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玉霞 蘇耐芹 李雪英
靜脈穿刺采血是血站采血護士最主要的工作,是獻血者感受最敏感的工作環節。血液采集一般選用雙上肢肘窩部正中靜脈、貴要靜脈或頭靜脈,為了提高工作人員服務質量和技術操作水平,讓無償獻血者獻血后得到專業護士正確的指導,用有效的方法按壓靜脈穿刺部位,盡量減少或杜絕因獻血后穿刺部位壓迫不當或穿刺操作不當引起的局部反應,如皮下青紫、腫脹疼痛、出血、靜脈炎等情況,確保獻血者在整個獻血過程中感到安全、輕松、愉快,得到高質量的護理,從而成為固定無償獻血者。采血護士在平時工作中應聯系實際,不斷探索創新、改進采血技術和采血部位局部護理,強化服務意識,定期培訓考核,提高靜脈穿刺技術,以精益求精的業務技能提供優良服務,真正體現對無償獻血者的關懷。現將近年來對獻血者靜脈穿刺技巧和局部護理,減少或杜絕局部反應的發生總結探討如下。
1.1 減輕穿刺時疼痛感 靜脈穿刺需要刺破皮膚和血管,故穿刺時獻血者都會感到不同程度的疼痛,盡量減輕或避免疼痛是采血護士采血前護理的主要內容。如果獻血者過分緊張會使血管痙攣,穿刺時產生的疼痛感比實際要強烈些,甚至會造成穿刺失敗。因此,護士應做好獻血者采血前的心理護理,態度和藹,語言親切,操作輕柔,穿刺準確,同時用鼓勵性語言主動與獻血者交談,分散其注意力,使他們思想放松,對獻血充滿信心,這樣可有效減輕疼痛,降低獻血反應的發生。
1.2 選擇適宜的進針角度 根據獻血者不同的血管選擇適宜的針頭與皮膚的進針角度,一般選用30~50°角。選擇穿刺的血管如果位置深而固定,宜從血管上方進針,進針角度宜大;穿刺的血管如果位置表淺而滑動,宜從血管側方進針,進針角度宜小,見回血即平行進針,這樣可避免穿刺失敗。在靜脈穿刺操作中實際有兩個針眼,一個是皮膚針眼,一個是血管壁針眼。采用角度大的穿刺方法是利用垂直距離小于斜面距離的原理,即縮短了兩個針眼之間的距離,距離縮短了,如果進針速度不變,針尖進入兩個針眼的時間就減小了,獻血者疼痛感覺的分辨率就降低了,從而減輕了疼痛。如果在距離不變的情況下,速度和時間成反比,進針速度越快,完成操作所用的時間就越短,時間短了也就減輕了疼痛。同時,進針角度增加了,穿刺皮膚和血管壁的損傷面積就小了,即產生的傷口就小了,也可減輕疼痛。
采血完畢拔針后穿刺部位的局部護理不可忽視,如果護士不注意收尾工作,不僅給獻血者帶來不必要的痛苦,影響與獻血者的關系,也埋下了糾紛的隱患。熟練的穿刺和拔針技術是決定獻血者能否再次獻血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保證無償獻血工作發展的前提。為了杜絕穿刺部位出現出血、皮下青紫、血中、感染的情況,護士應做好如下護理:
2.1 提前松止血帶 采血即將結束前先松開止血帶,使穿刺靜脈內壓力降低,可有效避免皮下瘀血、拔針后出血及針頭滴血現象的發生,不僅保護了血管,減輕了獻血者痛苦,還減少了對操作環境的污染。
2.2 正確按壓穿刺部位 護士拔針后一定要交待獻血者三句話,第一句:請用三指(食指、中指、無名指)按壓。穿刺時有皮膚、血管壁兩個針眼,因針尖刺入血管壁的位置比皮膚上的位置要高些,血管壁針眼的出血是造成出血、皮下瘀血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須有效按壓血管壁的針眼,才能達到止血的效果。如果護士未交待清楚,獻血者可能會自行調整按壓方向,失去對主要出血點的壓迫,導致深部隱形出血,形成血腫、皮下瘀血,造成獻血者不滿。第二句:請不要揉。按壓針眼過程中切忌邊按壓邊揉搓,反復揉按可使已凝血的針眼再次出血,造成皮膚青紫。第三句:請按壓5~10 min。拔針后需要一定的按壓時間才能使破損的血管壁凝血,穿刺針頭較大,因此需按壓5~10 min,血管壁凝血前停止按壓,也是造成出血、皮下瘀血的主要原因。
2.3 向獻血者告知注意事項 當針眼完全凝血后,應告知獻血者不要用力活動肢體,避免提重物,以免造成穿刺處的再次出血,出現皮下血腫、靜脈炎等情況,既影響獻血者與護士之間的關系,又給獻血者帶來了不必要的痛苦,以至于影響獻血者的再次獻血。
我們應當熟練掌握操作技巧,提高靜脈穿刺技術,強化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質量,消除獻血者顧慮,擴大固定無償獻血者隊伍,為推動無償獻血事業的持續發展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