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云 王淑慧 謝兆宏 劉 莉 王存福 畢建忠 來 超
(山東大學第二醫院神經內科,山東 濟南 250033)
脈搏波傳導速度與腦出血的相關性
王曉云 王淑慧 謝兆宏 劉 莉 王存福 畢建忠 來 超
(山東大學第二醫院神經內科,山東 濟南 250033)
目的 探討脈搏波傳導速度(PWV)與腦出血的相關性及其在腦出血防治中的意義。方法 測定31例腦出血患者的頸動脈-橈動脈脈搏波傳導速度(cr-PWV)和頸動脈-股動脈脈搏波傳導速度(cf-PWV),比較分析腦出血患者不同部位測量值的一致性,并與30例非腦血管病查體者進行對比,分析脈搏波速度與腦出血的相關性。結果 腦出血患者的雙側cr-PWV無顯著差異(P>0.05),雙側cf-PWV無顯著差異(P>0.05);同側cr-PWV與cf-PWV相比無顯著差異(均P>0.05);腦出血組的右側cr-PWV和cf-PWV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和P<0.05)。結論 腦出血患者各部位PWV均有一致性,測量cr-PWV和cf-PWV均可反映腦血管彈性改變;PWV加快是腦出血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
腦出血;脈搏波傳導速度;頸動脈-橈動脈脈搏波傳導速度;頸動脈-股動脈脈搏波傳導速度
研究腦出血的病因和危險因素,對腦出血的防治至關重要。脈搏波傳導速度(PWV)是由心臟搏動產生的脈搏波在動脈管壁上傳播的速度。PWV測定是一種無創性檢測動脈彈性的方法,能及時準確反映動脈擴張性和僵硬度,成為國際檢測動脈硬化的“金標準”并被“歐洲高血壓防治指南”收錄〔1〕。本研究探討PWV在腦出血患者不同測量部位的一致性,以及PWV與腦出血的相關性。
1.1 研究對象 2007年11月至2008年3月在我科住院的急性腦出血患者31例,男23例,女8例,年齡43~83〔平均(61.3±10.9)〕歲。發病時間在72 h之內,臨床均符合1995年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修訂的腦血管病診斷標準〔2〕,并經顱腦CT確診。對照組為同期我院查體的非腦血管病中老年人30例,男22例,女8例,年齡42~80〔平均(61.1±10.7)〕歲。
1.2 方法 應用法國Artech-Medical公司生產的康普樂(Complior SP)測定雙側頸動脈-橈動脈脈搏波傳導速度(cr-PWV)和頸動脈-股動脈脈搏波傳導速度(cf-PWV)。測量前患者臥床休息15 min,測量血壓、身高、體重,輸入儀器,受檢者取仰臥位,將壓力感受器分別置于左側頸動脈和橈動脈搏動最明顯處,待波形穩定后,記錄左側cr-PWV值,然后將壓力感受器分別置于患者左側頸動脈和股動脈搏動最明顯處,測得左側cf-PWV值。同樣方法測量右側的cr-PWV和cf-PWV值。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5統計軟件,腦出血組內比較行配對t檢驗,腦出血與對照組之間比較行組間t檢驗分析。
2.1 腦出血患者雙側PWV的比較 所測患者雙側cr-PWV無顯著差異〔左側(10.79±1.55)m/s vs.右側(10.93±1.73)m/s,t=1.317,P=0.198〕,雙側 cf-PWV 無顯著差異〔左側(11.05±2.52)m/s vs.右側(11.15±2.95)m/s,t=0.874,P=0.389〕。所測患者同側cr-PWV與cf-PWV相比無顯著差異(左側 t=1.050,P=0.302;右側 t=0.818,P=0.420)。
2.2 腦出血患者與對照組PWV的比較 腦出血組右側的cr-PWV顯著高于對照組〔(9.03 ±2.02)m/s,t=3.951,P=0.000〕,腦出血組右側的cf-PWV顯著高于對照組〔(9.60±1.92)m/s,t=2.439,P=0.018〕。
大動脈血管具有彈性貯器作用和順應性,維持動脈持續的血流和緩沖動脈血壓的波動。脈搏波是沿動脈管壁傳播的,主要與血管的順應性有關。PWV是血壓波動通過動脈系統內給定兩點距離間的傳導速度,其大小取決于血管彈性、管壁厚度和血液濃度,PWV與動脈擴張性和僵硬度密切相關。PWV越快,動脈的順應性越差,僵硬度越高。為了檢驗PWV作為研究指標的可行性及精確性,國內外學者進行了許多研究,結果表明,PWV測量具有較高的精確性和可重復性,作為研究指標是可行的〔3〕。
國內外關于PWV與心血管病關系的研究很多〔4,5〕,但關于其在腦血管病領域的應用研究較少。Nakano等〔6〕發現有較高PWV值的人更容易罹患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和腔隙性腦梗死。Nakano等〔7〕研究了23例蛛網膜下腔出血、33例腦出血、58例腦梗死患者,分析了腦血管的高危因素,顯示PWV與腦血管病密切相關。Laurent等〔8〕的研究指出,伴有原發性高血壓的人群,應用PWV作為評價指標的動脈僵硬度是發生致死性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
長期的高血壓導致腦血管管壁透明樣變性被認為是腦出血的主要病理機制,而這種改變被認為是長期高血壓對腦血管壁的穿孔作用〔9〕,而這種腦血管的變化伴隨著全身血管的改變,PWV可以直接顯示大動脈的彈性情況,從而間接反映腦血管的結構及功能狀態。
