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萍
山西省汾陽醫院,山西 汾陽 032200
胎兒畸形孕產婦引產的心理分析及護理對策
劉艷萍
山西省汾陽醫院,山西 汾陽 032200
目的:探討胎兒畸形孕產婦的心理特征。方法:分析胎兒畸形孕產婦的心理變化、需求。結果在胎兒畸形孕產婦中,均出現多種不同程度的心理變化,包括震驚于否認、焦慮與悲傷、緊張與恐懼、自卑與自責等,采取相應的心理護理后均康復出院。結論:針對胎兒畸形孕產婦的心理特征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可改善心理狀態,使其恢復自信心,從而促進身心健康,為優生優育打下良好基礎。
胎兒畸形;孕產婦;心理分析;護理對策
生育一個健康聰明的孩子是每個家庭的愿望,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由于環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胎兒畸形的發生率較前明顯增高,給家庭及孕產婦帶來了很大的傷害。我科針對這一特殊群體的各種心理進行分析并給予相應的護理對策,從入院、產時、產后對其實施心理干預,使她們消除不良情緒,順利渡過分娩期、產褥期、促進身心健康,收到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當孕婦剛剛經歷了懷孕的喜悅,卻突然在產檢中被告之胎兒異常時,精神打擊是相當嚴重的,她們會出現明顯的心理應激反應,直接影響孕產婦的身心健康,而做好這些孕產婦的心理護理顯得尤為重要[1]。
1.1 震驚、否認 當孕婦在產檢中被告知胎兒畸 形時,大部分產婦都不愿或不敢接受這一事實,出現震驚、否認情緒,要求醫務人員重新確診或到多個醫院去證實,希望是一個誤診。
1.2 焦慮、悲傷 當通過多次診斷被確診需要及時終止妊娠時,孕婦出現焦慮、悲傷情緒。
1.3 緊張、恐懼心理 由于胎兒畸形不能繼續妊娠,不得已采取引產的方法,所以對引產術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正確的認識,對手術沒有充分思想準備,擔心手術對自己身體造成傷害,害怕疼痛,擔心以后不能懷孕,懷孕后再次出現胎兒異常等情況,因此出現緊張、恐懼心理。
1.4 自卑、自責心理 由于胎兒畸形,怕被別人歧視,認為胎兒畸形與自己的一些生活習慣不好或接觸致畸物質、藥物引起,而產生自責。
1.5 希望得到理解、支持 胎兒畸形孕產婦不緊要面對引產對身體的傷害,還要承受精神上的打擊,她們都希望得到醫務人員及家屬的理解和支持,陪伴她們度過難關。
針對這些心理變化,我們采取必要的心理干預主要有:
2.1 入院宣教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是心理護理的關鍵,護患關系融洽與否決定于護患雙方需求得到滿足程度,護士在護患關系中處于主動地位[2]。在確診胎兒畸形時,孕產婦會出現焦慮、悲傷、緊張、恐懼等情緒,由于護士處在醫療第一線,與患者及家屬接觸機會多,關系最密切,因此護士要以同情,關心、體貼給予心理疏導,耐心聽取傾訴,了解孕產婦的心理狀態及對疾病的認知程度,實事求是地、講究2策略地回答,取得患者信任。
2.2 產前宣教 講解引產的方法,引產過程中正常和異常情況,用藥方法及注意事項,消除孕產婦的憂慮和對產痛的恐懼增加信心。
2.3 分娩期 由于孕婦沒有正常分娩那種做母親的喜悅,當產婦出現宮縮時,醫務人員及家屬應守護在身旁,根據性格、文化程度制訂不同的教育計劃,方法因人而異。對自制力強的孕婦給予鼓勵,對自制力差的多巡視、安慰。教會孕婦正確使用腹壓,縮短產程。當宮縮強時按摩腰骶部,減輕不適。分娩后不要立即告訴胎兒性別、畸形等情況,通過心理疏導使產婦接受現實,在交談中暗示不要親自看胎兒,以免留下心理陰影,產后注意生命體征,子宮收縮及陰道出血情況。
2.4 產后護理 產后提供個體化的護理,醫務人員要為其保守秘密,有條件者安置單人病房,最大限度地保護她們的隱私,也可避免觸景生情產生刺激,繼續給以關心、體貼安慰等心理支持,并通過心理疏導消除孕產史對她的影響。多巡視病房,觀察生命體征、宮縮及陰道出血等情況,保持外陰清潔,預防產后感染,并給以回奶藥物指導。
2.5 出院指導 出院時產婦及家屬都希望聽取醫護人員對優生優育的指導,告知產婦畸形妊娠一般由兩種因素:一種是遺傳因素,一種是環境因素。而這些危險因素長期影響育齡夫婦的健康,并不是在懷孕時才開始,建議患者在下次懷孕前進行風險評估,進行產前優生篩查。對一些反復流產或多次發生胎兒畸形者,建議夫婦一起做遺傳咨詢。待懷孕后,定期做產檢,明確胎兒是否正常,降低胎兒出生缺陷機率。
胎兒畸形妊娠不僅影響孕產婦的身體健康,而且影響心理健康。如果不能對其不良情緒加以預防并給予針對性的干預,會給她們及家庭帶來各種心理傷害。因此針對她們的心理特征采取針對性的護理對策,有助于使恢復自信,促進身心健康,為優生優育打下良好基礎[3]。
[1]麥煒碧.不良妊娠致引產原因及心理疏導對策[J].中國民康醫學雜志,2007,19(11):986-987.
[2]張偉勤.從行為理論談新時期和諧護患關系的建立[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3,24(11):976.
[3]尹仲嬌,成守珍.畸胎妊娠孕產婦的護理體會[J].中國醫藥導報雜志,2008,5(24):196-197.
R473.71
A
1007-8517(2012)21-0150-01
2012.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