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瑞鳳 (上海應用技術學院人文學院,上海 奉賢 201418)
老年流動人口城市適應性的社會學分析
苗瑞鳳 (上海應用技術學院人文學院,上海 奉賢 201418)
流動人口;城市;適應性
隨著流動人口的大規模增加,流動人口在城市的生存和適應問題受到了諸多的關注。國內外學者從文化、社區、人類學、社會網絡等視角揭示了這一群體在城市的流動、就業、生存和交往等方面的特征和存在的問題。但關注對象卻大都是務工經商的青壯年流動人口,那些投親訪友的老年流動人口并不在這些主流的研究視野之內。本研究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通過量的描述給出農村進城老年人口的城市適應狀況,重點通過定性分析解讀影響這一群體城市適應性的原因及其為適應城市生活所做的努力。以中國學術期刊網為例,其中僅有周皓〔1〕、宋健〔2〕和孟向京等〔3〕三篇文章關于老年流動人口。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流動老年人口在流動人口中的比例較低;另一方面,流動老年人口由于已經完成了生命過程中的生育階段、就業階段以及受教育階段,因而被作為沒有特殊問題的一類人而受忽略〔1〕。除此之外,還有“非常態的常態化”效應的影響〔4〕,這種效應使得人們把當前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不融洽現象,視之為見怪不怪的婆媳矛盾或家庭矛盾現象,沒有受到社會科學的高度關注。實際上,在當前的社會轉型期,社會變遷使得傳統的家庭矛盾問題復雜化了,帶有濃厚的轉型期的烙印,需要給予特別的研究與關注。周皓〔1〕對流遷老年人口的人口學特征進行了細致的描述,但沒有關注老年人口的城市適應性問題,孟向京等〔3〕對老年人口的城市適應性進行了可貴的探討,認為多數老年人對北京的自然條件,人文環境以及鄰里社區關系、醫療條件等都基本滿意。70%的老年人表示愿意繼續留在北京生活〔3〕。這與國外學者Everitt&Gfellner的研究結論較為一致,即遷移能夠使老年人提高其生活質量、生活滿意度和改善其健康狀況〔4〕。但孟向京等〔3〕研究樣本具有高學歷、夫婦雙方共同流動以及非農業戶口老年人口為主的特征。這使得其研究結論不能簡單地推廣到那些文化程度較低、從農村中來到城市子女家中的老年人口。2006年9月至2009年10月,對上海市寶山區、徐匯區、楊浦區等8個居民小區大學教工家庭中來自農村的老年父母。共取得調查問卷300份,深入訪談對象60余人,對其中20多人進行了追蹤調查。
1.1.1 年齡性別 60~64歲占81%,65歲以上的僅占19%。女性約占2/3,這是因為女性老人更擅長撫育小孩和做家務,而男性老人要留在家鄉經營土地、果園等工作。絕大多數被調查老人子女家庭中都有孕婦或3歲以下的小孩,流動老年人口群體具有低齡、女性、非夫婦式、以照顧小孩為主的特征。
1.1.2 文化程度 以未上過學為主,其次為上過掃盲班和小學文化程度,上過初高中的老人寥寥無幾。
1.1.3 戶籍 以遷入到家庭戶為主;以非戶籍流入為主;以戶主的父母或岳父母等“被撫養類關系”為主。
1.1.4 遷移決策 與西方發達國家老年人是遷移行為發生的決策主體不同,中國老年人口的流動行為大部分是子女作出的決定。約65%的老年人是子女邀請來的,約19%是老年人自己的意愿,還有約16%是雙方共同的決定。
養老包括經濟供養、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
1.2.1 經濟供養 由于被調查對象子女家庭中至少有1人為大學教工,或雙方皆為大學教工,從職業上來看,子女家庭的經濟條件較好。與這一情況較為一致的是,多數老年人對于子女家的生活條件及子女對自己的物質供養表示滿意。但老人也對子女為自己花錢表示心疼,認為消費水平過高。
1.2.2 生活照料 絕大多數為年輕老人,不但生活完全能夠自理,且大部分老人還承擔著為子女買菜、做飯、打掃衛生、照顧小孩等任務,因此反而是老人照顧子女。但其中,約有19%的老年人對于子女不做家務,不愿意看孩子,在家不是上網就是看電視頗有微詞;更多的老年人(約60%)態度中庸,他們或者體諒子女工作太辛苦,或者認為“現在的年輕人都這樣”,而沒有明確的不滿意見;約有21%的老人對于子女有時間就幫著看孩子,懂得心疼老人表示滿意。
1.2.3 精神生活 近90%的老年人感覺不滿意。但需要指出的是,這種不適應的程度也有一定的差別,有些老人感覺非常苦悶,有些老人感覺則要稍好一些。這與老人的性格和子女的性格類型等都有一定的關系。人格在老年的調節適應過程中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不同類型的老人對于文化適應的態度和行為方式有一定的差異,因此不同性格的老人對于在子女家的生活感受也會有一定程度的差異〔5〕。另外,共同居住的經歷對老人的居留意愿有一定的影響。沒來子女家生活之前,69%的老人對于在子女家生活持比較樂觀的預期,認為能夠和“有了出息”的子女愉快共處,約23%的老人愿意在城市子女家養老。但是在子女家居住過一段時間之后,上述兩項比例明顯降低,但是盡管如此,絕大多數老年人仍然表示,就算不適應當前的生活,但是只要子女需要自己的幫助,自己還是能夠在子女家生活的。這實際上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以貫之的責任意識”的體現〔6〕,也可以謂之為貝克爾所論述的“家庭中的利他主義”〔7〕。老年人口不適應在城市子女家生活的原因,主要源于老人城市適應性的困難。