目前PWV的測定方法中,cr-PWV和cf-PWV常用于臨床檢測,原因是:①這兩種PWV的檢測部位動脈位置表淺,壓力波容易被記錄;②檢測部位之間的距離較長,能精確地測量出兩個波之間的時間間隔,從而可以準確地測得PWV的結果。本研究結果顯示,在腦出血病人中,雙側cr-PWV之間,雙側cf-PWV之間,以及同側cr-PWV和cf-PWV之間均明顯相關,在反映動脈管壁僵硬度方面具有很高的一致性,這與我們在急性腦梗死患者中的研究結果一致〔10〕。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了血管病變是彌漫性的、系統性的,提示通過體表易觸及的不同部位測量得的PWV均能夠反映腦血管的彈性改變。因而我們可以任意選擇一側肢體進行檢查cr-PWV和cf-PWV,來評估腦血管的僵硬度。所以,我們選擇腦出血患者和對照組受試者的右側cr-PWV和cf-PWV進行比較,結果顯示腦出血組的PWV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血管彈性下降是腦出血的病理基礎之一,即PWV加快是腦出血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我們期待更大規模的臨床研究,以確定具有較好的靈敏度和特異度的PWV參考值,有望為腦出血的防治工作提供新的方法。
1 Cifkova R,Erdine S,Fagard R,et al.Practice guidelines for primary care physicians:2003 ESH/ESC hypertension guidelines〔J〕.J Hypertens,2003;21(10):1779-86.
2 中華神經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80.
3 Jadhav UM,Kadam NN.Non-invasive assessment of arterial stiffness by pulse-wave velocity correlates with endothelial dysfunction〔J〕.Indian Heart J,2005;57(3):226-32.
4 Mitchell GF.Arterial stiffness and wave reflection:biomarkers of cardiovascular risk〔J〕.Artery Res,2009;3(2):56-64.
5 齊 杰,韓清華,馬 鋒.PWV、ABI、IMT與冠心病冠脈狹窄程度的相關性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0;8(2):161-2.
6 Nakano H,Okazaki K,Ajiro Y,et al.Clinical usefulness of measuring pulse wave velocity in predicting cerebrovascular disease:evaluation from a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follow-up study〔J〕.J Nippon Med Sch,2001;68(6):490-7.
7 Nakano T,Ohkuma H,Suzuki S.Assessmentof vascular injury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bymeasurement of pulse wave velocity〔J〕.JStroke Cerebrovasc Dis,2004;13(2):74-80.
8 LaurentS,Boutouyrie P,Asmar R,etal.Aortic stiffness is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all-cause and cardiovascularmortality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J〕.Hypertension,2001;37(5):1236-41.
9 Fisher CM.Pathological observations in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J〕.JNeuropathol Exp Neurol,1971;30(3):536-50.
10 來 超,劉 莉,謝兆宏,等.頸-股及頸-橈脈搏波速度測定在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中的一致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6):748-9.
R743.3
A
1005-9202(2012)16-3395-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2.16.014
山東省教育廳科技計劃資助項目(J07WZ33)
來 超(1972-),男,主治醫師,博士,主要從事腦血管病與動脈粥樣硬化研究。
王曉云(1973-),女,主管護師,碩士,主要從事腦血管病研究。
〔2011-02-14收稿 2011-09-16修回〕
(編輯 曹夢園)