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奎武 崔北勇 孟 飛
安徽省蚌埠市兒童醫院內科綜合病區,安徽 蚌埠 233000
小兒腸套疊31例體會
高奎武 崔北勇 孟 飛
安徽省蚌埠市兒童醫院內科綜合病區,安徽 蚌埠 233000
目的:探討小兒不典型腸套疊在兒科門診中的早期診斷。方法:近一年來在兒科門診診斷小兒腸套疊31例患兒體會。結果:腹部B超確診。結論:仔細體檢,掌握診斷要點,提高小兒腸套疊的早期診斷。
腸套疊;不典型
腸套疊系指部分腸管極其腸系膜套入鄰近腸腔所致的一種絞榨性腸梗阻,是嬰幼兒時期常見的急腹癥之一,是3個月至6歲期間引起腸梗阻的最常見原因[1]。其發病率逐年增高,同時具備腹痛、嘔吐、腹部包塊等典型癥狀、體征的患兒診斷不難,但因有些患兒早期典型癥狀不明顯、臨床表現多樣,誤診率還是比較高的,有報道誤診率在10% ~15%[2]。就筆者在兒科門診2011至今不典型腸套疊31例回顧性分析。
1.1 一般資料 31例中男22例,女9例,年齡3~8個月10例,12~18個月15例,18個月~三歲6例。首發癥狀:嘔吐及精神差10例,陣發性哭鬧及煩躁16例,血便4例,無其它伴隨癥狀,精神差及家屬訴“血尿”1例,查體僅腸鳴音活躍,排除血尿。
1.2 診斷與治療 患兒均予以腹部B超,腸套疊的B超表現:局部包塊呈橫切面為同心圓征,縱切面為套筒征,予以空氣灌腸治療,復位28例,轉外科手術治療2例。
小兒腸套疊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2類,嬰幼兒腸套疊幾乎均為原發性,病因至今未明,一般認為與局部解剖因素、飲食改變和輔食刺激、病毒感染以及免疫反應不平衡等有關[3]。因發病多為幼兒,問診不清,早期診斷較難,臨床癥狀出現較晚的嬰兒更難診斷,臨床上有陣發腹痛、血便、腹部腫塊三大典型癥狀者可診斷腸套疊。但三者同時具備者較少,患兒常表現為突發劇烈的陣發性腹痛,病兒陣發性哭鬧不安,伴有嘔吐和果醬樣血便,腹部檢查時常在臍部右上方觸及臘腸形、光滑、可活動腫塊。而大部分患兒僅表現出精神不振及嘔吐、陣發性哭鬧及煩躁、拒食現象,對這類患兒應懷疑腸套疊的可能,應認真仔細檢查患兒腹部,并反復多次檢查,特別是在發生期間檢查;對于無血便而有典型的有規律的陣發性哭鬧或精神不振及嘔吐,做肛門指檢,因為無血便者不表示直腸無血跡,對于可疑患兒,肛門指檢可作為常規來檢,同時對于不典型患兒又懷疑腸套疊應盡快做腹部B超。如何能早期診斷不典型腸套,應掌握以下幾點:a.小兒腸套疊及易與混淆疾病的臨床特點;b.強調病史詢問的完整性,查體的系統性;c.常規肛診;d.采用正確而必要的輔助檢查如腹部B超,簡便、迅速、無創傷。
[1]薛辛東主編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56.
[2]陳曉颯.小兒腸套疊32例誤診分析[J].浙江預防醫學,2007,19.
[3]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336-1339:48.
R574.3
A
1007-8517(2012)21-0127-01
通訊地址:233000安徽蚌埠,蚌埠市禹會區涂山路229號,蚌埠市兒童醫院內科綜合病區.
2012.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