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琴 (武漢市第三醫院婦產科,湖北 武漢 430067)
世界每年宮頸癌新發病例約50萬,我國發病率及死亡率約占世界1/3,宮頸癌可防治,關鍵在于早期發現〔1〕。而人乳頭瘤病毒(HPV)是一種具有種屬特異性的嗜上皮病毒,屬雙鏈閉環的小DNA病毒,其感染與宮頸癌發病密切相關,其檢測能有效提高宮頸癌細胞學篩檢陽性率〔2〕。老年女性不重視婦科篩查,致使較多老年女性在宮頸異常就診時已發生癌變,給治療帶來較大困難。本文擬探討老年女性宮頸病變與HPV感染的關系。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宮頸病變患者120例,均經病理涂片檢查證實。其中,年齡25~72歲,平均(63.58±4.17)歲;炎性病變36例,良性病變59例,惡性病變85例。青中年組和老年組各60例。45歲以下組23例,45~59歲組37例。
1.2 方法 全部患者進行宮頸上皮脫落細胞標本采集與處理,并行HPV基因芯片檢測,比較兩組HPV感染率及感染年齡分布特點。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SPSS18.0,其中計量資料應用t檢驗,計數資料應用χ2檢驗,相關性應用直線回歸分析。
2.1 兩組HPV感染率比較 老年組HPV感染率(56.67%)明顯低于對照組(78.33%)(χ2=4.61,P=0.039)。
2.2 HPV感染年齡分布特點 HPV感染主要集中分布在45~59歲〔31例 (83.78%)〕,同 45歲以下組〔16例(69.57%)〕和老年組〔33例(56.67%)〕均有顯著性差異(χ2=4.26,P=0.041;χ2=4.95,P=0.037)。
2.3 HPV感染與宮頸病變程度相關分析 宮頸炎癥、CINⅠ、Ⅱ、Ⅲ及宮頸癌的HPV陽性率隨宮頸病變程度加重而增加〔10(27.78%)、6(42.86%)、10(52.63%)、16(61.53%)、58(68.24%)〕,二者呈正相關(r=5.17,P=0.038)。
關于HPV感染與宮頸病變的研究結果發現病變發展與病毒、宿主和環境協同因素等均有關,而病毒因素起最主要作用,且感染HPV情況對病變的發生、發展及預后至關重要〔3〕。陸牡丹等〔4〕研究表明HPV感染可能與性伴侶個數、吸煙飲酒等多種因素相關,HPV-DNA檢測在宮頸病變檢查中具有重要意義。而大量流行病學已證明生殖道持續感染HPV是子宮頸癌和子宮頸上皮內瘤變高發的主要危險因素,HPV感染提示可能存在宮頸鱗狀上皮內病變〔5〕。近年來,HPV基因檢測漸被重視,已有研究表明宮頸癌患者主要基因型及感染率依次為HPV-16、58、59、18 和52,高危型HPV 感染基因型以HPV-16、58及52最常見,20~50歲為感染高峰人群〔6〕。HPV感染率隨年齡增加而不同,國外報道HPV感染高峰年齡在18~28歲,大多數HPV感染在8~10個月后自然消退,只有約10% ~15%以上的婦女呈持續感染狀態。對于老年女性而言,其宮頸病變與HPV感染亦相關,且隨著宮頸病變程度加重,HPV二重或多重感染概率增加而增加〔7〕。治療方面,劉慧強〔8〕在對宮頸細胞學HPV篩查的基礎上,應用重組人干擾素A-2b陰道上藥、宮頸激光治療、宮頸高頻電波環切術(LEEP)的手段綜合治療,并注意復查患者宮頸細胞學涂片,及時對癥處理,可阻斷宮頸病變進一步發展。雖然老年女性HPV感染低于中青年,但亦應引起足夠重視。此外,本文存在不足之處,觀察樣本較少,尚未完成對HPV亞型等分析研究。
1 熊小英,邱永秀,林 霞.HPV DNA/液基細胞學檢測診斷宮頸病變的臨床意義〔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0;3(2):97-9.
2 張 虹,呂玉人,林 競.人乳頭瘤病毒感染與宮頸病變關系的探討〔J〕.中國社區醫師,2009;10(7):65-6.
3 Moscicki AB,Hills N,Shiboski S,et al.Risks for incident human papil-lom a virus infection and 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 development in young females〔J〕.JAMA,2007;285(23):2995-3002.
4 陸牡丹,許 飛,陳道楨.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現狀的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1;26(1):2578.
5 曹 冬,馬 佳.人乳頭瘤病毒感染與宮頸病變的關系〔J〕.首都醫藥,2009;8(1):20-2.
6 張建明,周楊楊,程建平,等.328例宮頸病變婦女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及基因型分析〔J〕.臨床輸血與檢驗,2011;13(2):117-9.
7 祁麗亞.老年宮頸病變與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的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2):283-4.
8 劉慧強.231例宮頸病變中人乳頭瘤病毒感染情況分析〔J〕.臨床醫藥實踐,2011;20(3):1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