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洪
洮南市中醫院,吉林 洮南 137100
我院手術室對手術患者作術后隨訪發現2010年4月~6月手術切口感染率出現增高現象,為此從護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對策,經過后3個月的目標性監測和跟蹤隨訪,證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現匯報如下。
1.1 資料的來源
1.1.1 隨訪中發現2010年4月~6月我院手術患者手術切口感染率和發生率均在本季度中呈上升趨勢。
1.1.2 采用綜合性護理措施后,通過目標性監測和跟蹤隨訪2010年7月~9月268例手術患者的切口感染相關資料進行統計分析,了解改進后的實際效果。
1.2 診斷標準 按全國醫院感染監控中心診斷標準,手術切口感染包括表淺,深部切口感染和腔隙感染。
1.3 資料處理 相關資料用χ2檢驗進行統計處理。
2.1 手術切口感染情況統計如下:2010年7月~9月手術例數197例,切口感染5例 (占2.54%),經采用綜合護理措施后,發現手術切口感染率明顯下降,資料顯示2010年10月~12月手術例數268例,切口感染2例 (占0.75%)。
2.2 手術間人數不同時空氣浮游菌數比較。對兩個手術間空氣浮游菌數監測進行對比試驗。實驗分2組,手術間人數A組:5-7人,B組:8-12人,2組空氣采樣時間均為患者入手術間后60分鐘。經統計發現,兩組空氣中細菌總數分別為148cfu/m3和256cfu/m3。提示:在人員流動大的情況下空氣中微生物監測的菌落數越高。
通過對手術切口感染率的跟蹤隨訪及目標性監測,發現引起手術切口感染除與手術過程中無菌原則的正確運用和手術醫師的技術熟練程度密切相關外,切口部位還與手術類型,患者全身營養狀況,切口部位,傷口類型,手術持續時間有很重要關系[2]。我們經采取一系列綜合護理措施后,各類手術切口感染明顯下降。如前面所示2010年7月~9月手術切口感染率為2.54%,同年10月~12月手術切口感染率0.75%。
3.1 加強手術室管理,是降低手術切口感染的關鍵。因此必須保持手術間清潔,均應濕式打掃,嚴格控制進出手術間的人員數,減少人員流動。接臺手術之間做好空氣消毒,在操作過程中,動作幅度要小,以減少人為增加空氣中浮游菌數的機會。
3.2 重視空氣消毒對降低手術切口感染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紫外線照射消毒法是最廣泛使用的消毒方法,因其具有殺菌譜廣,使用方便,經濟安全的特點,但紫外線輻射能量低,穿透力弱,僅能殺滅照射到的微生物,有文獻建議采用聯合消毒方法[3]。為此探索出符合我院實際情況的空氣消毒法是:常規紫外線消毒外,每天2次以上的通風換氣,每周1次過氧乙酸熏蒸,另外改用了殺菌效果更好的紫外線消毒機。
3.3 手術用品的消毒滅菌效果將直接影響切口的愈合程度。對于外來器械,必須重新消毒后才能使用;高危險性物品,如手術所用的刀、剪、鉗等,此類物品必須選用滅菌方法處理;中度危險性物品,如麻醉劑管道、止血帶、血壓計袖帶、吸引器瓶及連接管等,清潔后浸泡在含氯消毒液500mg/L中;傳染病人用過的器材用4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1小時消毒后,高壓滅菌2次。
3.4 醫務人員手的傳播細菌而造成的醫院感染約占30%[4]。因此洗手是預防手術后傷口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為此我們及時改進洗手衛生設施,使用壁掛式皂液裝置,洗手1次使用滅菌小毛巾,將以往的手消毒劑碘伏改為消毒效果更好的含乙醇、含氯洗手液。
3.5 患者的全身營養狀況與手術切口感染的發生有著密切關系。如表1所示,患者身體狀況越差,術后切口感染率越高,因此,手術后患者的全身營養狀況對手術切口愈合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除在術后預防性的使用抗生素外,還應在術前及時積極的加強營養支持。如輸血、輸注白蛋白,給予靜脈營養支持,進營養豐富的飲食,以糾正患者營養狀況,增強機體的抵抗力,促進手術切口的早日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