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紅梅 朱林平 (濟南軍區總醫院保健一科,山東 濟南 25003)
進入老齡化社會后,老年癡呆以及認知功能障礙人數明顯增加,特別是在高齡人群成倍增長。本文就老年癡呆和認知障礙住院患者的臨床特點進行分析。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06年10月至2010年10月300例老年住院患者為研究對象,男130例,女170例,年齡60~96〔平均(65.7±3.5)〕歲。排除嚴重視力、聽力、意識障礙、失語患者。以上患者均由固定醫師進行簡易智能精神狀態檢查量表(MMSE)測定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測定,前者根據患者的不同受教育程度判斷,文盲組≤17分、小學組≤20分、初中及以上≤26分為陽性。臨床診斷標準采用美國精神病學會的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標準〔1〕。高血壓的診斷標準:即收縮壓≥140 mmHg和(或)舒張壓≥90 mmHg,或者患者現在口服降壓藥。高血脂的診斷標準:總膽固醇(TC)≥6.22 mmol/L和(或)低密度脂蛋白≥4.14 mmol/L和(或)甘油三酯(TG)≥2.26 mmol/L。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參照世界衛生組織專家委員會1999年修訂的國際糖尿病診斷標準〔2〕。
1.2 方法
1.2.1 體檢檢查 所有的體檢工作均由專業的醫師進行。首先采集病史,包括現代史、既往史、個人史、家族史等一般情況,對患者進行生命體征測定和常規體格檢查,對深淺反射、神經功能、運動功能進行檢查,對患者的智力和記憶力進行測定,結合必要的輔助檢查(如生化、血管造影、核磁共振等)。
1.2.2 MMSE量表測定 常用于大樣本人群的癡呆篩查,廣泛使用于癡呆的高危人群。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ASS13.0統計軟件行χ2檢驗。
2.1 性別與癡呆的關系 300例患者中有77例為癡呆患者,癡呆檢出率為25.7%。130例男性患者中檢出癡呆23例,檢出率為17.7%;170例女性患者中檢出癡呆54例,檢出率為31.7%。男女兩組患者的癡呆檢出率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
2.2 年齡與癡呆的關系 對不同年齡段的老年住院患者癡呆檢出率進行比較,60~64歲組98例,共檢出19例(19.3%)癡呆患者;65~69歲組117例,共檢出癡呆患者29例(24.7%);70~74歲組49例,共檢出癡呆患者15例(30.6%);75~80歲組31例,共檢出癡呆患者11例(35.4%);80歲以上組5例,共檢出癡呆患者3例(60.0%)。可見,年齡越高癡呆的檢出率也越高,存在明顯的差異性(P<0.05)。
2.3 疾病與癡呆的關系 患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疾病的患者癡呆檢出率分別為39.3%(50/127)、35.6%(47/132),33.1%(41/124);而無此相對應疾病的患者,癡呆檢出率分別為15.6%(27/173)、17.8%(30/168)、20.4%(36/176),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
有文獻資料表明,癡呆與高齡、女性、喪偶獨居、文化程度及傷殘、腦卒中、生活事件、糖尿病有密切關系〔3〕,就本研究來說,癡呆與性別、年齡、三高征有密切聯系。女性在癡呆中的比率較男性高,原因可能是女性文化程度多偏低,一般操持家務事,用腦頻率較少,以及少關心國家大事從年齡來看,年齡越高其癡呆率也越高,Broe等〔4〕通過1945~1985年的資料分析得出,年齡每增加5.1歲,其患病率增加一倍。原因可能是年齡增大后,血管壁變脆,血流量下降,氧和葡萄糖的代謝率下降,血腦屏障的功能減弱,中性粒細胞減少,細胞的轉運功能削弱。所以,對于老年人不僅需要加強服用改善腦功能的藥物,腦功能的鍛煉也至關重要。
高血壓導致癡呆率很高的原因可能是長期血壓升高導致小動脈血管壁變薄和扭曲,大腦供血循環出現障礙或直接的腦組織損傷,腦神經發生信息紊亂,能量代謝出現功能障礙,進而出現神經元缺血性病理演變。認知功能減退與血壓呈正相關;收縮壓大于160 mmHg,認知功能減退明顯;血壓每增加10 mmHg,認知功能減退的危險性增加 7%〔5〕。另外,Peters〔6〕研究發現,高血壓與癡呆密切相關,老年癡呆發生高血壓的持續時間比當前血壓水平重要得多。糖尿病腦卒中的危險因素之一,由于高血糖導致血液黏滯度增高,脂質代謝紊亂,造成動脈粥樣硬化,形成腦梗死和腦血栓。據糖尿病患者在學習、記憶等方面會因血糖變化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而老年人更加明顯。由此推測腦部代謝紊亂及微血管損害有關。而高脂血癥容易導致腦β-淀粉樣肽的堆積,而β-淀粉樣肽是大腦皮質老年斑的主要成分,β-淀粉樣肽中的可溶性二聚體是微小的毒性物質。
國外有隊列研究顯示職業與癡呆存在相關性〔7〕,高社會經濟地位者、腦力勞動者的癡呆發生率明顯低于低社會經濟地位者、體力勞動者。因此,對于以上危險因素,應該采取積極的綜合干預措施,如進行必要的藥物控制,注意心理指導,加強康復訓練,尤其是腦部功能鍛煉,促進記憶力的康復,另外,養成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積極開發副作用低、療效佳的藥物也至關重要。
1 鄭立學.某醫院住院老年患者癡呆檢出率及相關因素分析〔D〕.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10.
2 曹艷麗,單忠艷.糖尿病的診斷標準:OGTT vs HbA1c〔J〕.藥品評價,2011;8(1):9-11.
3 鄒開利,漆 靜,何 源,等.重慶渝中區街道老年期癡呆橫斷面研究〔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02;21(6):433-5.
4 Broe GA,Creasey H,Jorm AF.Health habits and risk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dementia in old age:a prospective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exercise,smoking and alcohol consumption〔J〕.Aust N Z J Public Health,1998;22(05):621-3.
5 趙潔慧,曲 毅,王偉良,等.老年高血壓及相關危險因素對認知功能的影響〔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1;5(17):4949-52.
6 Peters R.Hypertension,dementia,and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implications for the very elderly〔J〕.Curr Hypertens Rep,2009;11(4):277-82.
7 潘元青,梁海乾.認知儲備與臨床癡呆的研究進展〔J〕.國際老年醫學雜志,2011;32(2):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