離開熟悉的家鄉,到陌生的城市,這一居住環境的變化對老人的影響很大。老人通常很難在短時間內適應。
在當今社會,市場經濟的發展、較高的教育水平為年輕人提供了新的具有較高收入的就業崗位,老人不能通過子女對自己經濟上的依賴來管住他們。權力的喪失使得父母產生了道義上的憤怒,因為他們感受到,他們全部的生活經驗受到不公正的攻擊,對于父母來講,社會身份的破壞性與收入的喪失同樣嚴重。所以盡管在子女家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老人還是覺得不幸福。
在子女家,父母一方面不能干涉子女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還要順應子女給自己安排的生活方式。而子女的安排卻未必能讓父母感到幸福。
強調家庭內部感情和親密的城市核心家庭,阻止了擴大親屬,包括老年父母的參與。當這樣的家庭有了下一代之后,雙親身份使其同擴大家庭之間、朋友之間、鄰居之間的關系又運轉起來,老年父母通常會被接來城里照顧即將或已經出世的孫子女,在這個過程中,子女要求重新建立因向父母身份過渡而打亂了的婚姻上的適應和親密,面臨著血緣關系與婚姻關系的重新調整。這會影響夫妻之間的感情,進而導致家庭和諧氛圍的喪失,從而影響老年父母在子女家的生活滿意度。
本研究在文中所分析的樣本之外,另外調查了30位來自大中城市、具有較高文化程度的退休老人,這些老人雖然也沒有在子女家長期居住的打算,但是這些老人的城市適應狀況要比那些來自農村的老人好很多,這與孟向京等〔3〕結論比較吻合。一項對美國化的白人群體的研究認為,在中產階級的群體中,由于向上流動不涉及社會化的根本變化,因而不會構成擴大家庭交往的真正障礙。于是,在社會流動和親屬團結之間必須引入一個關鍵的變量—不同的社會化過程引起的認同轉移〔5〕。這也從另一側面解釋了農村老人不適應城市子女家庭生活的原因。一項幾十年前對美國家庭代際關系的研究結論甚至更適合當今中國的家庭代際關系。這項研究表明,如果需要的話,孩子是愿意給父母經濟幫助和愿意跟他們住在一起,但是老年人卻更喜歡獨立生活。各代的家庭成員要求家庭成員在地理上近一些,但不要近得互相干涉世代的自主,即代際關系的理想狀態是:“有距離的親密”〔5〕。既然與子女在各方面存在諸多的差異,“避免抗議”的可能性就總是比冒公開對抗的風險更具吸引力〔8〕。
人人皆由父母所生,父母所養,孝的最初意義是非常自然、非常樸素的,純然出于天性〔9〕。這種愛的本質在當代并沒有改變,只不過誠如西蒙斯所言,變遷是老年人問題的關鍵〔10〕。
1 周 皓.省際人口遷移中的老年人口〔J〕.中國人口科學,2002;2:35-41.
2 宋 健.流遷老年人口研究:國外文獻述評〔J〕.人口學刊,2005;1:28-32.
3 孟向京,姜向群,宋 健,等.北京市流動老年人口特征及成因分析〔J〕. 人口研究,2004;6:53-9.
4 羅云鋒.新聞傳播中“非常態的常態化現象解析”〔J〕.當代傳播,2008;4:32-4.
5 (美)戴維·L.德克爾,著.沈 健,譯.老年社會學〔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79-260.
6 楊善華,賀常梅.責任倫理與城市居民的家庭養老——以“北京市老年人需求調查”為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71-84.
7 (美)加里·斯坦利·貝克爾,著.王獻生,王 宇,譯.家庭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320-6.
8 (美)詹姆斯·C.斯科特,著.鄭廣懷,張 敏,何江穗,譯.弱者的武器〔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7:298-9.
9 李 龍.孝道的重建——論儒家“孝”觀念的生活情感本源〔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7;4:34-9.
10 (美)馬克·赫特爾,著.宋 踐,李 茹,譯.變動中的家庭——跨文化的透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305-6.
C912
A〔
1005-9202(2012)18-4095-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2.18.131
上海應用技術學院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SJ2011-14)
苗瑞鳳(1974-),女,博士后,講師,主要從事人口老年學及老年心理學研究。
〔2011-01-31收稿 2012-08-15修回〕
(編輯 安冉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