于谷與胃,神機出于腦與神。
1.2 腦為升降出入之樞 《靈樞·衛氣》說:“請言氣街:胸氣有街,腹氣有街,脛氣有街。故氣在頭者,止之于腦。”氣街有四,腦為頭之氣街。
《靈樞·動腧》說:“四街者,氣之徑路也。故絡絕則徑通,四末解則氣從和,相輸如環。”腦為頭之氣街,氣街是神氣升降出入之所,是一身之機的樞紐。腦為元神之府,腦為神機之主。
2.1 理解神經系統的基本功能 神經系統是人體最精細、結構和功能最復雜的系統,按解剖結構分為中樞神經系統(腦、脊髓)和周圍神經系統 (腦神經、脊神經),前者主管分析綜合體內外環境傳來的信息,并使機體做出適當的反應;后者主管傳遞神經沖動。神經系統在形態和功能上都是完整不可分割的整體,來自體內、外環境的各種能量刺激作用于遍布在機體各處的感受器,這些能量在感受器轉換成信息,并以神經沖動的形式通過周圍神經的腦神經和脊神經的傳人纖維傳導到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核,進行神經性的加工和整理,一部分輸入信息進入脊髓后形成反射弧,另一部分信息通過一系列神經元的連把各加工中樞(神經核)的沖動向上傳遞,最后經丘腦到大腦皮質的高級中樞,這些上行到高級中樞的神經沖動被加工整理后成為高級中樞有意識的活動和無意識的活動。大腦皮質通過錐體系和錐體外系下穿神經沖動實現對軀體運動的調節。大腦是人體神經系統功能活動的調節中樞,來自體內外的神經沖動升降出入于大腦。
2.2 理解神經傳導路 各種一般感覺的神經末梢分別有其特異的感受器,接受刺激后經周圍神經、脊髓、腦干、丘腦傳至大腦皮質的感覺中樞。感覺刺激上傳進入大腦皮質,這是神經沖動升、入大腦的形式。
錐體系主要包括上下兩個運動神經元。上運動神經元的胞體主要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葉的錐體細胞,這些細胞的軸突組成下行纖維束,其中下行至脊髓的纖維稱為皮質脊髓束,而中途陸續止于腦干內運動神經核者稱為皮質核束。下行運動神經元的胞體腦神經運動核和脊髓前腳內,其軸突分別組成腦神經和脊神經和運動纖維,管理頭面部、軀干、四肢的隨意運動。運動傳導路將神經沖動從腦部下穿到肢體,這是神經沖動降、出大腦的形式。
通過對神經傳導路的分析,可以看出大腦是神經沖動升降出入的中樞。神經沖動的運動也是升降出入四種基本運動的形式。
[1]田代華整理.黃帝內經素問[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2]田代華等整理.靈樞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3]張岫峰等.黃帝外經淺釋[M].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6.
[4]將文華.神經解剖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R24
A
1007-8517(2012)21-0059-01
2012.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